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高校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着重于发挥自主作用,多种途径融合;围绕“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养品格、强责任、树信念”开展多元的社会实践。通过传授类、交流类、文体类、主题类、专业类、双创类等校内模式构建校园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通过服务型、知识型、全面型等模式构建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并以项目化为抓手,整合校内外的实践育人资源。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研究项目化
一、前言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亟需对其综合素能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方面,高校虽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但由于对校外社会实践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导致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流于表面,“践而不实”,好的实践模式得不到深入开发,传统的实践模式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实践出真知的意义和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因此,一定要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构建校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并以项目化方式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都希望其正在实施的教育标准可以培养出精英人才,并确保这些人才具备未来在全球范围内角逐高层次生产力的能力。然而,教育对学习成绩的一味追求或全球竞争的压力使我们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即引导并鼓励高阶思维,激发个体的巨大潜力,使他们认识并利用自身潜力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贡献社会。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优化社会实践模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一)从精英教育看人才选拔理念缺陷
我国学校的“教育功能”让位于学校的社会人才筛选功能。高校招生、奖学金的评定标准表达了高校所认可的优秀,我国高校认可的优秀生,首先,是学习成绩好;其次,是学科竞赛获奖。这意味着学校成绩和竞赛成绩被我国大学视作学生优等的普标。相比较,美国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有75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其一,其他是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这意味着,哈佛大学录取的不是一个分数,而是一个完整的人。
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受制于教育的筛选能力。社会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区域经济的差异性让高校在選拔人才时不得不放在一定框架内进行单一的横向比较,对比于个人化独创人才的忽略,无法形成科学选拔人才的标准。
(二)从隐性知识教育看知识结构缺陷
人的智力特征带有社会的文化烙印,比如,精英教育在我国已开展了几十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形成了完整的精英教育体系。这种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取显性知识的高积累,长期脱离实际生活的“悬空教育”、长期压抑个人求知欲的“被动教育”都导致了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再无学习的后劲。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谈道:“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尽可能地培养大学生最清晰的自我意识……大学是实现人类基本求知意志的法团组织。”隐性知识就是使得个体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知自然、适应社会的方方面面。蕴含了个体的独创性,强调尊重个体的生命感知方式,以自己为中心不断练习、接受并掌握知识信息的经验等。是一个完整的“出于本性的求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是最自由的学问。”这样,人才能在求知求学中体验到乐趣、自信,从而激发出独有的创造力。
(三)从成才规律看学校育人模式缺陷
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三校及其他生源为辅的多元化生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异质化趋向,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高校的老师常常感叹,生源层次不齐、教学目标达不到等。其实,大学首先应尊重客观规律,例如成才规律。成才规律是指成才者在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先天素质得到开发并达到优化状态,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
希腊宗教史家洛德说:“在一百个学生里面,有九十九个对老师的话不甚了了,而那百分之一的人又可以不需要老师。”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学生素能高低,追求自主学习是学生的本性,大学应当研究学生的特点,真正在“以人为本”的科研之路上完成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的现实预期,即在公共服务领域内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起源来说,各种各样的科学其实都来自实践经验。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也提到:“大学只能为职业能力的训练奠定基础,真正的掌握要靠实践。大学应该尽最大可能为这种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的进步提供条件。”
(一)发挥大学生自主作用,多种途径相融合,有效开展社会实践
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日趋复杂多样、开放的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社会实践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作用,加强实践体验,结合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将大学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有效地创新融合,积极创新时代感强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积极推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党员的发展对象。
(二)立足“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角度,扎实创新实践模式
