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

  • 投稿菲斯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469次
  • 评分4
  • 16
  • 0

肖 微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4

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呈现出全方位的密切沟通和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这种沟通和影响下的必然产物,高校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 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并没有“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92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简称IAIE)在英国伦敦成立,其后协会着手创办了《Intercultural Education》杂志,专门探讨“跨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跨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论证。德国的克里斯托弗·乌尔夫(2010)教授曾指出:“对未来的人类而言,有必要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以和平与社会公正为导向、旨在可持续性的跨文化教育视角”。

(2)对指导跨文化教育实践理论流派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有:①“文化变迁论”,指出“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双向性”;②“文化同化论”,以1964年高顿的“ 同化七阶段说”、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葛瑞利的“同化六阶段说”最为著名;③“文化融合论”(20世纪初),主张“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新的第三种文化”;④“跨文化适应论”,即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过程;⑤“跨文化交流论”,提出了文化交流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不发达民族向发达民族学习,第二种是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移植和普及到其他民族中,第三种是平等看待民族文化异同并能相互理解;⑥“多元文化论”(1915),主张尊重各阶层、各民族的文化,实现社会的多样一体。

(3)对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实践现状研究。Slgrid Luchtenberg,Philip Hermans,Nektaria Paleologou, Mikael Luciak和Gabriele Khan-Svik,Rosa Maria Rodríguez Izquierdo、Abdeljalil Akkari分别研究了跨文化教育在德国、荷兰、希腊、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建议。

1.2 国内研究现状

田雨、张荣华在论文中明确出现了“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国内对“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大部分都融入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跨文化境遇”研究。这部分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将视野集中在多元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带来的巨大影响。较具代表性的有:方国才;马进甫;许国彬等;马艳妮;李辽宁;邹磊磊等。第二类是对跨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研究。如:付用兰;林青;张荣华等。第三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对策研究。如:李炳元提出,要“通过跨文化选择、协调、化解冲突和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第四类是对国外跨文化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研究。如:黄志成;陈正、钱春春;赵萱;彭静敏;徐斌艳等。

总的来说,“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研究相对不足。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分析跨文化教育的意义、目标、原则的论文较多,而系统地从实践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尤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多聚焦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层面,对于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在文化碰撞、选择、融合中的思想深层问题少有涉及。三是研究的时代性不突出。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去研究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很少。

2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主动性与互动性统一

与“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相提并论的一个概念是“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张非主流文化能被主流文化被动接纳,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是主动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一种动态过程,即在教育中主动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共同学习;是通过教育活动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发展一种能够平等共处的生存方式。

2.2 民族性与融合性并存

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并理解文化差异,这要求教育过程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融合性,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留中华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环境,发展新的教育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品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人才流动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我国很多优秀学生留学海外,给他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同时,国外优秀人才也不断涌入中国,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2.3 主导性与自构性结合

一方面,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应是学校。学校教育对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贡献巨大,学校通过教学与实践,不仅教会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还教会他们了解他人以及世界的文化与历史,增强对社会的包容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应该成为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另一方面,“每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开展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构建,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调适功能,建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把握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场全球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4)

2 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 李炳元.论跨文化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4 简·奈特.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6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何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