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都怪他,每次拖组里的后腿!”“老师,是他们组值周,可不能扣我们组的分!”“老师,凭什么他们组就加分,我们组就没有?!” “老师,反正我们组也不行,我也没办法。”……小组内对落后学生的排斥,小组间相互的推诿或抵触,甚至干脆不把小组建设当回事等等,种种怪相,与小组评价不无关系。尤其在量化评价中,或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分分必争,走向恶性竞争;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心灰意懒,完全放弃竞争,这都将制约小组的建设和班级的发展。
怎么办?我们可以尝试聚焦“小组评价”这一环节,通过改变固化的评价标准和传统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主体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良性有序的竞争与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小组的建设和班级的发展。
一、明确标准——评价宜多元
评价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对多元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的今天,考试分数高“一俊遮百丑”的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管是从个体发展,还是小组建设来看,都应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并通过制度设计强化、内化这一理念。
在班级中,我经常强调“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光芒”,那么,如何展现自己的光芒?如何才能发现并欣赏他人的光芒?可以尝试引入《加德纳多元智能量表》,指导学生对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节奏智能、动觉智能、交流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智能等进行自我认知。
此外,还可以将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小组建设结合起来。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六个维度,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每个维度分若干项目,每个项目设四个等级,分别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方案实际上是立足于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成长指南和评价标准,可以据此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目标导向和多元评价。
不管是以智能发展的标准,还是从综合素质发展的标准去评价,其核心就是注重多元,帮助学生及各小组认知自我,实现多元发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在组内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为小组做贡献,在组间竞争中能够相互欣赏,引导学生看到自身的智能优势或短板,在可能的情况下主动发展,在不力的背景下主动让贤,以个体发展带动小组发展,以小组发展促进班级整体发展。在这样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机制下,小组成员都能更自觉地追求常规的规范性、学习的优质性和活动的参与性,推动小组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每个小组都可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发挥所长,自信成长,避免被认定为组内的“落后分子”被冷落或者排挤;也将有利于组内资源整合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小组的整体发展,避免各组间发展差距过大出现失衡,而导致落后小组放弃竞争或恶性竞争;避免某些组长期落后,保证了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在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时,注重标准的多元化。我在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小组合作章程》时,要求能够体现对班级、小组及个人发展的多元评价,且对小组各方面的检评,最终都指向了班级的整体发展。比如,各组常规的表现和班级“流动红旗”的获得息息相关;各组学习上你追我赶或者相互帮助,有利于班级学习的整体进步。特别是“活动”板块,大部分涉及的是有利于班级整体发展的内容,如“鼓励小组竞标承包班会,参与竞标加组分1分,胜出者加组分3分,获年级二等奖加组分4分,获一等奖加组分5分”,鼓励小组承担班级事务并努力为班级争光。再比如艺术节等班级大型活动时,牵头的组或小组联盟,任务实施时可以调度任何组的组员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完成后,由牵头的组对个人或各组完成情况进行奖励认定,实现了组与组之间有机结合,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将“是否有利于班级整体发展”作为评价标准纳入,同时,有倾向性的侧重在组间合作上增加权重,如积极承包班级活动,或参与班级大型活动与其他组合作的小组,即视为为班级贡献多的小组、与其他组合作多的小组,将获得更多的奖励和肯定,这样,能有效避免各组“为竞争而竞争,为小组之利而忘记班级发展的总目标”这一弊端,实现分工合作,良性竞争,促进班级整体发展。
二、合理实施——评价要多维
班级传统的评价活动大多是班主任依托学生干部自上而下实施的量化评价。如常规方面,可以细化到出勤、仪表、卫生、课堂、作业、午休、晚就寝等诸多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干部负责,都有评价标准,一般是每周一统计,加减消抵,呈现个人或小组发展状态,再据此进行“表优表先”。这种干部负责、标准化计量的方式有其突出优点:专人负责易于实施,标准一致相对公平,量化可见便于统计,结果明晰便于掌控。