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学生联合会编著的《跃动的青春——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十年的工作与思考》中提出,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继承”“创新”的原则。赵凤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走向》中提出,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应突出“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服务性、广泛性、科学性”的原则。
阳光实践团(前阳光义工团)成立于2012年,是无锡商院机电技术学院探索创新实践模式、倡导大学生“在服务中建立自信,在互助中体会感恩,在关爱中学会担当”的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社团组织。团队成立之初主要是利用专业知识服务校园生活,比如,定期为老师们清洗空调、维修办公设备等。随着团队的日益成长,社团逐渐走入社会、深入群众。在社会群体的磨砺下和市场导向的引领下,阳光实践团得到了全新的升级,被团中央未来网授予大学生志愿者项目合作单位,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面试、培训、考核,筛选出素质全面的大学生成立“志愿服务辅导员团队”,全程参加“无锡小记者”的系列活动。
社会实践要靠实务实——建立在充分活动内容样本基础上的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更具有务实的特点。该项目合作包含的国家权威性、持续稳定性特点以及地市级部门的支持、跨城际合作的互动都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更提高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以“养品格、强责任、树信念”为核心进行实践模式的创新
实践包含着特殊的教育功效,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或“按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或实际”,“发挥主体作用”,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成长成才”和“服务社会”的一项在“性质上归属于教育的活动”,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并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开放性”“社会参与性”“参与主体自觉性”“认识途径多样性”“社会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同步性”“理论教育协助性”“稳定性、持续性”等特点。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理论界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大學生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好途径”。
四、校园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与模式
大学包含着传授学问、科学与学术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三方面的教育。大学倘若变成了各二级学院“普通教育”的集合体而不是整合体,即丧失了知识整体意识、学问理念的关联意识,甚至在实践中杜绝学生践行整体理念,那大学教育必然是僵化而封闭的。立足于校园内的实践研究,我将校园内2016年的实践活动依据实践模式的共性与实践育人的功能性进行了分类,可以从中发现,在对一个知识点的寻求、探知过程中,势必涉及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协作。概括如下。
(一)传授类
演讲者传达来自自身真实的科研实践知识、经验,鼓励受教者一览学科体系的整体。例如:班长团支部书记轮训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专题党课、“中国制造2025——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讲座等。
(二)交流类
相互告知自己的发现、经验,激发对自我意识的辩证认知,创造集体智慧。例如:辩论赛、学风建设座谈会、学生党支部开展民主生活会、座谈会、演讲比赛等。
(三)文体类
融合学院间的文体交流、互助协作,展现团结蓬勃的青年精神面貌。例如: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我的商院梦”新生才艺展示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运动会、篮球赛、迎新晚会等。
(四)主题类
通过围绕某个主题设计系列活动,铺开主题的认知度,提高主题的深度,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例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微笑校园”校园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周活动、宿舍文化节等。
(五)专业类
专业方面,大学类似于一个由彼此独立的职业训练学校组成的集合体。以机电技术学院为例,2016年度专业实践方面的成果如下:江苏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二等奖、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三等奖等。
(六)双创类
创新创业创客是时下的热点、焦点,也是大学生跃跃欲试的试炼场,既有专业实战性也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深受师生们的欢迎。我院参加了第八届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并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五、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与模式
新生进入大学,往往被大量的实践活动淹没,除了上述列举的还有红十字捐款、献血等活动。每年,江苏省组织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资助类活动、各类表彰大会比如“感动商院”商院好青年评选,这些活动在风风火火开展的同时,也会陷入繁杂混乱的怪圈。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大学是一段被专门腾挪出来的特定时光,半隔离在社会之外。校园内的活动具备了校园社会的属性。然而,“大学只能为综合能力的训练奠定基础,真正的掌握要靠社会的打磨”。
立足社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即尽可能地将社会的力量投入到大学的人文精神、职业素质、综合思维能力的建设中,同时大学尽可能地将大学的文化氛围、科研精神、系统研究的能力渗透到社会中去,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为连接大学与社会的高铁,让大学生能在其间自由穿梭来往,从而实现个体统一、完整、全面的发展。校园内尤其是二级学院配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模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创新、升级,实现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一)服务型模式
社会实践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本着全方位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把社会实践与政府、群众关心的问题相结合,把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开展一些社会需要的,政府、群众期盼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识型模式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要向书本学习、实践学习、社会学习。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突出知识性原则至关重要,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旧的知识日益被更新,社会需要知识型的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应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立足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新成果、新信息、新知识引入社会实践中,传授给学生,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
