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3-10
  • 阅读量152次
  • 评分0
  • 0
  • 0

  主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指向。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和执政的指导思想。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过去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现在和未来也是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承担政治社会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构建中具有特殊作用。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要在多个领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


  高等院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与推广、教育与规范、承续与创新等的独特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在高校的认同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趋向被边缘化、被误读化、被教条化等问题。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作为一项公共必修课被纳入到高校所有专业的教学中,进而其也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体系而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然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特殊地位并不意味着它必然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因为在意识形态教育与认同之间还存在着多个值得关注的关键环节,尤其是近些年来西方强势信息文化的冲击、国家文化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等因素,都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划清“四个界限”的重大原则问题,这对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高校理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商业化运作,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纷纷涌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削弱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思想混乱,情绪波动,直接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使社会政治文化整合难度加大,中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哲学等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整合功能开始面临挑战。


  经济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和思潮以越来越强劲的势头进入高校,目前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有很大市场,马克思主义往往被边缘化。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在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也忘记了自己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使命,公开倡导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认为中国当前搞市场经济正在和资本主义“趋同”;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社会主义正走向“终结”,今天没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了;中国在经济上应实行“私有化”、在政治上应实行“民主宪政”,思想文化上应实行“全盘西化”等等。本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错误思潮传播的场所,这对社会和青年一代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大学生群体是代表中国未来社会的精英阶层,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确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吸收什么样的思想,进而信奉什么样的思想,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就实践而言,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下岗失业、财富分配不均、官员腐败、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群体自身面临的上学难、就业难、购房难、性别歧视、身份歧视、价值观裂变等问题时时在困扰着他们,能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中找到物质上的解决对策和精神上的皈依,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其他多种意识形态较量争夺的焦点。


  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校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辨别、抵制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腐朽观念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最终彻底粉碎敌对势力企图颠覆、“和平演变”中国的阴谋。


  二、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肇始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引起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连锁效应。当今的“经济今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伴随着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进一步彰显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总之,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的过程”,这就是当今全球化意识形态性的客观事实。


  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陷入一定的尴尬中。一方面,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的学生漠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失语”或被“边缘化”的危机,这有很多原因,但全球化条件下的西方社会思潮、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难辞其咎。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并没有停止和改变,而是以更隐蔽的、多样化的形式继续实施着。一方面他们提出了各种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例如,“趋同论”“过时论”“无用论”“中立论”“虚假论”“终结论”等,这些论调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历史作用。事实上,隐藏在这些论调背后的,是其昭然若揭的政治意图,那就是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自由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优势,对我国强行输入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产品,这些产品明显地打上了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印记。这是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不易被大学生察觉和知晓。(二)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网络生活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着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一种载体,它和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对高校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中心、没有权威、缺少规则的社会。高校研究生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各种色情暴力、封建迷信、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有害信息。低级趣味的网络游戏和各种有害信息将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个别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水准下降、身心健康受损、行为方式偏差,出现“黑客”、“网络孤独症”、“网虫”、“网恋”等不健康现象。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行为,成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对策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指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分辨、抵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能力,从而有效防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和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体现出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改进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能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能否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关键在于理论反映实践的深刻程度以及理论是否顺应了实践的需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虽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理论教学如果无视实践这一环节,就会丧失其指导实践的实际功能。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发挥其生命力、吸引力,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积极顺应实践的发展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应该把人们的生活实践当做理论教学的源泉,加强对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才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也才能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加强网络管理工作


  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其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增强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一方面要通过技术上的优势控制和屏蔽一些腐朽思想和观念的入侵,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网络对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控,密切关注网上动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