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转型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899次
  • 评分4
  • 52
  • 0

聂世忠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基础教研室)

一 艺术设计专业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困惑与问题

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现在不少人感慨越读越穷,不少穷人家子女的高考志愿填报上都报考“应用型专业”,百姓们认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毕业后好找工作。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作者所在的地方二本院校是2000年由本地两所专科合并升本,艺术设计专业自申办此专业来就是按照教育部学术型高校的模式标准建构的,天生比上不足,不能跟部属本科院校比,而比下则受到如高职、民办高校极大的冲击,“上压下追”“内争外抢”在夹缝中生存。

全国地方二本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基本都向学术型大学看齐,办学定位与学术型高校并无实质差别,大一统的课程设置沿用学术性教学体系,学校的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艺术设计的实训实习的比例明显不足,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统一的“规划教材”不切实际、内容繁冗、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对课堂学习感到沉闷无趣;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描述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而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

美术高考招生体制与招收有技术技能基础的学生和发展应用技术型教育存在矛盾,现在中国的高考美术招生考试方式主要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考试模式,教学方式则是欧式学院派体系,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以静物、石膏、人像为主,有的为默写或画照片,考试内容固化而单一。这就导致了考生几个月训练对几个人像和瓶罐蔬果的默写绘画就能考上美术类高校。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美术高考招考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的社会文化、教育、艺术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导致美术招考方式陷入了被动的僵局,由此产生的各类纠葛和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1999年以来,全国共新设本科学校647所,其中新设公办本科院校256所,独立学院293所,新设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本科院校两类共有98所。而艺术设计专业几乎每所学院都有,那些在经过一本高校筛选过的艺术生,按照学术性标准要求进入二本院校,有时候教师上课还得先给学生补课,因为某些地方二本院校招生进校的学生在艺术没计理论方面连“包豪斯”“功能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实用技能全无,而对那些被炒作了的流行作品顶礼膜拜。当今的艺术没计产业中,对成功品牌进行借鉴模仿的设计模式将渐渐退出舞台,在艺术设计类教育中只求形式不究实质,教学各自为政,造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生工作中“眼高手低、抄、借、挪”的现象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知行分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毕业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二 以真实应用为基础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内涵升本,差异发展”。艺术没计教改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目前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计划大都是按照以学术型大学的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这就造成与按照应用技术型大学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按照学术型学科标准设置的课程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因基础差要么玩手机,要么就是瞌睡不断,教师的话语权威性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术型学习迫使学术差的学生在灌注式教学中丧失了动手能力,教与学都是模块化、平面化、单向性。考查教学效果的方式就是机械记忆,是不需要思考的,对学生而言,考试内容往往就是书本知识,考试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了。

在2014年三月,十二届全国政协会上天津市美协副主席王书平委员说:“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一味追求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既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潘鲁生委员在提出艺术设计教育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原创”转型。

早在包豪斯年代,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就强调建筑家、画家、雕塑家协作共同建立艺术殿堂(三位一体),倡导一切艺术家转向实用美术,雕刻和绘画的实用化在于建筑的装饰,建筑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它统一艺术;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家与工程师合作(见《包豪斯宣言》)。1968年通过的《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德国大批基础较好的工程师学校、高级专业学校合并,在保持其办学总体特色的前提下,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通过培训和扩充师资、改革课程、更新实验设备,使之达到高等教育水平。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法》确立应用技术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德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甚至还可以与研究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而我国艺术设计类的博士大都是史论博士,这种研究型博士缺少技术技能,如果要靠实用技术谋生都很困难。

从艺术设计的发展史看,艺术设计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在德国得到发展与成熟。艺术设计在德国经过长年的发展已经成熟起来,据统计,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三分之二的企业经济师、二分之一的计算机工程师都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德国的技术和技能积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保持德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1990—2000年,德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2000年以后,人均CDP快速增长为40000—50000美元。

