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研究

  • 投稿cand
  • 更新时间2018-03-14
  • 阅读量1066次
  • 评分4
  • 58
  • 0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广泛开展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觉参与的一项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着手,认真结合教学改革,打造创业团队,大学生下乡共建等活动,积极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方法和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社会实践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人才市场变化进行不断调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大学生实践活动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经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建立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在校学生学习和受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立足现实,努力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新想法,呈现崭新工作局面,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工作做到更好。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现状


  在校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社会实践活动。对应用型本科学校而言,要想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入新动力和生命力,社会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其同时也增强了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力度和实效。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性


  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具体措施,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的毕业要求较低,出现“严进宽出”的现象。大学生只关注在校期间专业理论课程的“合格”,取得对应的学分即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关注与学习却漠不关心。导致这样现象的出现正是缺乏科学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实践观。


  2.2重视程度不够,目标难以真正落实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社会实践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活动目标不能完成,社会实践难以有效长期持续下去。走过场似的社会实践根源在于没有从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必要环节加以认真落实。


  2.3“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尚未打破


  应用型高校目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学校的重心是放在理论知识教学研究上,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还在形成之中,没有完善,更没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难免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上缺乏经验。从而促使很多大学生成为了理论知识上的巨人,社会实践行动上的矮子,无法顺利达到企业所需的基础岗位人员的标准,大大延长了大学生毕业后角色转变的“适应期”。因此,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仅凭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是有局限性的。高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及创新教学改革新方法,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2.4参与缺乏积极性


  高校大学生存在参与社会实践意识淡薄的现象,社会实践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成绩考核的硬性规定,所以学生对此并不会十分注重。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有些社会实践活动联系不紧密,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的可能性不大,活动开展缺乏保障性和持续性,参与性不高。


  2.5活动开展缺乏保障性和长效性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和健全科学、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目前各专业在制定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实践”还应纳入人陪方案之中,并明确这门课程的学分,所以导致学生意识模糊,没有主动性。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和教学。其次层面缺乏组织保障性。高校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有学校组织、协会组织、社团组织等形式多样。一般的情况是在课外时间,有的是校外进行实践的(含市内市外等),其组织的计划与实施需要更加详尽周密,特别是安全等保障措施。这些方面都需要组织方全盘考虑,仔细认真,各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让大学生能顺利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再次,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专业指导。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激励机制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积极调动老师们的参与性出现了瓶颈问题。社会实践通常由各学院分团委负责人或学院辅导员带队,同时各专业教研室指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一同参与协助。我们研究发现,由于在实际锻炼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局限,导致最后实践的效果不理想。那么,高校只有整合资源形成统一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社会实践,建立专门指导机构,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实践长效、稳定地运行。


  2.6内容实效性不强,创新效果不佳


  为了使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指导团队要认真研究实践内容与详细的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及自身发展需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高度重视活动的实施。另外,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社会的焦点、热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的内容有重复性、单一性、简单的模块化或者假期带队进行某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创新的内容及效果不佳。一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在实践项目选择上不能盲从,不能随意,更不能“一刀切”。由于每个专业的阶段性实践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不一样,如果进行同样内容的社会实践显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实践需要,也不能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大学低年级的同学以公共课程为主,专业课程涉及不多,专业知识积累欠缺,指导团队需要量体裁衣,低年级的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可以多是专业要求相对较低的学生志愿者服务,企业生产劳动等,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對今后走进社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对于大学高年级的同学专业学习有了一定积淀,可以从事专项社会调查、“挑战杯”课外科研活动等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社会实践,发挥潜在的能力和专长,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二是,高校对于实践活动没有详尽的安排,或者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学校在课程上做了相应的计划调整,但是在很多时候老师与学生在课程上没有积极的配合与响应。


  2.7考核标准单一化,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激励作用,社会实践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就学生而言,学校没有对实践过程中的观察与考察作严格要求,对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认知观、实践观、没有明确的分析和考核,一般做法即要求学生上交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考核依据,甚至有的指导老师考核仅仅提交一篇相关实践心得就顺利“过关”;对于指导团队里的指导教师而言,目前应用型高校也在逐步调整相对应的政策,即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的界定、年度考核的参考意见、取得成果的激励政策、年度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空岗竞聘等具体考核方案。所以,大学生在实际训练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也不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思考


  社会实践是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的再次体现。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心强的大学生,更需要他们有开拓的精神,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经验来帮助他们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加强社会实践思想教育,引导创新活动政治方向。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政治素质是创新素质中的的首要素质,决定着创新主体活动的方向,强调了创新人才的社会属性;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是创新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影响着创新主体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监控创新活动的进行。其次,每个专业重点打造一家或两家校外实训基地,促使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集群化。教育永远是高校的主旋律,我们要积极完善知行合一,联合政府、企业的资源从第一家校外实训基地开始共同打造,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深度挖掘,再横向扩展、延伸,最后形成实训基地集群化。


  3.1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实效性


  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开拓能力,必须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来实现。现有的社会实践模式是学校校团委或学校社团组织的“集体式”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一般由学校职能部门下发实践通知,由二级学院负责组团,实现有针对性的集体实践,还有一种有别于集体式的实践模式即学生自主“分散式”实践。从实践的效果不难发现,学校有组织、有规模、有集中的社会实践学生受益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也落实到了实处。而分散式实践有的就是走形式,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这样以来,社会实践的受益对象就明显是小部分学生。通过研究分析,为了打破目前的现状,必须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高度重视对创新人才全面培养。


  3.2优化社会实践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培养良好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考虑如何优化社会实践环境工作,社会实践环境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实践环境必不可少,运行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实践主体我们将社会实践具体涵盖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其中社会环境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几个部分。根据社会实践影响范围来分,社会实践分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当今社会格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影响个体社会实践行为的社会环境。而微观环境涉及实践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安排等诸多要素,其每个要素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高校更应该深刻研究如何通过优化社会实践环境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3.3完善社会实践考核体系,提供创新主体动力支持


  有效的社会实践是需要通过考核来评价的,虽然考核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考核的体系建设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的。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考核体系,通过对实践的过程进行考核和认定,可以有效激励指导教师,同时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有力促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国荣.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2] 官正强,朱新才.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4). 

  [3] 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04). 

  [4] 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05). 

  [5] 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1). 

  [6] 张亚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着力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S1). 

    作者: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