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新课改对提高高校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研究——以江汉大学2011级与2012级为例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717次
  • 评分4
  • 26
  • 0

周 刊 施 晨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摘 要:2009年秋季,我国多数省份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改遵循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全面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进一步探讨新课改的实效,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选取了江汉大学参与课改的2012级与未参与课改的2011级作比较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参与度;高校学生;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26

*基金项目:江汉大学学生课题“新课改对提高高校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研究——以江汉大学2011与2012级为例”(项目编号:2013yb153)

收稿日期:2015-03-16

1 课改前后两届学生课堂参与度差异分析

1.1 研究样本

为了收集足够的、真实的和有效的信息以说明新课改后第一届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情况,分别选取了250名江汉大学的2011级与2012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他们来自于8个专业4大类学科,分别是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文科类),应用心理学、数学(理科类),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科类),音乐表演、体育教育(艺术和体育类)。

1.2 课改前后两届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查结果与差异分析

1.2.1 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性

2012级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比例增加,即主动性方面有小幅提高。2012级几乎每节课都发言的学生由2011级的4.00%提高到4.56%,一学期发言4~6次的人群由2011级的24.4%提高到26.56%。由此可见新课改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主动性方面小有成效,课改后的学生们更愿意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学习(见表1)。

1.2.2 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012级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次数增加,即积极性方面亦有小幅提高。其中,总是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由4.89%提高到了6.22%,经常参加课堂活动的人由44.44%提高到了46.06%。而相应的,较少与从来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精神(见表2)。

1.2.3 课上记录笔记

2012级新课改生比2011级非新课改生在不主动及很少主动做笔记方面减少了3.25%,而经常做笔记和主动每节课都做笔记的人数比例增大了2.87%。这体现了新课改后的学生,更善于利用课堂,记录老师课堂的知识点,进行课后思考,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增强(见表3)。

1.2.4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原因

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原因方面,2012级学生迫于老师考核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人数由13.24%减少到10.31%,而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出于对老师授课方式的认同或是因为对课堂的兴趣与对自身发展的好处。学生更能意识到学习是为了学习本身,是为了自身发展,而并非外力所迫。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身的重要性时,他就更能专注的学习,学习效率也就更能提高(见表4)。

1.2.5 更喜欢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模式偏爱类型上看,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开始意识到,在课堂上,除了教师进行“接受式”学习和“辅导式”学习外,还有“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一开始热衷于“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逐步转化(见表5)。

2 启示及建议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新课改意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可是在这个大方向下,很多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新课改后常见的课堂分组讨论为例,老师常常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任务,随意将同一片区域的学生划归到一组,然后大家讨论之后进行发言。在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情境下有诸多地方需要完善:第一,小组划分太过随意,有些老师甚至让课堂中十几个人一组或者就同桌间两人一组,如此“小组”如何能够讨论出结论呢?第二,小组内没有分工,相当于一盘散沙,讨论效率极为低下。第三,小组汇报学习状况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汇报一遍了事,至于汇报是否完整,很多老师并不在意。而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们也是“被迫分组”与“被迫汇报”,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课改前后学生参与度调查中,课改后每节课都发言的学生从课改前的4.00%提高到了4.56%,一学期发言4~6次的人数从24.4%提高到26.56%。毕竟只是前后两届学生的对比,效果是有些许明显的。但离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2.1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教育理念

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改变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学生评价的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关注发展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前进的催化剂。

2.2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直以来,教师授课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即使在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里,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很多时候,所谓的学生参与课堂也只限于回答教师提问。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彻底地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当引导者角色,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参与体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真正地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有目的的主动探索中掌握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如:大学文科和理科学科特点是不一样的,文科注重思维的发散和语言的表达,需要多看、多说、多写、多练,而理科往往比较严谨,说一不二,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对难题的细心和耐心。文科生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背诵等方式获得知识,理科生课堂却不能照搬模式,他们需要讲解、需要理解,需要顿悟,至于说课堂参与,笔者认为对学习效果来讲讨论不如引导效果好,因为学生讨论时很可能陷入某个误区出不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简言之,文科的课堂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课堂,但理科的课堂必须得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

2.3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学生采用何种方式学习,既可能受学生个体因素影响,也可能受学习环境影响,是学生个体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导火线也就是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无独有偶,美国的著名教学论专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作出基本相似的分析,即:就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达到最终的教学合一而言,在从事新的学习之前,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具有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的认知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思维,提高其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这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犹如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则是打开这一宝库的钥匙。自主、合作、探究并非三种单纯的学习方式,而是发现式学习的三个要素。发现式学习,从学习的主体上讲是自主的,从学习组织方式上讲是合作的,而从学习的基本方法上讲是探究方法。因此,教学中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构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机制。

2.4 以相互学习为契机,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满意感,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学生的选择,使学习的难度和竞争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减少课堂被少数人控制的水平,以及同学之间缺乏了解和矛盾的程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改善大学的课堂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是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培育创新能力,也都需要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位同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给予积极关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情感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向学生传递着信赖与期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一直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适当控制大学课堂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难度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是完善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越难,过度的竞争,易于鼓励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情感反应。因此,大学课程应保持适当的难度和竞争,而不应该一味强调提高学习难度和竞争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陆根书.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2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3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4 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5 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2009(7)

6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责任编辑 何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