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班主任管理正文

情境教育改变学生行为——以治理班级饮料瓶问题为例

  • 投稿立凹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49次
  • 评分4
  • 86
  • 0

王波

班里的饮料瓶越来越多,班委研究决定在教室设一个纸箱,收集同学们的饮料瓶,生活委员定期联系后勤部门回收,所得费用作为班费使用。但是纸箱被填满的速度太快了,再换大纸箱,还是不行。全班57人,其中51位是男生,他们的“力量”被低估了,还美其名日“为班费做贡献”。怎么办?无论是考虑学生身体健康还是环境保护,都当设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喝学校提供的开水或纯净水,尽量不买瓶装饮料。

想法虽好,但接下来的教育历程却不平坦,迫使我不得不深入下去,最后竟形成了“三部曲”。

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首先与班委们开会决定:一是班委成员分头劝说座位附近同学尽量不买瓶装饮料;二是组织班级骨干分子展开讨论;三是利用班会统一思想。准备充分,班会上图文并茂,呈现了很多内容:我国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状况及环保的重要性;饮料生产的环节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我校饮水很方便,不花钱买饮料,可减轻家庭负担。小组讨论,轰轰烈烈。遗憾的是生活委员经过连续两周的统计,饮料瓶数量下降不到百分之十,且不再持续。

为什么会这样?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句名言: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现状也许就是“说教式”班会的必然结果。

看见了,就记住了

接下来,我开始策划如何让学生“看见”。第二次班会班长主持了“研究纸箱内饮料瓶瓶底的秘密”。生活委员呈现了自己的统计结果:

投影屏幕展示:

瓶底数字为“1”的含义:PE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常见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耐热至70℃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查自“百度百科”)。

自己统计的结果对照科学说明更有说服力。面对学生惊讶的神情,我镇定自若地开始播放我收集到的关于饮料的负面新闻,诸如“某品牌的纯净水就是自来水直接灌装的”“某品牌的矿泉水水源地居然遍布全国”“某大牌听装碳酸饮料喝出小老鼠”……正如我所料,两个星期内班级饮料瓶数量大幅减少。

为了强化效果,我联系了学生家长带学生外出参观当地的乳酸饮料厂。参观过程中虽然看不到不良现象,但学生却能悟出哪些生产环节容易出问题,如何简单辨别饮料品质等。

通过一系列让学生“看见”的教育活动,班级收集饮料瓶的纸箱换成了小箱子。学生自觉带不锈钢茶杯接开水喝,即使买饮料也大都是在运动后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做过了,就理解了

饮料瓶的问题暂时基本解决,班容班貌也随之上了一个台阶。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不断寻找机会让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亲身体验,理解我们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团支部书记在新闻中看到《金陵晚报》在开展“虎凤蝶行动”,即定期到紫金山做环保活动,让濒危的虎凤蝶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征得我和团员们同意后,积极联系了《金陵晚报》共同开展活动。

穿上专门的环保衣服,记者带领学生们在游人如织的紫金山捡起一片片纸屑、一个个烟头……此情此景引起游客的驻足,喝彩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学生在随笔中写道: “其实我们只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游客们热情的赞扬让我很惭愧,反思以前扔过那么多饮料瓶等行为,不禁汗颜,现在从我做起,带动更多的人做环保志愿者,让虎凤蝶能够自由地飞翔。”

活动一周后,班级的纸箱彻底消失,班级的垃圾也变得很少,这对一个有五十多名高中男生的平行班级来说,简直是奇迹!

学生是可爱的、可塑的,用点心思,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亲眼看见,亲手做过,在欣赏和被欣赏之中,他们会成长得更快。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雨花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