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试论职业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6-07-05
  • 阅读量704次
  • 评分4
  • 76
  • 0
 摘 要: 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内容及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内在关系。文章以此为基础,从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提出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职业素养教育策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人才竞争是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校就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许多资料显示:社会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需要的都是具有高素养的创新人才。这里的“素养”是综合素养,包含职业素养。本文从职业素养的内涵、构成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梳理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担任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专业知识,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内化于从业者的综合外在表现,反映从业者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拥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一个合格的劳动就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丰富而专业的职业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成熟的职业心理和优秀的文化素质等基本职业素养[1]。这些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形成以适应当前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文化知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发展上缺乏连续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需求。职业素养教育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而提出的,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高校针对不同行业,开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方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2]。 
  (二)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养包括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两部分,其中职业素养的基础能力是指知识与技术技能,核心能力是指职业道德和修养、职业习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1.职业素养的基础能力 
  职业素养的基础能力包括知识能力与职业技术技能。知识能力分为显性知识能力和隐性知识能力。显性知识是用文字、公式、图表描述的知识,是人类活动经验的固化,比如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是隐藏在实践中需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体会或顿悟的知识。对于隐性知识的领会并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素质,前提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将原来根本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渐渐以无意识的状态糅合在一起,慢慢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基础,显性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得,隐性知识运用得越多,越有利显性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职业技术技能是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具有的工作流程、技术知识与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可以通过实践反复训练而习得。 
  2.职业素养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养中的核心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由职业道德和修养、职业习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职业道德和修养包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刻苦勤奋、谦虚团结、文明创新;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习惯要求越来越高,所谓的职业习惯其实是劳动者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养成自觉遵守职业操守与行为规范的自动化行为;方法能力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处理事务的判断决策能力;社会能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通过有效的自我调整,从心理上、行为上改变自己以实现融于社会的一种自我调整或适应能力[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创新能力内涵。 
  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根本的因素。未来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为适应这一趋势,提高国民素质,我国高校逐渐关注学生的创新教育,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4]。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有效地解决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知识、智力和非智力三个方面因素。 
  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是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新思维的开发源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创新,必须具备这个领域的丰富。没有或缺少知识作为原动力的思维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的。通常来说,一个人储备的知识越丰富,激活大脑积极思维的可能性就越大,新思想亲方法的产生可能性就越大,创新能力自然随之增强。高校各专业提供给学生的丰富知识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多方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更是为了让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激发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更好地适应与改造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5]。 
  智力是人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两大方面,它们是创新能力必备的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非逻辑思维能力强调脱离逻辑的悟性或顿悟,两者相辅相成,合力产生新思想。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就不会提出完整的新思想,而不完整、不科学的新思想即便提出来了对实践也没有多少指导意义;没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参与,新思想也不可能被提出来。 
  非智力主要指人格品质,包括观察力、意志力、乐观精神、独立能力、社会责任心等。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维持、调整、定向、动力、促进等多方面的功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