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芳
首次接触班集体合议制度,是在滨湖区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听到一位老师的介绍。即由全体学生对班级事件进行评判决议的管理制度,以避免班主任一人包办的不足,保证对班级事件的正确处理。我经过实践和调整,形成了包含以下八大议程的班会合议制度:
一、当事人陈述事情经过
二、目击者讲述所见所闻
三、当事人进行解释辩解或讲述困惑
四、全班同学点评发表意见
五、班主任总结发表个人意见
六、当事人自主弥补或接受奖励(事后进行)
七、当事人反省并寻找弥补方法(事后进行)
八、当事人相互道歉、握手或拥抱(事后进行)
把以上班会合议制度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方法运用到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一晃已近四年。它既可以用来快速处理集体内的突发事件,也可以用在班会课上共同协商一切有关班级走向、集体文化建设或学生们的一些共性问题,在集体教育层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可以说,班会合议制度确实对班集体良好舆论的建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随着“打造无恐惧教室”的热烈讨论,我对这一班会合议制度进行了再审视,引发了许多深层次思考,意识到班会合议制度改良势在必行。下面一起和大家回顾班会合议制度成长历程中的酸甜苦辣。
说说班会合议制度的审视置疑
相信大家一定如我一般,对《班主任之友》“打造无恐惧教室”的相关主题记忆犹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惧这一字眼如影随形,仿佛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个词的分量之重、意义之大真的让我不敢小视。因此,我细心打量着我的教室,生怕在班级哪个角落,或者哪个规则中,藏匿着让人害怕的恐惧。
这么一来,我发现我个人拥有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可以让学生们感觉更快乐或者更痛苦:我的一些想法可能会导致一次危机的骤然升级或者平和化解;我的一个小念头,能左右教室的情绪氛围;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尊重的体验,也可以带给他们莫大的伤害抑或是灵魂的救赎。作为班主任,我可能一不留意会成为折磨学生的恶魔,也可能稍加用心就成为鼓舞学生的天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学生会日益进步还是日渐堕落,我的态度和所作所为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面对事实,不得不承认,我忽略了教室里存在的一些隐形性恐惧,它们是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我实践近四年,到现在才发现它们的疑踪。如果不是班刊的主题征文,也许我教室中的这份隐形性恐惧——来自班会合议制度的恐惧,将在更长的时间内伤害更多的学生。
此外,令我重新审视班会合议制度,要从一件令我“如鲠在喉”事情说起:今年开学初,已经毕业的学生们回校看望老师,有学生告知我,城待在办公室门外,因为不愿意进办公室来看我。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难过,忍不住回忆起和城相处的点滴——
我是初二中途接手城所在的班,城那时到处惹是生非,想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仿佛他最害怕的莫过于大家忽视他的存在。慢慢地,城的很多非常态做法使我对他的温和及耐心尽失,我开始讨厌城。当他屡次与学生冲突的时候,我再也不愿意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心中想的就是:他应该为他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因此,城所惹的一些事,后来一直被我及班委们提交至班会进行合议。
在班会合议过程中,一些伤害到了城的自尊的评议和决定,我都没有站出来制止,致使后来城的行为越发不可理喻,全班同学对其敬而远之。
如今,不得不承认,是我滥用了班会合议制度毁掉了我和城原本已经建立起来的友善关系。而在当时,我的眼里看到的只有他针对全班或者我的“自信”的种种对峙行为。
学生和老师之间,毫无疑问,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较劲,而在彼此“较量”中,作为老师的我感觉失望的时候,学生通常也可能处在失望中。有时候老师赢了学生并不代表赢得了学生。赢了学生也许仅仅是指老师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学生;而赢得学生则是指老师维护学生的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并相信学生有能力与老师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分力量。赢了学生可能会使学生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学生更反叛(也可能是盲目顺从)。而显然,作为班主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赢得学生心甘情愿的合作。
我意识到平时班上其他学生反复的一些不良行为中,其实也可能有我不合理处理事件的份。如果我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就更有可能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促使我开始重新认真审视班会合议这一制度。我不得不承认,是我的引导和推动使得班会合议制度的执行程序看起来更像“班级小法庭”。
谈谈班会合议制度的消极层面
“小法庭”式的审判有何不足?冰冷来自哪里?我开始探究班会合议制度的消极层面。
有句话说,犯错误是青少年的特权。我却一厢情愿地把学生的错误行为放至班级小法庭进行“审判”,让学生受到心罚,我的这种强求可能正是招致学生反叛从而造成教育力量不能正态发挥其效能的原因所在。
有人说: “一个行为不当的学生,是一个丧失部分信心的孩子。”如果我再把他的一些错误行为未经沟通直接提交至班级合议解决,那么其实意味着事情是由你老师说了算的,你事实上已经在对他发号施令了。
此外,我一向要求学生们公开场合要注意言词,不指名道姓地批评同学,要求同学们互帮互助,及时言谢感恩;而我在过去执行的班会合议制度的四年时间里,没有铺垫和没有采取一些必要保护措施,就直接把我认为的“重大事件”放至全班学生的视线里,不留情面地要全班同学发表意见,对各种指责性的发言,我却疏于引导,甚至偶有大为称快的感觉。
我居然“把事件提交至班会合议”视为一种惩罚性的手段!
