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江
从整个案例的细节来看,王老师应该对学生问题处理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同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因此,笔者隐隐觉得,王老师是一个十分好学又敬业的老师。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是一味地凸显老师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而不是透过问题很好地去触及学生的内心和引起学生对自我言行的关注和深入思考,我们的教育就很可能会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一颗干瘪的种子。正如卢梭曾说过,“批判、教育和刻意感动是最差劲的教育。”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工作可能就是无法真正挣脱这样一种困境和命运。
王老师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整个环节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思考和理解来展开的,学生更多地是“迎合”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目的,这其中没有出现学生任何的反对意见和想法。涉事的这个学生小辂,根据老师的分析和了解来看,应该是属于比较有想法的那一类,但是,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却没有任何的异议和对抗,这里是否存在着学生惧怕教师或为了自保刻意保留自己“不合理”想法的嫌疑呢?如果事实成立,那么,这个学生很可能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某种不当的方式对使他感到蒙羞、难堪和痛苦的同宿舍的学生进行打击报复。所以,教师在分析问题和引导学生的时候,不应该以自我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学生问题——教师显示出了一种隐性的强势力量,而且让人不可抗拒又无法回避。
我想,教师这般敏锐的思考和介入,的确有助于事态的遏制和进一步发展。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同时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要选择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对话和协商,甚至可能还要经历多次顺利或不顺利的交谈和沟通,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并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毕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也就是说,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审判”和“处决”,而应该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路径,并通过关注、思考和持续帮助,来积极鼓励学生朝着让自己感到自豪与乐观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华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