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浅谈《训诂学》的若干个问题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3
  • 阅读量19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训诂学》一书自出版以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例证前后重复,举例不严谨,论述解释错误和语法问题四个方面浅谈了《训诂学》的若干个问题。


  关键词:《训诂学》;例证前后重复;举例不严谨;论述解释错误;语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091-01


  郭在贻先生编著的《训诂学》(修订本)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这本书有很强的独创性和实用性,有详实的例证和完备的附录。它详尽地介绍了训诂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内容、作用、条例、方式、术语、方法及其源流等等。而且本书的二百余条例证,多数出自郭在贻先生的个人研究心得。出版多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案头不可缺少的书籍之一,也是众多高校选用的教课教材。


  然而,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例证前后重复;二、举例不严谨;三、论述解释错误;四、语法有问题。


  一、例证前后重复


  书中第十页郭在贻先生在说明训诂学家们是怎样解决古书中的疑难词语时,引用文例对“怨”字进行解释。《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於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文中怨字与上文积字相对成文,则亦当是积义,而非怨恨之义也。《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怨财,谓滞财也。惟女有蕴蓄於宫中者,而民乃无妻,不论女之情怨与不怨也……故知怨非怨恨谊也。下云:‘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者,需也,与怨相对。内过实则外虚,理势必然。”


  无独有偶,书中第三十页再一次对“怨”字进行了解释。《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其中“怨女”的怨字,乃蕴积之意,不可误解。《新序·杂事》:“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怨女即幽女,幽亦有蕴积之意。《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


  而第六十四页又再一次出现了,《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如果按照怨字的常义训为怨恨,则与旷的幽独义不相对应。而且,这三处的例证相互交织,重复率高。


  二、举例不严谨


  原书第四十五页说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举到《尔雅·释诂》中的一例,适、之、嫁、徂、逝,往也。然而它们的用法却不一样,往后面是不接宾语的,而对它进行解释的词却都是可以接宾语的。此外,这类同义词也没有罗列全,释往的词还有赴、造、诣。


  还有第四十四页说,所谓义训,就是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举到《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说文》及古传注多采用以通行词解释古语词的办法,杨雄《方言》一类的书则是以通行词解释方言词。然而,真实情况是被解释的十一个词,不全是古语词或方言词,其中,初、首、祖、元它们是通行词。


  三、论述解释错误


  该书还存在着在论述解释上的错误。第三章训诂学的作用之一指导语文教学中提及《鲁仲连义不帝秦》:“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郭在贻先生认为,请字在这里应该训为诚,“则吾请以从矣”即是“则吾诚以从矣。”译为白话,即是:“那么我诚然认为它是会听从你的”。并举例说,请,诚在先秦典籍中有通用之例,如《墨子》一书中即经常以请代诚,孙诒让《墨子闲诂》即指出请,诚通用。


  我认为这样解释有失允当,请字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请他人做,如请坐,请讲;一种是作为一种礼貌性的副词使用,如请问。这一用法的例子在古代典籍中颇为常见,举例说明,《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我们认为书中所举之例中的请字也应为这一用法。


  在同一章中提到《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郭在贻先生认为获字在此是辱的意思,“不获世之滋垢”即不为世之滋垢所辱。《广雅·释诂》:“获,辱,污也”。又:“获,辱也”。是获有辱义之证。


  郭在贻先生只对获字作出了解释,却没有对滋垢一词进行说明,这不免还是让人疑惑而不得解,其实,钱大昕早在《廿二史考异·史记五·屈原贾生列传》:“‘滋’与‘兹’同。《说文》:‘兹,黑也。’”而这也能在古代典籍中得到例证。《左传·哀公八年》:“何故使吾水滋?”;《庄子·天下》:“人皆取先,已独取垢,曰受天下之垢”;《论衡·累害》:“不弥流言,受垢取毁”。所以,“不获世之滋垢”的“滋垢”是黑色的意思。


  四、语法有问题


  在论及对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时举到一例,馨字。郭在贻先生对馨字何以作语助作了解释,认为它是的同音借字。《说文》只部:“馨也,从只,甹声。读若馨”。六朝时又用一个声音相近的“形”字来代替馨,到唐朝时由“生”字起而代之,如“太憨生”、“太瘦生”、“作麽生”之类。从这些材料,郭在贻先生给馨字理出一个古今之变的谱系来:


  —馨(形)—生


  先生没有意识到这在语法上有致命的弱点,由馨(形)不能简单地演变到生。因为在有些场合中是无法替代的,馨字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但生字不可以。


  该书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依然能从书中全面系统地学习到训诂学知识,更可以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和古籍整理工作。白璧微瑕,人所难免。


  作者:吴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