“设计(design)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定义最初系统地形成时,设计一词的界定同现代‘设计’概念一样,其含义时宽时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drawing),”从西方把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当成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上看,可见设计作为美术与建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有着创造性特色。为培养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创造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重点在使学生为应用服务,特别是二本院校或地方本科院校都强调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的实用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能掌握设计研究基本方法,在今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研究和把握设计潮流和风格,统合多学科的知识。树立探索创新观念,要通过有限的没计知识案例的讲解,指导学生去解读各门类的设计,去观看和分析艺术设计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并通过这种研究更好地认识艺术设计,促使学习者做出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要理清没计的全球化不是走向设计之“大同”,而是地域艺术设计在包容人类没计文化互融过程中体现出本土设计文化特色。个性与共性互融共存,艺术设计的地域差异中体现出“共性”,全球化浪潮中艺术设计往往遭,遇本土化过程。我们既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设计成果,更要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设计传统,使中国艺术设计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艺术设计发展与科学密切结合的特征,也要求教学手段紧跟科学发展,修订艺术设计教学运行计划中艺术设计课程的性质、内容、学时、学分等,是目前急需的。

三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须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及生产过程“三对接”

目前二本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大都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现在要按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教学,这就产生诸多的矛盾。办大学不能像办工厂,但兴办生态产业和可持续产业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方向。大学是可持续产业,通过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我们要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根据艺术设计的运用技能来制定“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如在高校内设工艺美术大师岗位,为学生传授手工艺,把地方上濒临失传的文化历史、工艺美术传承下来,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我校艺术设计系就开设了滩头年画课程,请进来,带出去,如把学生带到滩头年画代表人物高腊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画作坊就地上课,把滩头年画研究专家请进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方式手把手教学。滩头年画、南山奶粉是本地特色产品,用滩头年画元素设计制作的年画衍生出风筝、雨伞、挂件、扑克牌等20余种旅游产品,市场销售良好。滩头年画、南山奶粉实习实训基地是我系教学宝地,提高了我系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我系还与诸多设计公司合作办学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我系正打算把本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人课程,如竹刻、布袋戏、花瑶挑花、蓝印花布、南方木偶、羽毛画等,开展课题立项与研究并进入课堂,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把教室变成实训室,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教研室变成了工作室。参考国外大学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利用法律制度、规定,保证企业乐于接收实习实训人才,使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研究一同服务地方经济。注重与地方互动,校企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

我们根据学生心态,解析学科内容,力图从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两方面着手,建立适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社会氛围。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中西兼容,采用专题配合个案深入分析,把激励机制带入教学,让学生把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三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连接起来,构成动机激发的完整过程。小组与个人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形象直观掌握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承传经典的设汁观、美学思想,以及这些对当代设计的影响与实用价值,对设计宏观把握,能分析设计问题。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并不排斥大学的本质,我们仍然要发扬大学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没计的引领,没计中的文化传承是设计的关键环节,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原创”转进,牵住“民族性”这个艺术设计的灵魂线,在已建立的完整、系统的艺术设计资料库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传统符号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当代艺术没计中,突出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人文特征。

教学中备好课是常规教学的第一步,建立完整、系统的艺术设计资料库,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教学课件、媒体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图像资料,方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而没计创意思维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类信息、图片、书本资料等的整理、收集和学习借鉴。

教学效果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教学组织环境相对宽松,研究机构进学校,实际项日进课堂。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更多激励制度体现在组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其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学科建设。

课程的形象化是艺术设计课程要突出的特色,将理论讲述和形象资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有直观和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教学,突破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教学的局限,采用多元化、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历史影像、图片、虚拟现实和富于时代感的音响素材,利用感性的影音、图片资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构成立体的授课方式,丰富教师的授课方法。

我们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拿到艺术设计类的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等的设计类的专业资格证书。

对学生资源战略和组织战略之间的相互契合,有利于提高学习绩效。以大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课题研究小组,决定大课题名称,各自研究不同个案,组成一个大课题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以幻灯演示和讨论会的方式进行交流。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学生的竞争优势是指学生在与同学的竞争汇总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在快乐中学习。

总之,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的最新发展和艺术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原有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全新的调整和充实,向技术实用性方向努力,提高教学互动质量,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完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界两会声音[EB/OL].

http://ww xv.caanet.org.cn/.2014-3-10.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2013.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