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运动干预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599次
  • 评分4
  • 44
  • 0

郁彦妮(浙江中医药大学)

所谓体质弱势群体指的是不能够较好地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运动任务并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符合体质弱势标准的学生主要分成三类,疾病(除残疾)、体质虚弱学生;肥胖和瘦弱学生;残障、身体部位缺失、损伤的学生。一般来说后者造成的体质弱势群体比较多。当今健康的概念不仅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疾病,同时更是生理、心理都处于健康稳定的一种状态。真正意义的健康状态应该是身体没有残缺、心理情况良好,且具有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长。

要提高体育运动质量,就必然要对体质弱势群体运动的相关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所以教师在运动之中要采取灵活的运动手段,干预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的学习。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高校体育运动工作能够得到圆满的结果。

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思想的“健康第一”理念,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育部在2004 年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政策的不断放宽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群特征在体质状况方面呈多样化,肥胖、瘦弱、残障、疾病等体质弱势的人不断增加,给当今的高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体育运动中,体质弱势群体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因此运动过程之中需要对体质弱势群体采取一定的运动干预措施,以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对体质弱势群体介入运动干预的理论依据

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释放学生天性、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有促进作用,它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不断地总结和继承。以人为本是一种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主张采用适当的方法, 尽可能地统一学生的情意( affect)和认知( cogn ition)、感情( feeling)和理智( inte llect)、情绪( emotion)和行为( behav ior)。让所有的学生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掌握一些能够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重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体质弱势群体的运动干预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体质情况,通过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整,用不同的运动干预手段,让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使之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放弃锻炼。

2 个性化成才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教育,它是注重人全面发展、自身发展的教育。所谓个性化成才教育(IndividuationEducation)是指相信教育能够发扬人性、改善人性,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来找到一条发挥其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道路。现代体育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活动比较微妙,很多学生因为觉得自己与普通学生有异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做不到,而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如果我们施以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自信心。

二促进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素质的发展

体质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限制,对体育活动会有一定的抗拒性和不适应性,认为自己无法跟正常的学生一样完成同样的运动,心理上就排斥运动,久而久之身体素质更糟。要促进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素质发展,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将学生作为运动活动的核心。

1 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育运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具体目标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细化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考核任务。比如对于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比较瘦弱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一个考核任务表,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地提高自己身体素质,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达到完善形体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如果只是单纯制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考核学生,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地锻炼,而且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因为自身的弱点而对自身产生怀疑,这就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条件的不断改善。

2 丰富运动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丰富运动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规体育运动的日程安排虽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但是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爱运动的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不爱运动的学生就会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不活动。所以为了提高课堂运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丰富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以帮助其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多要求他们参加活动。通过在课堂活动中采取分层次运动的方法,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运动量,帮助学生慢慢地进步。

3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动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运动方法,那么必然要考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动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运动评价体系带来的束缚,为体质弱势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评价方案,让每个学生既有符合自己情况的独特的考核方案,又可以得到统一的考核评价。综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进步程度,量化学生的考核成绩,帮助学生通过不断获得阶段性的胜利,最终实现自我的完整蜕变。让肥胖或瘦弱的学生都拥有正常的身材,让体质较弱的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三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1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以自然素质为基础,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全民健心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帮助不能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发展之上,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2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

要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体质弱势群体对于体育的认识水平普遍比较低,他们往往认为体育水平的高低是天生决定的,后天努力是没有办法改变先天决定的。而且他们将文化课成绩看得太重,不自觉地就选择牺牲体育运动的时间,换取可能的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这些认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搞好体育运动的信心。所以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要多跟学生交流,通过用心交流帮助学生改变这些错误认识。适当的时候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些趣味性比较大的运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体质弱势群体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和促进健康的整体考虑, 我们应该重新构建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课程体系,确立体育保健课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将体育和健康教育融入保健课教学。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克服体质弱势学生心理上的重重障碍, 将他们吸引到操场上、阳光下, 投身到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与健康的促进,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信其深入开展必将对高校这一特殊人群的教育与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运动改革[J].体育学刊,2005(9).

[2]于晓东.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9).

[3]黄锋.河南省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实施体育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1).

[4]白巴塔.中学体育弱势生的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5]兰中田.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方法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0(3).

[6]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吴秀琴.浅谈有氧素质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1997(2).

[8]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