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转型的方案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447次
  • 评分4
  • 67
  • 0

王春风 刘广敏 李冰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国务院2月26日常务会议精神”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转型”的决议精神,重新审视了现有22个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促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建设思路,以进一步全面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办好让社会满意的学校。

一 以“三对接+双证书”制度指导专业转型,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

学院积极引导各专业转型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与需求、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三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为指导,要求各专业从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资格标准、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实习实训等方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进行深层次全面改革。

《黑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是关键和重点,人才和智力支撑是基础。学院针对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重要地位,从学院专业特色和“外语立校”办学特色出发,着重瞄准“语言服务、经济管理、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管理”等行业产业领域,建立了以下五个专业群,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涉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具体如下:(1)“语言服务类专业群”。包括现在的英语、俄语、日语、朝鲜语、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2)涉外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群。包括现在的财务管理、国际经贸、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专业。(3)文化创意类专业群。在中文、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体育产业、传媒、出版等相关专业。(4)信息服务类专业群。在信息科学系的基础上,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相关专业。(5)旅游服务类专业群(拟新设)。培养酒店管理、旅游经济开发、旅行社管理等涉外旅游服务人才。

二 对接产业链和职业资格标准(证书),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既有的学科专业界限,研究外语及涉外专业应用密集行业的产业链岗位需求,按照产业链需求和国内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设置新专业,建立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开展专业建设。通过课程置换、工学交替、校企共建专业等形式,创新与行业产业链运转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打造语言服务及涉外应用类特色优势专业群。至2018年底,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全院在校生的40qo;全面提高实质性校企合作专业(集群)覆盖率,使之达到全院专业的100%。

学院正在制定符合学院转型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背景和基础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引进国际专业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国际标准测量专业质量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依据行业企业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资格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专业课程主要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开展教学,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参与率将达到100%。

三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在专业建设上,注意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英语、日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语类专业分别与世界级大企业印度塔塔集团、南京元培翻译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与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东软集团等大型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等都开展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把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学院专业转型将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逐步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以对应产业链的专业群为基础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探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逐步达到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在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学院将探索与美国职业与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ACTE)的沟通协作途径,并重点参与中国语言服务产业联盟(China L.nguage Service Consortium,CLC),积极促进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点合作企业、科研单位、国外合作机构等组建合作发展联盟,借鉴黄淮学院等典型经验,力争打造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的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

四 创新用人机制,建设“双师型”“双语型”“国际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之本,是实现专业转型之基。学院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在具备行业企业资历和能力基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上,根据外语能力培养需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增加了“双语型”教师和“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目前,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达到近50人;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达到40人;外教队伍达到50余人;具有海外学历或培训经历的教师近60人。2013年,学院实现企业实岗实习教师32人,新引进外教12人,引进海归教师8人,外派英国对外汉语教师16人;投入120余万元,派出16位教师赴美国罗格斯大学培训两个月;2014年截止至6月末,学院外派赴台教师4名,暑期、下半年学院将继续实施教师企业实岗实习和外派计划。

根据学院专业转型发展需要,将进一步加快实施“双师型”“双语型”“国际化”教师百人工程,使之成为学院专任教师的骨干力量。学院计划至2017年,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50%以上,至2020年,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至2020年,双语授课的非外语课程应达到专业课程的15%以上,具备双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应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20%以上;至2017年,外籍教师队伍将达到60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中教将达到100人;到2020年,外籍教师队伍将达到100人,占专职专任教师总数的1/3,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中教将达到200人,占专职专任教师总数的1/2,两项合计将达到300人,占全部专职专任教师的75%以上。

为完成以上工作任务,学院将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教师绩效评价办法,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双语型”“国际化”教师倾斜,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转型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双师”“双语”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学指导和教师职业发展机制。

五 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体系,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由学院的刘英院长亲自主抓。为适应学院转型发展需要,已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精化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创业、就业理念融人课程体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学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建立了专门的创业就业教育中心,建设了专门的教师队伍。学院将继续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内部创业就业教育管理机制,建立院系两级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文化,发展学生社团,为学生创业项目训练和实际创业创造条件。

学院将引进就业能力模型(CareerEDCE),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激励学生丰富经历、总结经验、储备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岗位技能和理解力,提高通用职业技能、提高情商,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

学院将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建立专、兼职职业发展导师制度,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形式,发挥校友作用,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于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专业转型是促进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础,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的指引下,已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学院转型发展为契机,对各专业转型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证、落实,保证每一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学院早日建成应用技术型大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