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班主任管理正文

追求思想道德教育的终点

  • 投稿张永
  • 更新时间2016-04-03
  • 阅读量921次
  • 评分4
  • 92
  • 0
 这个案例我的理解可以概括为:班主任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将学生违反学校强制推行但该班班主任老师及学生都不太认同的制度的事实曝光于全班视野中,违反制度的学生迫于舆论的压力迄今未再违反该项制度。 
  以下分析我对案例的理解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以确认我对案例理解得是否准确: 
  一、 班主任老师及学生都不太认同的制度 
  案例中说到“我们学校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还’规定不能在宿舍里面挂衣物。但是部分学生对于不能挂衣物这条规定有点‘不以为然’”。“还”,在字典中义项解释说是“用来加强语气或表示未料到的”,“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班主任对“宿舍里不准挂衣物”用了“还”,学生的观点是“不以为然”。即从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心底都认为此规定不尽合理。 
  二、 学校强制推行 
  案例中说到“部分学生”“经常把自己的背包挂在宿舍里,从而导致被宿舍检查员查到并扣分”,这说明这所学校是将“不能在宿舍里面挂衣物”纳入宿舍考核的范畴。在绝大部分的学校,宿舍考核成绩不仅仅是评选“优秀宿舍”的依据,也是“优秀班级”的监测点之一,很多还与班主任的荣誉和物质收入挂钩。案例中的学校应当也是此类,因而班主任会“在班上强调过这个问题”。 
  三、 黑色幽默曝光于全班视野 
  班主任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处理宿舍内挂背包的事情。黑色幽默,试图引发人们的笑声,作为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荒诞的最大反响。班主任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将几名学生又一次违反学校规定“在宿舍内挂背包”的事情曝光于全班同学的视野。当事的几名学生“生活在黑色幽默里,但他们并不会感到幽默”,旁观者的付之一笑,无疑会产生舆论压力,对当事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 迄今未再违反 
  愚在“未再违反”前加了时间副词“迄今”,客观陈述了事实。愚对这种处理方式后期效果的保持持保留态度。 
  对“不再在宿舍挂衣物”的效果会不会长远保持,我持怀疑态度。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我们不做某件事情,原因有几:从出发点讲,一是主观不愿去做,二是迫于外界不敢去做;从发生条件讲,一是没条件做,二是没能力做。目前当事的几名学生“不再去做”,是“不敢去做”。什么时候他们就由“不敢”变成“敢”了呢?当“不再去做”后,依然承受“舆论压力”,而“破罐子破摔”时;当“再次不小心做了”而后续惩罚无以叠加时。此事一旦发生,班里会演绎一场“烂苹果理论”。 
  何况“在宿舍挂衣物”,也可算是“道德两难”。 
  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不想惹麻烦”的畏惧型道德阶段,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的功利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的权威型道德阶段,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的社会型道德阶段,第五阶段是“我能体贴别人”的移情型道德阶段,第六阶段是“我有行为准则并奉行”的独立型道德阶段。 
  当事的几名学生会处于哪个阶段呢?当事的几名学生可能处于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因为背包里可能有日常生活用品,不放在柜子里,免去频繁开关柜子的麻烦,更方便;也可能是最高的阶段“我有行为准则并奉行”的阶段,可能会想,“对不以为然的制度,我们宁做破旧立新的弄潮儿,促进学校制度朝更以人为本、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而“不在宿舍挂背包”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可能处在六个不同的阶段:(1)这样不会受到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甚至有些舍友或同学的不满;(2)会得到更高的公寓考核分数,受到学校管理者肯定;(3)班主任、公寓管理员会高兴;(4)这是学校要求所有学生的规定;(5)不能因为我自己影响到全宿舍、全班的考核分;(6)在集体生活中,我是遵守纪律的人。 
  当然,这只是愚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进行的合理推测。我们绝大部分的老师在价值观形成时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思想,即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我们现在面临的“00后”学生,他们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更多些,这些都对我们的“集体主义”思想产生了挑战。他们“在宿舍里挂背包”的行为只是这种价值观下的“冰山一角”。 
  了解“冰山”下的潜冰,对学生“因材施教”才是正解。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名三岁幼儿将自家鱼缸里的水倒掉,然后将鱼儿连鱼缸放在了阳台上晒。妈妈见状,大骂小儿无怜悯之心。奶奶问孙儿缘由,孙儿泣:‘冬日,鱼在水中冷,救出,像我一样晒太阳。’”我们班主任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故事中妈妈的角色呢? 
  学校,纯净的教育空间,应将“学生追求真善美”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作者单位:山西交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