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从《妻妾成群》看苏童文学创作中的民俗学意识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8
  • 阅读量20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苏童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俗文化,起到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中“理性的”、“自觉的”民俗学意识。


  【关键词】:民俗文化;自觉;民俗学意识


  《妻妾成群》是当代作家苏童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讲述读了一年大学的颂莲因父亲自杀、家道中落而嫁入当地封建大家族陈氏为妾,陷入陈氏家族主人陈佐千和“妻妾成群”之间的爱恨情仇,揭示在“吃人社会”里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的衰落过程。“在文学创作层面,民俗学意识,既指一种引导创作主体从民俗角度切入来观察生活、发掘民俗的文化蕴涵的审美意识,又指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民俗风物的感知及由感知而生出的审美反映。”[1]1苏童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俗文化,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民俗学意识。他“自觉”的使用民俗文化作用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一、描绘故事场景


  张紫晨在谈到建筑民俗时认为“我国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明清时期,各种园林艺術的发展,把中国古代建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小说中颂莲被抬进西侧后门时经过的月亮门,院子里的水井,后花园中的海棠树,大太太念经的佛堂以及蝶飞蝉停的紫藤花架,从结构布局到建筑艺术无不体现苏州园林特有的建筑风格,为故事的发生描绘了清晰的场景,营造故事氛围。


  二、塑造人物形象


  蚕桑经济是苏州一带的经济民俗,“蚕桑经济又衍生出刺绣、绎丝、织锦诸业,精细的手工活计”[3],苏童在对小说人物进行塑造时常涉及丝绸、刺绣品等服饰,“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4]颂莲在进陈家门后穿上了粉绸旗袍和绣花拖鞋,与之前白衣黑裙的女学生形象造成反差,可以看出颂莲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拥有新潮思想的女性,骨子里还保留比较传统的观念。颂莲和陈家大少爷私会,两人因绣着龙凤图案的荷包引发争执,引出陈大少爷的隐疾,塑造了一个懦弱又悲剧的人物形象。三太太梅珊的出场大多数都伴随唱戏这一民间文化,利用戏曲的凄凉塑造梅珊这一多情又凄惨的人物形象。


  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出现往往还起着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体现小说主人公们的矛盾激化,掀起故事发展的高潮。


  (一)人生仪礼


  钟敬文谈到人生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5]颂莲进门走的是陈家花园西侧后门,“苏州清代的婚姻形态以明媒正娶的一夫一妻制为普遍形式,但也有童养婚、入赘、纳妾等婚姻形式存在”[6]故而作为小妾的颂莲不能走陈家正门,小说的开头便也由此开始。祝寿仪式也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仪礼,陈左仟的大寿要挂寿日灯笼,寿礼要用红缎带扎,陈左仟的两个孩子打碎了花瓶,在寿日这天是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从而引发了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矛盾激化,掀起故事高潮。


  (二)家庭与家族民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自人类形成以来,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最古老而又最普遍的互动关系就是家庭。男女赖此而结合,后代赖此而延续,亲属赖此而确立,分工赖此而产生,社会组织亦赖此而奠定了基础。”[7]家庭,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家庭模式,从而生发出不同的家庭民俗。而从许多家庭因血缘与姻缘的组合而成的家族也会形成家族的民俗。小说情节始终以潜在的封建大家族制度为中心发展,“夫为妻纲”的太太们始终围绕陈左仟这个家族主人展开斗争,太太们甚至婢女都使出浑身解数求得陈左仟的宠爱和欢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房事和怀孕相关的故事情节,表明在乡土中国子嗣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血缘。


  (三)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民众会依照这些岁时、节时进行相关的活动。文中除了描写过年时会杀猪宰牛搬运年货外,最细致的描写当属过重阳节。


  陈府过重阳节,花匠把菊花盆搬到一起组成了“福、禄、寿、喜”四个字,主人公们则进行赏菊。借助重阳节赏菊这一民俗,颂莲和陈大少爷开始有了交集,也由此使颂莲和陈大少爷产生了暧昧的情愫,为后文两人的相恋到矛盾做铺垫。


  (四)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自古都有对自然物、自然力等的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通过借助外力达到祈福、消灾、诅咒等目的。“模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古代墓葬陶木俑以代替真人殉葬的做法便含有这种用相似类同的事物施行巫术的特点。在民间巫术中有“替身法”,正属于这种手段。”[8]小说中颂莲在雁儿的房中发现了一个扎着针的写着自己名字的小布人,在马桶里发现皱成一团的草纸上用黑红色的血画着自己的画像,使颂莲和婢女雁儿之间剧烈争吵,矛盾激化,推动雁儿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也暗示颂莲发疯的不幸结局。


  “理性文学民俗学意识是自觉文学民俗学意识,主要表现为感知主体对感知客体进行理性的深度把握,如感知主体对被感知对象进行考察、分析等——既考察民俗的外在形态,又观照民俗的内涵,对民俗内涵的观照往往是感知活动的重心所在。”[1]2苏童正确的把握民俗的外在形态和内涵,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中借助苏州一带民俗文化起到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中“理性的”、“自觉的”民俗学意识。


  作者:农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