我曾经的行为是多么独裁!作为班主任, “可以建设性地使用权力,而不能破坏性地使用权力”,我深知这一点,却在不经意间,对老师权力进行了可怕的利用!回首审视这一班会合议制度,不得不承认:曾经,我,亲手“打造”了恐惧教室!这些年的班会合议制度,我更多地利用了其威慑性和惩罚性,“班级小法庭”极具威严,这让每一个学生在恐惧中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进入“合议审问”流程,班级因此看起来风平浪静。而用害怕作为威慑手段,表面上看起来有用,但不能唤醒学生愿意合作的天性。很可能,事件处理过后,犯错的学生会向老师甚至全班同学进行报复,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或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我“引以为傲”的班级合议制度,一定程度上,正是造成城偷偷摸摸,不自尊自爱以及其他的负面“技能”发展的罪魁祸首。那时候,选择放弃努力可能真的是他唯一的选择,因为他可能真的被我“逼”得相信自己已经不可救药了。真正的合作需要学生出于自愿,用惩罚削弱学生的意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简单使用此合议议程可能治标不治本。我追问自己:假设我是犯错误的学生,会高兴把这一行为放大至全班视角进行剖析吗?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再把事件提交至班会合议,会不会更合适?如果要让学生们今后自愿把事件提交至班级进行合议,我又必须怎样营造和谐气氛改良议程,将处理行为转成不损伤孩子自尊的方式,甚至带有鼓励性的方式来促进孩子的行为改进,让教室弥漫少一点的恐惧,多一点的温情?
我想,在以后的教育中,我首先要排除并确保自己退出和学生较劲的争斗,从尊重、帮助层面考虑如何指导当事人,尽量避免学生受伤害,让学生感觉好起来。从而减少学生的自然反击,降低报复循环的可能性和普遍性。
在难堪中,我选择了在思考中成长,和我一并成长着的,还有我的班会合议制度。我必须为自己在这出戏中扮演的可怕角色承担责任——正是我的不良行为引起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才会迈出合理科学解决冲突的一大步。可喜的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班会合议制度的危险性成分,并开始着手弥补,寻找班会合议制度的成长点,让班会合议制度向更可行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应该,还有更好的做法,值得我去深思去研究。
聊聊班会合议制度的改革历程
让孩子吃苦头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会让孩子感觉更糟糕。且惩罚指出了学生不应当做什么,却无法告知或让学生体验应当做什么。在过去进行班会合议制度的过程中,我太习惯于用惩罚、说教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学生做得更好,而没有想到另一个方面:一个受到鼓舞的学生不需要行为不当。
在《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克上课时很不尊重老师、特能捣蛋,当老师要讲课的时候,他就大声说话。史密斯老师告诉他,必须把“我在教室里要举止得体,尊重他人”抄写30遍,以此作为惩罚。但是,马克不会很赞同地想:“噢,太棒了!这是我应得的,这会让我接受教训,再也不在课堂上乱说话。”相反,他感到的是反抗和愤恨。所以,他根本不抄写这句话。史密斯老师像许多成年人一样认为,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一定是惩罚得不够狠——因此,他加倍惩罚,要马克抄写60遍。
马克感到更加愤恨和抗拒,拒绝抄写。他妈妈指出,如果他不抄,史密斯老师可能会再加倍惩罚(不论那样是否公平),而且马克还可能被罚停学。马克说: “我不在乎!我肯定不写!”惩罚又被加倍到了120遍,妈妈也被叫去了学校。
……在协商时,妈妈首先表明她同意老师的看法,马克的确没有尊重老师,扰乱了课堂,这种行为应该得到纠正。……她建议让马克擦黑板、倒垃圾或者上课时教一部分内容。