但是,如果我们从“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这一视角再去审视的话,会发现其有很多弊端:单纯的干部负责制,易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追求统一标准的时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难得到鼓励;热衷数字结果的时候,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很难得到体现;意图将学生的行为悉数量化的时候,行为的内在意图即“质”则很难得到提升。当班级“干部负责制的量化评估”进行得越精细,或许我们就会更深地进入一个误区,即学生处于控制他人或者被控制状态。如果只依赖量化计分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尤其配合捆绑式的奖惩,不仅达不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目的,反而容易出现好友反目、告密成风、弄虚作假、互相拆台等严重后果。
在具体实施时,如何增进评价的合理性?如何着力于“评价服务于学生成长与班级发展”这一本质问题?我们可以关注以下两种思路:
一是突破传统的量化评价方式,尝试开展一些专注于成长过程的、非量化的评价方式,以寻求一些质的突破。比如在开展小组评价时,除加大“因互帮互助推动本组或他组进步”这一方面的评分权重,还可以在阶段评优时,除前三名的小组外,特别给予进步比较大的小组、竞争中合作精神强的小组一个评优名额。这样的评价方案,虽然还是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式,但在评分权重和名额设定上,不再单纯以“绝对分数”为依据,而是加大了“相对性”,体现了对小组成长的关注和推动。再比如,可以加大小组评价中“议”的环节,如果老师同学们都认可这个组相较上一阶段呈现了积极调整、积极互助或积极进取的姿态,学习、常规等表现都有突出的进步;或者,在承担班级活动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那么,可以给这样的组以特殊的鼓励,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星组”。这样的“议”,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量化”的束缚,更具灵活性,体现了对“质”的关注。但是,因为这种对“质”的评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此类评议活动一定要大张旗鼓公开进行,切忌小范围或者单纯由老师定夺。公开评议才能保证相对公平,公开评议也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是突破常规的班主任或学生干部对学生单向检查评价的方式,加强多方评价。在期中或者期末阶段开展小组评议活动时,我们首先鼓励组长代表本组就本阶段的表现做综合陈述;然后,指导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各组要实事求是地指出被评议组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进行点评、发表建议;在家委会建设得比较好的班级,开展小组评优时,可以每组推荐一个家长代表来参与评议,以便家长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个体和小组的发展,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引导和教育。这样,就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多项结合,实现了多视角、多主体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更客观、真实和全面。
三、培育践行——评价重引导
“经历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形成人,当学生在“被评价”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学习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过程。在评价中,学生可以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等各类“社会化组织”的认知。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评价,就是引导学生在主体体验中,反思践行,实现理念、实践上的多维发展。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让评价成为教育的内容而不是工具。
懂得尊重。评价活动其实是人的交往活动,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与发展的基石是尊重。如何在小组评议中体现相互的尊重?可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尊重各组的平等。小组评价时发言人的措辞和心态都很重要,对小组进行自我评价时,不宜妄自菲薄,也不能虚骄自大;对他组进行评价时,不能居高临下,或溜须拍马。
二是要尊重各组的特色。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或一个尺子去衡量,要认识到每个组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或优势,这样的话,班级的发展才是多元的、多彩的。所以,各组在认识到本组的短板或不足基础上,既要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获取他组的资源,如结成小组联盟加强互动,也要善于展示特色发掘或输出本组资源,如主动承担帮助落后组的任务。这样,才能让各组的特色成为班级的特色,也使得小组不至于封闭发展,而是开放的,共同进步的发展。
三是尊重各组成长的过程,不能唯结果论而忽视奋斗的过程,对于通过努力获得进步的小组,要给予最大的认可和鼓励。一旦小组评价时有这样的舆论导向,班级就必然会形成不可遏制的发展和生长态势。
善于发现。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同样,每个组也渴望得到其他组的肯定与赞赏,所以,小组评价时应更多地指向对各小组的认可与欣赏。
首先,应着力培养班级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会在班级组建之初,通过创作班歌、讨论班训、班级口号、班级精神等活动,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当师生群体对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有比较一致的正确的价值判断,班级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时,小组合作评价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其次,在小组评议活动时,要提醒同学们学会观察和倾听。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老师、同学乃至家长,能主动观察各小组的表现,发现亮点;在小组评议时,各组要善于倾听,了解各组的长处,这样就能看到其他小组的力量,看到其他小组的贡献,既是对其他组的极大的激励,也能激发本组为班级服务的热情。