(三)全面型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旨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只有大学生的普遍积极参与才具有生命力。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和手段,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要“点”上集中,又要“面”上结合,在考虑学生骨干和教师队伍典型性的同时,又要满足广大同学都参与的普遍性。要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照顾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励普通学生主动寻找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要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力求全体参与,坚持全员性、全程性,走“大众”实践之路,避免“精英”实践模式。
六、以项目化为抓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
在新时期,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以阳光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例,阐述项目化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推进的有效性。
(一)通过大学生社团项目化设计社会实践
阳光实践团是无锡商院机电技术学院探索创新实践模式,倡导大学生清晰认知自我,全面发展自我的组织。设计项目之初,根据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大学生共性的问题,明确了实践目标,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阳光校园生活”,包含关爱儿童、老有所养、救济穷困、优待残疾等内容的活动,帮助同学们传承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同时将爱心融入公益服务,身体力行共建和谐社会,树立“善之信念”。
我们总结发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大学生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校园内的独善其身、封闭自我、孤芳自赏,而是渴望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用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自己;他们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生活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二)通过衍生项目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长力
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社团会跟着社会潮流延伸出许多外延,在设计之初的内涵指导下,简要阐述该项目在今年的阶段性成果。
1.成长为辅导员老师。2015年11月,被团中央未来网授予大学生志愿者项目合作单位,通过面试、培训、考核,筛选出素质全面的大学生成立“志愿服务辅导员团队”,全程参加“无锡小记者”的系列活动。
2.成长为优秀志愿者。2016年4月,“志愿服务辅导员团队”中20名骨干分子荣获“2015年小记者全国联盟优秀志愿者”称号,小记者全国联盟无锡站为阳光实践团送上了“工匠精神,技术之魂”的题字。
3.成长为特奥会志愿者。2016年5月,受邀参加无锡市第五届特奥会,30名同学获得“平等共享·绽放精彩”无锡市第五届特奥会志愿者服务证书。
4.成长为专业爱好者。2016年7月,“对接战略新产业,放飞职业梦想”,走访若尔通用航空发展集团苏州直升机基地。
5.成长为微信新闻人。2016年10月,为响应国家“两学一做”的号召,团队创立了“习助成才”微信公众平台,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分类发布,并由大學生完成活动总结、分享实践经验。
6.成长为公益积极分子。2016年10月,在泰州海陵学院与无锡梁溪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江阴家育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募捐了2500元,用于助学留守儿童。
7.成长为户外安全指导者。2016年10月,与无锡市优恩户外运动指导中心合作搭建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指南的培训平台,及时有效地组织同学通过免费培训、考试成为优恩户外运动的志愿者,进而积极投身到各类公共事业的急救保障服务中去。
8.成长为和谐社区倡导者。2016年11月,与欢乐义工联合推广“义集对接帮扶构建社区互助”项目,与无锡市景丽东苑社区合作开展了“暖暖冬日情,乐活爱心行”爱心义卖活动,义集收益的所有物资均捐献到慈善超市。
9.成长为素质教育老师。2016年12月,3名阳光实践团队的骨干成员成为本项目中某单位的储备人才,负责无锡市青少年素质体验活动文案的设计、新闻学院的培训、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等板块的工作。从“大学生辅导员”蜕变为锡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老师。
阳光实践团本着“倾我热情、展我之长、尽我所能、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素质教育三大志愿服务领域参加了共计百余活动、服务人次842人、志愿服务时间4008个小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团中央未来网、网易新闻、中华慈善新闻网、无锡新闻综合频道、无锡第一看点、无锡广电梁溪之声、江南晚报、无锡日报、泰州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过我们的活动。
(三)通过项目化推进整合实践育人的资源
阳光实践团下一阶段将围绕的“青年成才观”,即“青年人勤学、青年人修德、青年人自强、青年人创新、青年人笃实”,结合机电技术学院积极推行的“匠心精神”即“专注、信守志愿;谦恭、自省做事;敬畏、入魂匠心”进一步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
项目化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将“分类资源”转化为“整合资源”,将校园内的“资源小整合”转变为社会里的“资源大整合”,将大学生“分门别类的学习资源”转变为“完整统一的资源学习”。
七、结语
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持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整合大学学科统一性、整体性的职业训练,完成全面树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晋步,王小根,王心语,王书瑶.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姚建军,师蔷薇.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蔡婉琴.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许瑛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