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安区实验幼儿园(437000)方琼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笔者深刻认识到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却经常忽视这个问题。在幼儿园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愿意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交往能力发展不足。结合工作实践,经过认真地分析,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管理,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他们不知道,幼儿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尤其是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更是这样。另外,有些家长片面强调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把孩子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与社会的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1教师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教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多,同时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力比家长强。因此教师要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针对个别幼儿展开个案研究,对症下药,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王浩,5岁男孩,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较差,尤其不善表达,不敢说话,说明一件事情时往往语句模糊不清,紧张口吃,像要哭的样子,表现非常焦虑无助。不爱与别人交流,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表现极不自信。
通过与王浩妈妈交谈笔者了解到:小孩体弱,出生时体质较差。因此妈妈以一种补偿的心理对他加倍照顾。每到一个新班,妈妈都会特别叮嘱老师,王浩自理能力差,需老师特别照顾。每天早上入园都要交待好多需照顾的事情,中午还要来园看孩子吃饭,对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这些事情更是不让他动手,任何事情由她代劳,有话她替王浩说,还经常笑着嗔怪浩浩:“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在日常活动中笔者仔细观察,王浩有时也会和小朋友玩得较融洽,也有参与集体活动的欲望,但胆怯不自信。
针对上面的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在语言类教学当中有意让王浩发言,可是他却一声不吭,后来慢慢地能够讲几句,笔者就对他大加表扬。接着,让别的孩子教他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让他在同其他孩子的交往当中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同时鼓励他参加游戏,演节目。通过1年的努力,王浩在班里的表现明显活跃,人也自信起来。
孩子的个性和教育环境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通过案例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对待,认真分析,向家长客观真诚地反映问题,引起家长重视。
(2)认真观察幼儿表现,科学分析问题,寻求相关理论、实践支持,制定科学的个案研究计划,并持之以恒加以实施。
(3)针对不同家长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家长乐于接受,逐步转变家长的教养观念,改善幼儿家庭教养环境。
(4)热爱、尊重幼儿,为幼儿创设宽松积极的心理氛围和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培养幼儿自信心。
2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生活发展的最初场所,而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独自参与的第一个小社会。在这个转折点,不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早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家长应积极配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案例二:朱淼是独生子,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所以他养成了霸道、自私、爱哭等坏毛病。在幼儿园里他不能与小朋友分享玩具,不会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小朋友正在洗手,他去了硬要抢着先洗;小朋友来得早坐在座位上了,他来晚了却硬要挤走别人自己坐;弄哭了小朋友教师让他说声“对不起”,他就是不说一句话。
为了能让朱淼改掉这些坏毛病,笔者和他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了解他家的教育方式,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家长和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帮助孩子纠正。朱淼的父母非常配合,于是笔者和家长共同制订一个计划。
(1)朱淼在家里的时候,每天要为别人做一件事情。
(2)每周朱淼给爷爷奶奶服务一次。
(3)每周朱淼负责分配一次食物。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朱淼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终于有了改变,现在小朋友们已经不再拒绝和他玩,而是越来越喜欢他了。
3正确引导幼儿交往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合作的良好心态,因此交往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正确引导幼儿交往。
3.1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交往态度直接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家庭,父母和孩子经常一块游戏、娱乐,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而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和苦恼,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温暖而很快愈合。 另外,很重要的是从小为孩子创设交往机会,多请小朋友到家里作客,带孩子探亲访友,扩大接触面,让孩子有机会和更多人交往,并体验交往的乐趣。
3.2教育孩子以诚待人宽以待人的胸怀
与人交友必须真心实意,否则不能长期维持友谊。对朋友的缺点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懂得“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关键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与人友好相处。
3.2.1 教育孩子懂得积极倾听
小勇很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但小朋友却讨厌他,因为,他家里总是由他说了算,养成了他听不得别人一点意见的坏习惯,这样当然很难与别人合得来。因此,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别人讲话或提建议时,要学会倾听,理解别人的意思,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遇事应由大家一起来商量解决。
3.2.2教育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于不善发表意见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害羞,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鼓励孩子先在家中亲人面前多谈,在好朋友面前发表意见,在大庭广众面前大方说出自己的想法。
