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深受全球化语境下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体育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占据着时下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对我们民族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以及这一传统的健身方式,存有越来越多的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中国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的认同,弱化了他们对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无形中削弱了他们对武术精神的需求,使得我国传统武术精神的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武术精神是我国民族精魂的具体体现,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捍卫家国的精神支柱之一。在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今天,武术精神更具极其重要的历史精神价值和当代人文价值。因此,高校着手培养大学生的武术精神,对引领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国各高校肩负着推动传统武术运动在我国普及与发展的教育重任,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武术精神,当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窘境。基于此,笔者拟从武术精神的内涵、培养武术精神的重要性、应对策略这三大方面着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寻找有效培养高校大学生武术精神的方向。
一 武术精神的内涵
中华武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双重影响,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其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日益形成为后世人所崇尚的“精忠报国”“匡扶正义”“济世救民”“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这些观念都蕴藏在中国武术文化当中,而其最深层次的就是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武术精神就是武术修习者们普遍认同,并且共同去遵守的一种品格,其内涵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武德修养
《说文学武》中说:“中国武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而中华传统武术更是奉行“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一武学精魂。诸多武学门派均要求习武之人要有武德,有“武以观德”之说,将此作为习武之人的首选,并代代相传。习武之人对“德”的追求并非只体现在武学各门派的清规戒律之中,而是将武德奉为其行走江湖的处世原则,重道是习武之人必备的武德,而正直则是其立身之本。中国武术要求修习者的品行必须要与社会道德联系在一起,力求做到“德艺双修”,将此作为习武者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在磨砺自我坚强意志的同时,将其内在的修炼转化为修习者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2 道德观念
中华武术是在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伴随漫长的岁月所逐渐生成的传统美德,和其日益积淀下来的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匡扶正义”“济世救民”“见义勇为”“以武会友”“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武术精神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之间所奉行的道德观念,而武术精神中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则是个人与他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多重关系的结晶。
3 民族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祖国的山河面临破碎之险、神州濒临沉沦之境,无数深具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的武林豪杰凭借其精湛的武艺,执剑御敌,舍身报效国家。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它与一个国家的强盛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中国武术中所崇尚的“精忠报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修身养性”等,都是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武术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武术,培养武术精神,既能有效激起当下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培养高校大学生武术精神的重要性
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武术精神的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种需要
高校教师可引导时下大学生观看世界武术比赛,使他们得以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切身感受到选手们那种以取得优异成绩为荣的自豪感,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对祖国产生无比深厚、高尚、神圣的挚爱之情,从而以贡献个人全部力量、誓拿金牌作为一个人的最大光荣。传统武术精神融入中国当下特色和世界意识中,才能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贡献其应有的力量。一直以来,“绝对服从”的意识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导向,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所匮乏的,而修习武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习武者在武术技击的对抗中,需要不断地去怀疑,方能寻找出战胜敌手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根据对手变化的招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攻防动作的创新活动,唯有如此,方能提高习武者对武术功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创新自己的技术动作,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2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武术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高校大学生通过修习武术,了解我国史上诸多武林人物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历史事件,并在修习武术的过程中形成热爱祖国、忠贞为国甚至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节操,这些就是中华武术精神的精魂所在。大学生对武术史上英雄事迹的认同,就是对武术精神的最好传承,这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的前提,同时也是引导国人培养大学生肩负起历史责任的基础。南宋有抵抗金人入侵、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有南平倭寇、北御蒙古的名将戚继光,近代有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王子平等诸多武林豪杰,都曾在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无论是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的爱国精神,还是电影《叶问》中的一代宗师,当民族遭遇危机时都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这都是中华武术精神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将武术的历史教育纳入到高校的基本教学中,从而使得武术更具大众化和通俗化,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武术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培养高校大学生武术精神的策略
1 完善武术教学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要实现对高校大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必须要将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评优指标。传统的武术教学只偏重单一的功法技术,现在要进行全面的武术教学改革,保留原有的各个武术拳种的动作文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套路的有关编排进行合理地创新,力求做到简单与实用并举,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丰富的内涵,并且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与此同时还要编著影响面大、流传甚广的武术类理论指导性教材。比如,具有时代感的有关救国救民的历史人物,他们身上都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内涵,将他们的图像与事迹编著成册。选择一些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能充分体现中华武术文化特色的拳种,开设校本课程,从中摸索出符合高校学情的武术教学机制,构建多课程管理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方面的理论指导教材,从而不断完善当前高校武术教学课程建设,深化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2 加强高校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借助武术教学向高校大学生渗透武术精神
在我国众多高校中,除了上述所言武术教学课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前我国众多高校普遍都存在着武术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许多高校甚至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一些武术课程也只能是让体育老师一并担之,于是武术教学就成为体育教师临时抱佛脚的一种行为。大学生面对教师的这种“现学现卖”的僵硬式拳脚功夫,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武术文化丧失了敬畏之心。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大学生们对武术丧失兴趣,严重地甚至厌学武术,更谈不到培养其武术精神了。对此,高校必须要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引进专业的武术人才,要求既能向大学生传授武术功法技术,同时还能在日常的武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武术精神,做到身教胜于言传。此外,还可以为本校的武术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得教师本人的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从而更好地胜任其本职工作。
3 加大对武术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弘扬武术精神”专题系列讲座
对高校大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着手。在校内,可以聘请资深武术从业人员,或在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员来校举办有关“弘扬武术精神”这一专题的系列性讲座,既丰富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有效地向广大师生宣传武术文化这一概念,为弘扬武术精神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校外,高校要多争取一些与武术协会、兄弟学校等的武术类交流活动,无论是理论知识方面的研讨,还是功法技艺上的切磋,都要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们提供对外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大学生们的武术精神在各种交流活动中得以有效培养。此外,身为高校的武术教师,肩负着对武术文化的宣传和武术精神传承的双重重任,因此教师在传授武术功法和武术文化时,还可以向大学生们推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武术搏击类顶级栏目《武林风》,让大学生们在观看《武林风》中选手的精彩表现,从而得以更全面、更真实地感受中华武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武术精神。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较高层次的文化群体,经由高校师生对传统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极富创造性的研究,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武术精神的传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辐射能力。当前形式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加大对高校大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力度,将有利于今后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有效挖掘,武术精神也将伴随武术的传承和时代的发展,将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这都有利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建芳.简论武术“教”与“学”的人文价值[J].体音美教学,2009(7).
[2]李岳兵.浅析传统武术精神对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武术精神培养的探究
- 投稿星尔
- 更新时间2016-01-14
- 阅读量808次
- 评分4
- 赞95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