马克对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插话说: “对呀,我可以帮你讲讲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史密斯老师说: “对,你的确掌握了,好多学生都还没有理解。”然后,他看着马克的妈妈,说道:“但是,他会因此而很开心。”
史密斯老师不愿意按照这个能把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行为的建议去做,因为他担心这会奖励不良行为,并且会鼓励马克继续他的不良行为。
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既然学生的课堂破坏性行为引起了老师们的不快,作为更具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老师,又为什么反过来还要加重孩子的不愉快体验,逼得孩子不得不仇视老师,甚至有可能在我们的课上永远也没有良好的心态平静下来听课呢?那我们的教育不是起到了“南辕北辙”之效?只有让学生吃点苦头,让他感觉糟糕,他才不会再犯。
正如作者所言: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概念的例子,这种错误概念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换一种方式是否更有效?首先,了解这孩子是根本听不懂课堂内容还是已经掌握了课堂内容。既然这节课老师上得不愉快,那就要努力让下节课向更愉快的方向发展。如找学生谈话,直接告诉他老师这节课因为他有多么不开心。甚至差点儿进度都没赶上,对不起其他学生,更担心他的学习受到影响。让他一起来想,做哪些事情能弥补,如让他把本节课对应的试卷帮老师批改一部分,直到他掌握本节课堂内容,当然如果不懂的话可以边教他边让他批。如果他是因为掌握了本节课堂知识才导致课堂得意忘形的话,尝试约定让他下节课来教授一部分课堂内容。很少有孩子在我们态度友善的情况下听不进真诚的建议。
我们如果能学会巧妙地维护学生自尊,把其不良行为转化成有贡献的行为,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他所犯下的错。那么,学生们一定更乐意去按照老师的想法执行,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立刻停止或者减少。
因此,用一句话总结:要想让犯错的学生做得更好,首先要让他的感觉变好起来才行。
列入班会合议的重大事件,一般大多是行为不当的学生所为,他们的不良行为大多源自缺乏技能或者缺乏意识,由失望而产生,用群起而攻之的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可能会使学生更加灰心丧气,甚至激起孩子的反叛。所以,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考虑如何增加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或者给其信心鼓励,让其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处理方式正对应了上述总结:学生只有感觉更好时,才会下次做得更好。
对合议制度的改革聚焦在第四环节——“全班同学点评发表意见”。
只有对此环节作更合理的引导,努力使当事人感觉更好,才能散发班会合议制度的真正魅力。教会孩子们相互尊重、提出尊重的、友善的、合理的、有帮助的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不把班会合议当作说教的另一个平台,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当初城上数学课时总干扰周边同学:在同学背后涂画,不断重复老师的讲话,制造各种噪音……我带着愤怒把他提交至班级进行合议,愤怒带动愤怒。学生们大多进行了严厉的声讨,提出种种种方案:
1.去办公室补课。
2.课间禁足,取消课间休息。
3.在感恩栏旁边开设“坏人坏事”栏,记录其不良行为。
4.叫家长,全班表决让其停课。
5.桌子搬到教室最后面。
6.想想为什么只有数学课才捣乱,语文英语课为什么又认真了。城有责任明确原因并改进。
……
正如我们所见,除了第6点,关注的是以后能够做得更好,是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帮人;更多的建议是惩罚,关注的只是错误,让其付出代价,是伤人。我亲眼看着城坐在椅子里,身形一点点地越缩越小。是我,默许甚至助长着这种叫作“恐惧”的情感在我的教室里横行!
