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婀娜
从多年前的将所有毕业生集中在一起,校领导讲话、拨穗儿、照相,隆重却略显单一,到近些年来的形式多样、活泼创新,高校毕业典礼的风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无论怎样变,大学的初衷始终未变,毕业典礼是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后一课”,这一课,当意义深远、匠心独具。
和以往不同,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短暂的毕业典礼“升级扩容”为历时一个月的“毕业季”,力求开展更为丰富的活动,充分地给予毕业生追忆过往、展望未来的可能。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五个行动重温匆匆那年”主题活动令人印象深刻:遇一回京师十景,让毕业生展示眼中最美的学校景致;摄一张跨古逢今,将老师大的明信片与年轻的自己拼接在一起,感受学校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寻一番当年迷途,重走校园小径,追忆青葱岁月;寄一封相思尺素,为毕业生免费提供明信片,鼓励毕业生用文字致谢恩师、回赠父母;理一遍日栖夜宿,最后给宿舍做一次大扫除。
中国农业大学则精心设计了“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毕业纪念封设计征集活动,典礼当天,在场馆内布置邮筒,学生可提前或现场完成《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典礼结束时现场投入邮箱,投递给未来的自己。
中央美院今年首次将“毕业展”变为“毕业季”。将校园各处公共空间都开辟为展场,840 多位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同时展出,历时一月。“毕业展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学生都是件大事。过去的毕业展,每个专业分不同时段展出,每个时段不足一周,不要说社会大众、艺术机构,连学校内部师生都很少完整看一遍。这样的展览方式,无意中拒绝了全方位的参与、交流,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只满足专业院系自我观摩和评估,缺乏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认识、了解、借鉴和学术交流探讨,也没给社会提供全面认识、了解美院教育状态的机会,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名校发展的要求。毕业展示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毕业季’的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中央美术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苏新平介绍。
“毕业季是临近毕业时段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学活动。包括毕业展、毕业典礼和一系列有社会大众、文化艺术机构参与的活动,一般为期一个月左右。这种毕业季的方式在国际知名院校里早已采用,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名校,毕业展览的方式早就不再局限于美术馆里面了。一个月的毕业季,不仅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思考、实践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估、检验;更重要的是向全社会展示学校教学现状,让学术界、艺术界、艺术机构、收藏家等各方面认识和关注学生的艺术成果。今后毕业季要成为常态,成为品牌,成为学校的节日,也成为城市的节日。”苏新平说。
每年的毕业典礼,校长致辞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2015 年的校长致辞也颇可圈可点。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以说故事的方式给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他送给毕业生们“感恩”“理想”“担当”六字。“我希望同学们能常怀感恩之心,尊重他人。就在前两天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你们的法学院博士师兄的言行深深打动了我。”陈雨露说,“这位博士生的父母从外地赶来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但父母站在礼堂门外羞于着装简朴不肯进来。他们从农村回到城市后又遭遇了下岗,生活很艰辛,但一路支持儿子的学业22 年。当这位同学走上台发言时,他说,‘此刻,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爸爸妈妈!学校的礼堂这么大,我要带父母来看看,而且想让大家都看到他们。所以,今天我有一个心愿,我请求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为父母鼓一次掌。’”
“一次,启功先生来到出售假冒他书画作品的铺子,有人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听了,微微一笑,‘比我写得好’,过了一会儿,启功改口了,‘这是我写的’,事后,启功向人解释,‘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用这样的故事,鼓励毕业生有宽广的胸怀。董奇校长还将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赠予同学,意在提醒同学们做人做事诚心诚意,平和平实,持之以恒。
就这样,在故事当中,在难忘的毕业典礼当中,毕业生感受着校长们的良苦用心与谆谆嘱托。
期待更多的大学“最后一课”,匠心独具,意味悠长。
(选自:《人民日报》2015 年07 月0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