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美国学分制对我国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273次
  • 评分4
  • 74
  • 0

张羽(广西师范学院)

一美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1 学分制的前身———选课制

19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原先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培养不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伴随着班级授课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追求“学习自由、选课自由”的口号呼之欲出,由此便产生了选课制,1810 年选课制率先在柏林大学开始实施,1824 年由美国第三任总统引进美国的大学。

2 学分制的产生———自由选修制

1869 年,哈佛大学第17 任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在上任后,把哈佛大学从1826 年以来断断续续实行的选课制全面加以推行。他认为,所有“自由地讲授”的各种学科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极力地反对把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内容编排成组,认为这样会束缚学生在选课时的自由。

3 学分制的发展———集中分配制

1909 年,哈佛校长罗伦斯·洛厄尔在总结了过去实施学分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了无限性的自由选课制,推行“集中与分配制”。其做法是把课程分成四组,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把六门课“分配”在这四组课程中,同时,至少把六门课“集中”在一个主修领域。其目的是在保证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前提下,体现自由选课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这种方式对于无限自由的选修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

4 学分制的成熟———全面发展的学分制

所谓全面发展的学分制,不仅是学分制作为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发展,更是对课程的通识性的一种强调。1945 年以《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为发端,美国许多高校开始加强普通教育课程计划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要将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综合到少数几门课程之中,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

二美国学分制的特点

1 注重通识教育

美国高校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型人才。在美国,通识课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恰当的比例融为一体,并占学生课程的一半。通常学校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不分系别、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即使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选择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这些都充分反映出了美国高校对学生掌握广泛基础知识的重视。

2 弹性化地学习

美国主张“个人本位”的思想,强调追求人的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并且只要选够某个专业所需的学分,就可以获得这个专业的学位,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去学习。

3 灵活的修业年限

美国高校教学计划不明确规定修业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经济实力等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既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长毕业年限,也允许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甚至可以暂时中断学业,在复学后,学校会将其中断学业前所获得的学分加入其毕业总学分中。只要修满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符合学校学位颁发条件,即可获得该校学位。

4 学分互认

高流动性是美国高校的一个特色,为了满足学生更自由的学习要求,美国高校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志向更换自己的学校。而美国大学学分互认的方式,也使学生在美国高等学校的流动成为可能。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学分互认体现在各级教育上的互认。所谓各级教育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等不同层次上的教育。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上,本科四年级学生如果选修研究生课程所取得的学分在研究生阶段是同样有效的,甚至是研究生录取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学分互认体现在了各类教育上的互认。所谓各类教育包括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上,二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四年制本科大学学习,在社区学院取得的基础课程学分,一般都是予以承认的,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各类人群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在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大部分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之间的学分也是可以互认的,只是在社区学院进研究型大学的学分互认中存在着比较严格的规定。

美国大学这种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地选择课程、专业和学校的自主权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了优质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教师之间、大学之间的竞争机制。

三美国学分制对我国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1 转变教育理念

任何重大的变革,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变革。思想观念不变,改革就难以进行。我们在学习与借鉴的时候不能只仿照人家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厘清一项制度的本质和宗旨。从美国学分制的各项措施中都可以看出美国对“以人为本”“学术自由”观念的重视,它的发展和演变地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人学习需求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想要更好地实施学分制,就必须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是要树立全新的、特别强调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促进人个性地发展。以自主选择为重要特征的学分制是以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二是要树立学术自由的观念。从本质来看,学分制充分地体现了学术自由的思想。它包含了教师的“讲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进行学术研究。学术自由对学分制来说固然重要,但它对一个大学来说更为重要,学术自由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大学最初也是把“闲逸好奇”的精神作为追求的目的,学分制需要以学术自由为土壤,而大学更需要用学术自由的理念来发展自己。

2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通用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在美国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为了培养通用型人才,美国高校一般要求专业口径要宽、专业界限要淡化,无需专业与社会职业种类的完全对口,学生可以通过主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组合,形成学生自己的专业化领域,这是非常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借鉴和学习的。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要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人才,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甚至有一度还提倡“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这有悖于大学的理想。事实上,我们需要大量的除专业以外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专业。我们身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大量的信息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都对我们的知识量产生了更大的要求,太过于专业化必然会导致视野的狭隘化,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以便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与关键,而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又是选课制实施成败的重要前提。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之所以呈现出选课形式的多样性特征,与其学分制实施中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密切相关。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全面发展和文理沟通,但在高校的课程中还没有完全体现这一点,没有优质的可选修的课程,学分制的存在就如同虚设。一流大学的共同的特点是拥有高水平的学科或有特色的学科,学科的发展会带动课程的发展,只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学分制的实施才更具价值。目前各高校同质化情况严重,学科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体系也不完善。而优质、特色的课程是学分制的精髓,关系到学分制实行的成败,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分制的实施就没有了意义。

4 增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学分互认

美国各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的制度,使学分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地转学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各高校之间的合作程度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增加了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资源之间的共享也是创造出新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中国的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虽然也有一些大学之间有着合作的关系,但合作范围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的。而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高校来说,人均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加强校际间的合作,进行学分互认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学生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为跨校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些都对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尽快完善和落实学分互认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达到上述的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快学分互认的改革,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学分标准和转换方式,实现不同学校的学分互认。二是建立起一个权威的中介机构,对各高校学分转换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调节。

学分制虽然源于德国,但其产生和发展却在美国。了解美国的学分制的理念以及本质要求对我国学分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学分制与美国实施的学分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国学分制发展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的、适合各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只要我们坚守学分制的本质和理念,那么距离建设具有我国特色学分制的道路就不会遥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蒋太岩,等.中美高校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中坚.美国高校学分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河西学院学报,2008.

[3]蔡先金,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4]肖旻.美国的学分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周建民,茹阳.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莫运佳.学分制制度文化与制度建设策略[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