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

  • 投稿离歌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601次
  • 评分4
  • 96
  • 0

邢方敏 曾志嵘 黎莉(南方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一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

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2004年后,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行。我国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制(二元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教学工作以传统的计划模式进行,学生规模也较小,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主要的管理任务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学生上课按计划进行。

第二阶段,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三元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逐步推行了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政治思想工作由班主任和辅导员来完成,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由年级导师负责,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全员教师参与制(多元制)。本世纪以来,学分制管理不断深入,学生规模也逐渐扩大,原有的一届同专业学生配置一名或两名导师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本科生的需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早于2009年启动全员导师制,与此同时,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嘉兴学院、潍坊学院等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全员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二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进步缓慢,收效甚微,受我国高校扩招的现实情况所限,学校自身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一个大的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导师资源匮乏,师生比例失衡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高校教师数量虽相应有所增加,但相较于大幅增长的学生数而言,生师比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以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不同类型大学为例,美国大学的生师比普遍较低,特别是排名靠前的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生师比都低于10。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生师比都在20以上,加上博士、硕士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比例会更高,可见导师资源的匮乏。

2 导师职责不清,指导不力

由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严重不足,学校相关部门对此重视不够,因此,导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相对滞后。导师仅满足于对学生毕业前夕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的简单指导,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规划和帮助。

3 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不健全

由于大多数学校对于如何实施导师制、实施后如何评估以及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条件、制度保障等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应的导师遴选、考核制度以及标准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到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效果。加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导师本身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实施大打折扣。

导师资源匮乏,师生比例失衡的问题,不单单是靠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或减少招生数量能解决的问题,其中还关系到学校的财政供养、人事调配、资金周转等方面。导师的职责不清、指导不力表明导师制这种管理模式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仅仅流于形式。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不健全表明学校相关部门并未真正重视导师制这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对其进行认真研究与思考,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对于导师是否认真履行其职责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我们的高校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走精英式人才培养路线,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非现有的松散式管理模式能凑效。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导师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引导。

三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全员导师制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包括学生全员和教学+教辅+管理人员全员。在现有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三元制)模式基础上,将导师的范围扩大到学校全体教师、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教辅机构人员、研究机构人员,只要有自己的专长,且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便于考核的工作目标和计划,都可以担任导师职务。全员导师制可以实现在现有的学校财力、人力、物力不足状况下,以最短的时间、最多的数量、最大的范围、最低的成本,尽可能满足庞大的本科生个性化培养需要。

第二,导师在每学年初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和爱好以及学校的现实情况确定自己的导师工作目标和计划,并以计划书的形式成文,上交学校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学校也便于根据导师上交的目标计划书,对导师的工作进程和业绩进行考核。学校在每学年初将所有导师的计划书分学科类别上传至导师遴选网络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导师。师生双方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

第三,一个导师原则上指导10人以下的学生,这样小规模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导师开展个别指导,学生成员之间也便于相互沟通和协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可以弥补我国高校生师比过高的现状,使每一位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问都能得到至少一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

第四,导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和导心三大部分,以导学为主。导向即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规划与指导,使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各尽其才,发挥最大潜能。导学即学业指导与帮助,包括为学生联系专业导师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给学生传授学习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导心即思想、心理辅导与教育,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等。

第五,学校需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全员导师制的实施和开展。包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导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确保全员导师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制定完善的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全员导师制不走形式;提供相关条件和经费保障,确保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固定的机制和模式,确保全员导师制长期稳定的实行。

四 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1 有利于加强师生联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全员导师制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高等教育特征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企业化的“师父与徒弟”,家庭化的“家长与子女”的平等、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和主导、咨询、指导作用。

2 有利于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目前实行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三元制)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这种几百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的情况,导致导师根本无法全面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帮助。全员导师制有助于调动全校教师、教辅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和潜能,培养精英人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才能,之所以不能成为优秀人才,只是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没有为其提供适应不同个体成才的环境。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导师因人而异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规划与指导,使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各尽其才,发挥最大潜能。

4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与老师间的接触大多局限于课堂之上,交流话题也仅局限于课程学习方面。实施全员导师制,导师与学生间不定期地见面沟通,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交流的内容拓展到学习方法、生活目标、理想信念、职业发展等方面,导师在潜移默化之中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授或影响到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个体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有效合作。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位导师将自己指导的学生牢牢团结起来,大家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就是一个高效的团队。学生刚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由无形变为有形,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理论变成现实。大学中形成的团队可以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当中,甚至是永久的合作伙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管理初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3).

[2]赖红英,刘慧婵.导师团队对学生“负责到底”[N].中国教育报,20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