再次,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能止于行为本身,而应尽可能发掘其根源,才能被不同的个体或小组迁移运用,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群体性的教育作用,在这一点上,班主任的作用不可缺失。比如在小组检评时有一个组多次落后,因为优秀组可以优先选座位板块,为了激励这个组,也想测试一下其他组,我有意提出: “娴静组虽然没有评到优秀,但这段时间的表现有很大进步,经常坐在后面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当然也对班级发展不好。有没有组愿意贡献一个优先选座位板块的机会给他们?相信他们会用更大的进步来回馈班级的啊!”组长孝炜很快站起来说: “我们组已经连续三次第一个选了,把这次机会给他们吧!”我笑着追问了一句: “你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你们组?”他环视了一下组员,很坚定地说: “我代表我们组!”班上响起了各种笑声。为了提升大家的认知,我不失时机地说了一段话: “今天孝炜组的表现让我特别感动!他们的优秀,不是只体现在检评中的优秀,而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一是因为他能认识到,帮助和激励其他组,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所有组发展了,才能实现我们班级的整体发展。二是、他们组的凝聚力非常强。孝炜敢站出来表态,组员在未讨论的背景下也能心意一致地认同,足以见得他们组内在认知上是一致的,是非常团结的,这样的组,是极具战斗力的组!大家要向他们学习!”笑声慢慢沉寂下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一个看似很偶然的事情,其实在班级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班主任如果能很好地抓住这种“生成性”的教育契机,就能很好地转化为“小组评价”活动,并能推动班级的“小组评价”向更高层次迈进。
恰当表达。学生自评也好,小组互评也好,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进行阐述或表达。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评价。这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班级主人翁姿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平时的班级管理,一定要有“民主治班”的理念和措施。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评价,这是推动个人成长、小组合作、班级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在组织评价活动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态度的真诚性、陈述事实的客观性和建议的合理性。包括句式词语的使用、语音语调的变化等,比如,尽量少用“你这样不好”之类的表述,而多采用“如果你……那可能会更好……”等句式。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班主任的宣讲固然是一种思路,但策划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评价”活动,增进学生的主体体验,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学会评价,产生的效果将完全不同。
比如我们曾经评选过“佼佼之组”,表彰发展全面的优秀成长小组;评选“领航能手”,表彰优秀的组长或学生干部;评选“班级MVP”、 “课堂精灵”、“腾飞之星”等,每组推荐,表彰成绩优秀者、课堂思辨积极者或进步显著者进行表彰。“班级特色评价”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评价,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个人和小组的特色打造与特色呈现上,不再盯着各自的检评分数升涨起落,而是人人有激励,组组有骄傲,真正激发了班级、小组、每个学生像树一样生长,像花一样绽放!
引导学生形成小组互助举措并积极实践,让评价成为教育的途径而不是目的。
小组内要在同伴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同伴互助,并有实际的互助举措。小组间也应该形成一定的互助。我班的“学习经验总结会”经常会有“小组总结”这一环节,各小组一方面要积极展现本组的学科优势,介绍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进行自我点评,总结本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优势互补”的组结成互助联盟,可以申请座位板块在一起便于交流。同时,如果下一阶段两组均有进步,将得到相应的奖励。这种基于小组自评和互助基础上的“捆绑式”的激励性评价,对于促进小组互助和班级的整体发展有积极作用。总之,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学生看到其他小组的力量和贡献,要善于向他组“求助”;也要善于帮助他组,更主动地担起为班级服务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认识自己—— .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作为班主任,当我们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评价的理念,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评价体验时, “小组评价”,就不再是教育活动终结性的句点了,而是个体、小组、班级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强大的助力器,也就必然会促进“人之潜能的唤醒、同伴合作的推进、班级建设的发展”……支持这种“志向”,让小组评价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值得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实践!
(湖南师大附中 黄雅芩)
[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校本创新研究”(课题号:XJK011BDY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