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班主任管理正文

给孩子一点“做梦”的权利

  • 投稿国士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899次
  • 评分4
  • 69
  • 0

郭跃辉

学生步人青春期,原本单纯的心开始躁动,原本平淡的生活开始起波澜。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正是爱做梦的年纪。我觉得,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给孩子一点“做梦”的权利,人生写满了“现实主义”,但是也需要一点“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允许孩子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家长的短信: “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有一件事想跟您沟通一下。我家孩子最近突发奇想,想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您能不能帮我劝说孩子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已经是高二了,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再说,科技创新大赛很难获奖,高考加分基本上不可能。现在应该以学校课程和作业为主,您觉得呢?”

我十分理解家长的心情,也能够读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我从内心深处也不愿意扼杀孩子的梦想。在高考的压力下,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作业很多,这是实际情况。但是学生有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想法,毕竟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被应试体制压迫甚至扼杀,这不恰恰是学生科学素养高的表现?就像印度电影<i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主人公兰彻创办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并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具有开阔的思维、创新的头脑的“小科学家”。

作为家长或者班主任,我们能不能在不影响现实局面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做梦”的权利,哪怕这个梦太美妙太理想,哪怕这个梦终有一天会支离破碎,但是他现在正处于“做梦”的年龄,我们还是不要过早地惊醒他们。

最近,学校在组织“心声歌唱大赛”,班里有几个女孩子报名参加了,在周记里,她们跟我说:“高一刚进来,懵懵懂懂的,知道有歌唱比赛,但是又没有胆量和勇气参加。明年就是高三了,学习时间肯定比较紧,压力肯定比较大,想参加也没有那份心情了。只有高二,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们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我突然有点感动:是啊,高中三年,总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彩色的记忆吧。我给她们的周记回复说:“去参加吧,不要给自己的高中留下遗憾。”她们一到下课就来借我的电脑听歌、排练,忙碌的时候,我会把歌曲存到手机上借给她们用。或许,她们会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但是她们去争取了,即使失败也不会有悔恨的。

二、允许孩子有一个甜蜜的心灵港湾

学生一到高中,班主任就开始担心学生早恋了,学校也制定了一条条的纪律“严防死守”,坚决杜绝早恋现象。

我能理解学校这样做的良苦用心,但是也能体会到高中生躁动不安的心灵。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有点青春的躁动又有何妨呢?如果他们只是有一些单纯的想法,并没有做出格的事,我们就不要残忍地打碎他们的美梦了。

有一次,我批改一位女同学的周记,读到了一段话:“老师,我最近经常莫名其妙地烦恼,有时候学习也心不在焉的。上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晚上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睡,脑海里总是浮现一个身影。你们老师要说的那些大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我写这段话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帮助,我只是心里烦,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我看了一惊,最后还是冷静地回复说: “想倾诉的话,如果觉得班主任还可靠,就在周记里说说吧。我不会告诉别人,也不会在班里公开讲的,只不过凡事要注意分寸。”

后来,在周记里,她又写了很多,没过多久,她又恢复了开朗乐观、积极阳光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从梦中醒过来了。自始至终,我也没有真正弄清楚她“暗恋”的究竟是哪位男生。

三、允许孩子有一些叛逆甚至非主流的思想

青年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渴望一个公平、透明的社会,一旦遇到什么不平事,便会愤愤不平。他们跟“权威”是天敌,不论是政治权威还是知识权威,他们都想挑战一把;网络的推波助澜,让他们对“潜规则”之类的东西特别反感。这类信息接触多了之后,他们就会宣称“洞察了社会,看透了人生”。这两种想法太正常了。我们不能一发觉学生诅咒社会就顿生正义感,要去说服教育学生顺从主流;不能一看见学生挑战权威就立刻论证权威的合理性,给他们一点“做梦”的权利又何妨呢?

以前我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批判鲁迅。写的日记几乎都是批判鲁迅的,在网上也发表了一些批判言论。我想起了我读大学时,也曾年轻气盛,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千字来批判鲁迅,不禁好笑。我没有刻意跟他讲鲁迅的伟大之处,只是说让他课余时间读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又过了一段时间,学生来找我说:“老师,我渎了您推荐的《朝花夕拾》,我发现鲁迅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总之,孩子到了“做梦”的年龄,作为家长和班主任,一定要沉得住气,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评,少一些说教,要给他们一点“做梦”的权利。等他们梦醒的时候,也不会有所遗憾,经历过了,才有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编辑: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