3.2.3让孩子理解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许多事需要大家一起干才能成功,才会更有意义。例如,各人霸占一小堆积木堆不出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让积木充分利用,就能共同堆出各种好看新奇的造型。一个足球队,如果每个队员各顾各,决不会赢得冠军,必须相互合作配合,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才能产生“百川汇成海”般的澎湃力量。
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讲,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壁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只有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
3.3建立孩子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集体生活是儿童由自我向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幼儿交往的客观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3.1组织自由活动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合作才能开展的活动环境。如棋类、角色游戏、表演、故事等材料,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地组合,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其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教师在组织自由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3.3.2开展教育活动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在各领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幼儿交往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教育,并通过预设一些交往的情境,让幼儿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辨别、体验、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比如根据某些孩子想独占玩具而争吵打架的现象,教师可编一个故事,通过让幼儿听故事并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组织幼儿讨论:玩具坏了怎么办?抢坏了玩具大家的心情会怎么样?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但大家都想玩怎么办?教师也可以有意识请经常争抢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懂得要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共同游戏时要遵守规则。
3.3.3健全日常活动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引导幼儿人际关系中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同时鼓励幼儿多交朋友。当出现矛盾时,请同伴与当事人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干涉,只需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其观察、体验别人的情感,引发其自身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减少他们对成人的依赖。
4教学误区
一些教师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时,常常步入误区。因此教师要避免一些不当的教育,尽量在幼儿发展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做好正面的引导。
4.1多次当众批评
小班的梁梁是一个热情活泼,乐意和同伴交往的孩子,但每次和同伴玩的时候,总是有小朋友来告状是,梁梁打人或是抢人玩具。教师也免不了当众批评他几句。有一天,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教师就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批评了他,还说:“要是梁梁还有下次,我们就都不喜欢他了。”本以为梁梁因此会改善,可是这样一来,只要是有扔玩具、打小朋友之类的情况发生,大家都第一反应认为是梁梁干的。
虽然梁梁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其他幼儿也知道,可是教师不能把梁梁不好的习惯放大,这样会让其他幼儿对梁梁不好的习惯有了深刻的印象,认为只要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一定是梁梁干的,梁梁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笔者觉得作为教师,在发现幼儿的问题时,不但要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更重要的是,想办法让幼儿的坏习惯有所改善。
4.2一味进行口头指正
小班的豆豆很喜欢玩汽车,看到铜铜带来了1辆玩具汽车,他就会很想去玩玩。但是常常是没有经过同伴的同意,铜铜的制止豆豆也不愿意听,而教师接到告状,也只是一味的口头指责,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豆豆的行为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点故意破坏的倾向。
在教师设法教育幼儿的时候,如果仅仅告诉幼儿不该怎么样,不能怎么做,不可以做什么,幼儿往往不以为然,听不进去。所以教师在面对此类情形时,应该更有效的引导幼儿,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是受同伴欢迎的。教师也可以请做得好的小朋友分享自己是怎么做的,进行正面教育,效果会更好。
4.3重现不良行为
中班的教师在拍摄幼儿的区域活动时,在结构区拍到两个孩子因为在讨论谁的玩具搭得好,最后因为不服气,就把相互搭好的玩具推翻了。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刚刚拍摄的这一段放出来给大家看,并让幼儿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们都说是不对的。可不少孩子们在进行积木活动的时候,都在效仿视频中两个孩子的行为,觉得很好玩。
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重现的方式告诉幼儿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无意间却给孩子们树立了不良的模仿行为。越是年龄小的幼儿,这种负面影响越严重。比如小班幼儿,他们正处于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的时期,教师更应该给孩子们树立正面榜样,多给孩子们看看好的行为习惯的视频,多用赞美的语气夸夸他们。
4.4注重短期效果
中班的菲菲,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吐口水、说脏话、推撞同伴,同伴也不愿意和菲菲一起玩。当教师知道菲菲在一次美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时,就给菲菲开了一个小画展,小朋友也纷纷表扬菲菲真棒。渐渐地他们对菲菲的印象也有所改观,对她
的指责和批评也少了很多。菲菲在表扬声中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了,教师也减少了对菲菲的关注。时间一长,菲菲听到的表扬声少了,他的坏习惯又回来了。
笔者觉得,教师凭借幼儿自身的一些长处去帮助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伴对他的不好印象,这是可行的。但是通过一两次的干预是收不到长期的效果的。在帮助有不良习惯的幼儿进行改善的同时,也要引导幼儿明确怎样的行为是受同伴喜爱的,设法巩固幼儿自身的一些良好行为。只有这样不断地螺旋式地提升,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改善和同伴的关系,提高在同伴中的地位。
4.5急于求成
小班的炫炫很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有很多小伙伴和玩具。但是每当他和小伙伴玩得开心时,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有时很容易碰到同伴或是不加控制地拍打同伴、拥抱同伴。同伴也因此常常向教师告状。炫炫似乎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总是屡教不改。
培养幼儿的交往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收稿日期: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