其实当时,我完全有能力把学生的讨论由“伤人”转化为“帮人”,只要我怀有这个信念,并在学生“点评”时恰当地进行推动,或者让记录人只记录“帮人”的弥补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事情就有可能朝更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当时的我只字不语,推动了学生们更趋向指责性,使得这个“惯犯”受到了最严厉的打击——心罚。
我决定将这一环节的名称改为“友好点评并致力寻找非惩罚性弥补方案”,来提醒自己和学生在今后进行这一流程时,必须着眼于用尊重合理友好的方式去帮助当事人,寻找非惩罚性弥补方案。
如果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消极行为之上,反而有可能强化学生的消极行为。而关注积极行为,孩子可能会拥有正能量来增加其积极行为。与其盯着他的错误,不如“捕捉”其正面行为鼓励其朝着正面的方向努力发展。
虽然事隔多年,有了这样的信念,我试着像上述“建议清单”中的第6点一样从“如何让城感觉好些,并且以后能够做得更好”这一出发点去考虑,发现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尝试让城变得积极起来。下面是我仅凭一己之力想出的“友好解决问题的清单”:
1.针对第6点,让城想想为什么只有数学课才捣乱,语文、英语课为什么又认真了。可以去和数学任课老师主动沟通,一起帮助其解决。
2.引导学生们说说语文、英语课他优秀的地方。
3.可以探究为什么城想让大家关注他,哪怕是用错误的方式。这是不是在告知我们,他需要朋友,他缺少朋友?也许,城仅仅只是想获取全班的支持和接纳。
4.要理解并真正感悟到城是我们的一员。把他的座位放置在教室的最后方这样的行为,看起来好像要把他驱逐出去。如果城自己愿意控制自己,也许可以向老师申请坐最前排某个座位。换种提法,减少了威胁性成分,更易于让当事人心甘情愿地接受。
5.被干扰的同学,还有数学老师,可以加强课后和城进行友好性交流。沟通也许能缓解城心理渴求别人关注的需求,从而解决其心理的归属感问题。如果他感觉到班级对他友爱,认为自己是班级的一员,也许就会更主动地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
我相信,如果发动全班同学致力于寻找非惩罚性弥补方案,会有比我想到的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出现在上述“友好解决问题的清单”里。
增加一个整理环节,当完成班会合议制度的第四议程后,再次对学生所提的方案进行整理,去掉那些可能具有伤害性、不符合“积极”舆论的建议,然后,让“事主”去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帮助的建议来实施。
当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案,而不是被指令去弥补做某件事,会极大地促进犯错学生的尊重感和责任感的建立,鼓励犯错学生做出弥补更有可能帮助其树立责任感。
只要给学生们机会,有可能他们比我们班主任更善于用他们的方式来主动解决问题。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被别人帮助,学生们都会感觉到更好,因为学生们经历了一个从错误中学习并且改正的机会,这更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尊重,能够更有效地为创建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服务。犯错的学生既受到了鼓励又能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自己面临的困惑,所有的学生通过良性的合议也知道无论他们做了什么,即使提交至班会合议来讨论自己的某项行为,也不必担心受到责难、羞辱或者痛苦,他们同样可以不伤尊严地通过全班的力量,学习如何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孩子们愿意提交问题进行班会合议的真正动力所在!
