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371次
  • 评分4
  • 28
  • 0

刘敏慧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是学生开展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二语习得除了基本的语言,还包括语言环境、语法习惯、语法思维,等等,当学习者不能完全掌握第二语言时,必然会利用自身的母语来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并且想要借助母语来完成第二语言的学习。如今,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一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

通常认为,本民族语言是人的母语,第二语言则是在母语以后获得的另一种语言。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应当将第二语言和外语进行有效的区分,因为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目标语语言环境中开展,而外语的学习则是在非目标语语言环境中开展。

1 习得与学习

习得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的过程通常是利用母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学习则是针对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种有明显目的性、有意识的短期的活动,而习得通常是无意识的、无目的性的,在目标语语言环境下自然而然形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所以说,习得与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外部规则的约束,以及对个人学习行为的控制,所以学习过程的开展通常是以课堂教学环境为基础,而习得则不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展,是一种自由的、不规则的活动,注重的是内容和意义,而非形式。

2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同之处在于,学习者首先应当具备语言习得的心理状态;并且要身处语言学习环境中,这里的语言学习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两种语言的习得都要具备语音、单词和语法三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规律和文化的习得。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的年龄跨度较大,通常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人群是儿童,而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人群则是成年人;两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儿童大多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第一语言的环境中获得语言,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而成人进行第二语言习得时,则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学习;两种语言的学习环境和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语言没有特定的学习环境,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第二语言习得则需要目标语语言环境,在正式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完成习得过程。

二 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最早被美国心理学家沃森提出,他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对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语言行为带有先天性的性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对语言思维和逻辑形成的刺激而形成的,所以刺激与反应是二语习得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而随着刺激的激烈,反应的速度加快,采取的行为也随着增强,这便形成了二语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当这种刺激与反应持续进行,并且逐渐形成规律,就最终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这种习惯带有自发性,如果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这种习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在这种理论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母语的习得过程与二语习得过程有着很大差异,母语习得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在二语习得之前已经养成了母语的语言习惯,这对于二语习得必然会产生影响,

2 迁移理论

迁移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迁移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称之为正迁移,指的是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利的影响;也有消极的,称之为负迁移,指的是由于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知识和技能学习带来的副作用。这种迁移作用的影响在母语与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十分常见,母语语言习惯迁移到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所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要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三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到母语习惯的干扰,会在语音、词汇等方面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存在就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的表现。

第一,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影响。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在发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的发音模式通常是单独元音或者辅音+元音的方式,而英语发音则有元音、元音+辅音、辅音+元音、辅音+元音+辅音等多种形式,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会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如cook/kuk/会被中国学生读成/ku:k/。

第二,在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影响。词汇的形成与应用习惯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对于世界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汉语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中存在着很多看似对等,但实际意义却有很大差异的词汇。比如,英语词组“American Dream”,在汉语语言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组,因为该词组以美国的文化和历史为背景;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人也无法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亦无法从英语体系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组。另外,有很多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有着同样的涵义,但是在引申意义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如白色在西方被应用在婚礼中,认为白色代表纯洁;而在中国,白色则通常与丧事联系到一起,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

第三,在句法方面的负迁移影响。汉语和英语在句法表达方面的差异较大,比如在中文中没有“时态”这一概念,而在英语中则会通过多种不同的词汇表达方式来表示不同的时态,所以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对于时态的应用和转换是他们学习的难点。比如中国学生可能会出现“1 wake up early thismommg.”的表达方法,而正确的时态表达方式应该是“1 wokeup early this morning.”因为汉语中没有时态的概念,而学生出现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导致的。

2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

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除了上述的负迁移,也有很大一部分正迁移作用。母语的语言习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语习得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养成的语言思维和逻辑习惯,也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一定的帮助。虽然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存在差异,但是语言之间也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所以当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母语习得的思维和习惯,便可以促进二语习得的学习成果。

第一,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认知程度需要依赖学生对母语思维的领悟程度:一方面母语思维可以运用到二语习得的阅读习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概念;另一方面母语的思维习惯对于二语习得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能够合理运用母语思维习惯的学生,在英语作文水平方面也相对较强。

第二,母语语音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如果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可以更有效的处理目标语的语音系统。比如在汉语语言体系中某些发音,与英语的发音较为相似,因为汉语中分为声母和韵母,而英语中分为辅音和元音,汉语中的声母与英语中的辅音是相对应的,汉语中的韵母与英语中的元音相对应,这时可以发现在汉语中的拼音与英语发音较为相似,如汉语中的“你好”/nihao/中的开头声母/n,h/就相当于英语中相对应的辅音/n,h/,所以合理的运用母语的语音系统可以降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发音障碍。

第三,母语词汇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在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英语的词汇在词义上有一定的对应性,所以可以借助汉语的词汇词义的解释,来增强对目的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汉语和英语的词汇中都有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分类方式,而不同词汇的应用技巧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借助中文词汇来实现英语词汇的记忆。

第四,母语语法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语法的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如汉语中的陈述句结构与英文中的陈述句结构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上基本一致。如中文“我喜欢冬天”,语法结构是主语+动词+宾语的形式,英文“I like winter”的结构语法也是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果形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对母语语法结构有深入的掌握,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利用母语的语法习惯快速掌握面目标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本文的论述,总结出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而母语对外语的影响已经成为外语学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据文中二语习得理论的阐述,中国学生在母语环境下完成语言的习得,自然而然形成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以及母语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言习得方法对于外语的学习也同样适用,所以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环境,学生便可以运用其母语习得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外语学习结果。

总之,在外语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对外语语言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