我愿意相信,改革后的班会合议制度,一定会促使一些对自己某项行为困惑的学生,主动提交私人问题至班级从而解决个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恐惧并不是来源于“班会合议制度”本身,而是制度背后我曾经的错误理念和操作方式。
议议班会合议制度的适用性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班级事件不需要通过班会合议流程来处理。
学生有可能会从中感觉到后悔,并能吸取教训的事件——不作为。
设想一下,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并开始自责,而此时此刻却听到了别人对我的批评——突然之间,我的自尊便烟消云散了。自尊消散了会怎么样?每个班主任应该都非常明白这一点,自尊感较低的学生做事会更加肆无忌惮。
我们要相信学生会依从向善的力量,进行自我调整。因此,对有些事件,班主任只需进行细致观察,看其后续态度有无改变再考虑是否介入跟上措施。
一些个别的,个性化的事件——个别处理。
我们不一定需要把班级个别学生个性化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交至班会合议。这些事情,完全可以私下里,把事件相关学生单独找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消除影响?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来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
如果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或者拒不回答,那么班主任也可以继续鼓励: “你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的人,为什么不想一想呢?下一节课后我们再碰头,看看你有没有新的主意。”
自修课,我正在开会,班委珍劝解学生兵安静自修,两人大吵起来,甚至纠纷升级,学生兵恶言相向班委珍。班长来会议厅把我召回教室处理纠纷。鉴于当时新接班的初一,开学只有两周多,我思忖着等各方情绪稳定些再处理。
班长把我召回班级时,我没有进行正面处理,而是把班委珍轻轻拉向座位,示意她平息怒火,轻声问: “还能静下心自主学习不?”当时班委珍的脸原本通红,慢慢转为正常色,轻轻回答: “没问题。”我随即竖起大拇指: “自制力很不错!”有同学委屈地嘟哝:“不过,老师,兵真的太过分了!今天本来不是我管纪律的,可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把周边的同学弄到都忍无可忍了。”我点点头,轻声安慰:“我已经知道事情经过了,你能站出来管理,老师感觉你的责任心很强!”我和班委珍进行了私下的探讨,对如何更好执行班委工作设想了很多种可能,教她今后处理同类事件更合理的方法。
我能预想到学生兵体验的痛苦也已经很大了,与班委冲突大吼不雅之词的他,已经受到了来自周边同学讽刺性的目光。我严厉的一瞥应该让他自省,想必这一切已经够力量刺激兵去调整今后一段时期的自修状态了。
经过持续观察学生兵,发现其后的自修课他出乎意料地表现好,我甚至彻底忽略了批评,连沟通都放掉了,反而大大地对其进行了赞美。
就此事件来看,学生兵要学会的是如何控制言行,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自修状态,自取其辱;而班委珍要学会的是掌握分寸,如何维护犯错同学的自尊安抚情绪让其回到正常行为,而不是以威胁甚至武力解决,导致事态度恶化。我想,我最需要做的,应该是把这两位学生单独找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没必要运用班会合议制度来解决了。
通过对兵的观察,我决定化繁为简。当然,如果学生兵的错误行为下次再复发的话,我还能再和他个别交流,进行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给自己和教育留了更大的空间。
而针对班委珍,私下的交谈,教其工作的方法,促其成长,又保护了班委主动承担处理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班级共性的问题,或者是班级反复出现的同一类问题——班会合议。
通过合议,可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争端起末,让班集体因为“重大事件”而进行舆论重建,引导好班集体的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使得同类事件的再发可能性降至最小,促进全班同学在“事件”中成长。
不过,在确定哪些事件需要放至全班合议前期,需要询问当事人的感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合作。也许有老师会质疑,那谁会同意把“错误”昭告天下呢?而事实是,如果你在处理过程中跟进相应措施,时刻维护学生的自尊,并让他们在班会合议中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受到责难,那么学生肯定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来成长。
比如我现在带的这个初二班,我们班初中三年集体目标是“温馨幸福,宁静致远”。宁静方能致远,静是思考的前提、静是领悟的基础、静是文明的体现、静是智慧的延伸。虽然全班一致在认知上肯定,可是行为上却总也做不好,尤其有七八个学生,无法静心,班级有些许浮躁。当然,心理学认为:认知和行为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因此作为班主任,为了尽可能地缩短这条路,我灵活运用了班会合议制度,以点带面,以个人事件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作了一次基于班级事件的“头脑风暴”式的集体性思考。事情的触发点是我的一节课上,琴总静不下心,处理不好玩和学的关系,琴的表现引发全班议论纷纷。“宁静致远”正好是班集体建设中的总体难题。站在中点线的琴,站在中点线的班集体,会选择往哪走呢——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正是班会合议制度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刻!
总之,某一事件是否需要提交至班会进行合议,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班主任凭经验和视教育的普及性需求(即是否需要合议让更多的学生在事件中成长)来判定。如果确定事件是共性问题,需要经过讨论促进班集体成长,那也必须和当事人作事前沟通,经过当事人同意后方能提交至班级合议。当然,在合议时更要把尊重、理解、帮助、友爱等理念贯穿其中。如果理念错了,过程就会错,结果就不会太美。
理理班会合议制度的注意点
综上讨论,重新对班会合议八大议程的具体实施,尝试作以下总结性解释:
第一,要视情况是否需要采用本议程(可参考班会合议制度的适用性)。
第二,如果需要,应充分遵从当事人意愿,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才能启动本议程。如果当事人愿意,建议开始时先找个能让当事人感觉更好的方式开始。
如:我班每人拥有一个感恩信箱,所以在班级合议开始时可以先向当事人致以敬意开始,把当事人信箱中所收到的感谢条全部朗读一遍。感谢他们为班级其他同学做过的事情,降低他们的抵触心理,促使当事人更愿意合作。
第三,议程要科学合理、形成规范:
1.当事人(按实际人数轮流)陈述事情经过;
2.目击者讲述所见所闻(尽可能客观中立,不需要评判);
3.当事人进行解释辩解或讲述困惑:
4.全班同学友好点评并致力寻找非惩罚性弥补方案(在老师引导下提出尊重的、友善的、合理的、有帮助的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即寻找弥补方案。当学生们做出了不负责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给当事人一个机会,建议其做一些能让被他们冒犯的人感觉好起来的事情,以此作为弥补。保证当事人是在不伤尊严和受尊重的情况下,通过全班同学的力量来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班主任总结发表个人意见(尽可能客观,并不需要评判);
6.当事人挑选弥补或接受奖励方式(在环节4中学生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自己的一条进行,如果大家的态度是友好的,而且当事人能参与并决定如何弥补,这样做会特别有效。)
7.当事人反省并实施弥补(事后进行,教导当事人做出弥补是一种鼓励,它能教会学生学会建立责任感。且弥补的方式一般会让双方感觉更好,当事人会更乐意进行。)
8.当事人相互道歉、握手或感谢(事后进行,班主任需关注事态走向,有些事件所涉及人数只有一人,故本环节不是必要环节。)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班会合议制度”,在良好示范的基础和确保学生已经熟悉各流程和注意点的基础上,需鼓励学生们小范围内尝试用此合议流程在课间自主进行解决一些问题,如若不成,再提交至班级进行合议。如果能够按照以上改良后的班级合议流程处理一些事件,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工作就真正能做到启发个体的同时又让集体成长,把每一个事件当作班级成长的资源。
此外,建议设立一本专门的记录本,请专人负责对每次合议进行记录。平时可把本子悬挂在班级互助角,以供学生们随时提交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每次合议的记录有助于学生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翻阅,主动寻找改变的方法并强化正确行为。
当然,我认为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可以让“畏”适量存在于教室。我们整天唠叨对孩子进行否定性评价,显然不可能指望孩子合作;但本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去处理一些问题时,也难免会遭遇无力之感。那么,不要急,改良后的班会合议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威慑性。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集体应该有是非、美丑、对错分明的班级舆论,即使班会合议制度的气氛是友善的,但合议的内容让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严肃性。随着合议制度的推进与长期使用,班里一些有正义感的人就敢站出来管(帮助)班级了,而正是因为这种管,就会有压力让他们自己做得更好,还有一些漠不关心的人,随着管(帮助)他人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管(帮助)人这个队伍里。随着合议制度的深入推进和习惯使然,学生们会自发对班级一些不良现象集体评议,慢慢地,就能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
最后,班主任要重视引导。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充分利用班级合议制度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不让任何一名学生脱离集体,尊重和友好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一个同学掉队,大家来关心,一个同学出错误,大家来帮助。同时,在合议中围绕班级管理目标,教师进行合理引导,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尊重什么,抛弃什么,从而影响每一位学生,加速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就好比千里长堤,单独的学生个体如同长堤中的河流,无论如何汹涌,都能顺流而下,但是这个长堤,是需要班主任们不断思考去建设去完善的。
我思,故我在。未来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多思考,多实践,在班主任成长的道路上,舞动出属于每一个班级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