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基于优势的教学及其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实践探索

  • 投稿Xig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50次
  • 评分4
  • 36
  • 0

张艳明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优势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对高校公选课改革进行了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优势;学习优势;教学设计;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53-04

1 问题的提出

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一贯的教育原则,教育应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内在追求.“教育是艺术,要对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有深刻的关照与提升.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所有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考虑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体差异,其实,学生的学习优势也是个体差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每个学生的爱好和不同之处,都应在教育中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也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的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优势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呢?这是当前教育改革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优势的教学(Strength-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能给我们进行发展优势潜能的“因材施教”提供可能.

2 基于优势的教学概述

基于优势的教学研究源于美国,目前在很多国家盛行.在我国,学者们普遍认可基于优势的教学属于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即:人不可能各方面完善发展,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握住一项或几项特长,创造、寻找机会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发挥某方面优势之上,来实施“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从而推动自己全面发展.

那么,优势从何而来呢?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既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环境下的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教师、环境等小范围的因素;而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智商水平以及个体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与策略等方面.如此纷繁复杂的因素使得每个学习者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力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这便形成了学习者的学习优势(Learning Strength).

学习者的学习优势因人而异,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教授在《基于学习优势的学习方案设计》(2012)一文中提出了学习优势的构成形态,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学习优势可能体现在影响学习的任何一种因素中,当学习者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也带来了自己独有的学习优势.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一种或几种优势.

基于优势的教学应用研究发现,如果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势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就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它的基本理念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提出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的思想高度一致.因此教师在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时,应善于分辨、发掘和珍视学习者的独特优势,尽量使这种每位学习者都有的、或许是与众不同的优势潜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不仅是教学的最终理想,也是国家的宏观政策给教师提出的全新的课题.

3 基于优势的教学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实践

3.1 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学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或者称为“全校通选课”拉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序幕以来,各高校相继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区别于专业课的班级集体选课、统一授课的相对稳定模式,公选课的实施更加灵活,如学生自主选课、打乱班级混合上课甚至不集中授课而通过网络完成教学等.对于大多数公选课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还通常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现实问题,在此,笔者以赤峰学院公选课《现代教育技术》为例进行分析:

3.1.1 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不同

由于公选课允许全校学生自主选择,必然造成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千差万别,一个授课班级内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学习基础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选课学生可以为大一到大三不同年级,其中大三学生已经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并且具有系统的专业素养,而大一学生则没有任何基础课程作先导,这无疑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1.2 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

大多数公选课通常课时较少,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常常因为忙于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程的教学效果才会逐步提升.

3.1.3 评价不够全面与多元化

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限制,大多数公选课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缺乏.另一方面,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普遍采用笔试一种方式,过于单一.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评估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无法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除此而外,评价的主体也局限于教师,忽视了学习者参与评价过程进行自评与互评的环节.

3.2 基于学生优势设计公选课课堂教学

基于优势的教学理念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使这种优势发挥作用,或者把优势最大化,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当学习者把学习建立在学习优势之上,他们将比做出相当的努力去改善其弱势区域收获的更多(Clifton&Harter,2003).所以,意识到学习优势的存在并使之合理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当然,基于优势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的投入会更多,总体而言,可按如下过程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中“教学设计”模块“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节内容,进行了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3.2.1 发现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若能找到学生各自的优势,引导他们基于优势进行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何去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势呢?如上所述,一个人的学习优势由其学习风格、学习起始水平、生理特点、学习条件、学习资源等多种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可使用多种工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优势.如,对于内在优势,可运用认知风格、学习风格量表进行测量,或通过阅读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发现学习者的心理要素优势;通过预测等方式发现学习者的起始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发现学习者的经验教训、学习策略等经历要素.外在优势的发现相对简单,因为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通常是外显的,因此,通过研读相关教育规章政策,辅以问卷调查,即可发现学习中的外在优势.

若以同一授课班级的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国家、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差别相对较小,即学习者的外在优势区别不明显.因此,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发现学习者的内在优势,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起始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

(1)学习风格优势分析

首先,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教学对象差异性较大这一现状,笔者在讲授“教学设计”模块“学习者分析”一节中,采用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对3个60人班型的平行班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测量,这180位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我们发现这180位学习者在学习风格上存在的普遍优势是:在信息加工方面,更加倾向于活跃型的学习,即更喜欢集体工作,乐于通过做一些事情、讨论或应用来掌握信息;在信息的感知方面,大多数学习者是直觉型的,他们喜欢创新,倾向于发现某种可能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信息输入方面,大部分学生是视觉型学习者,他们很擅长记住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表、流程图、图像、影片和演示中的内容;在信息理解方面,他们习惯按线性步骤理解问题,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寻找答案.

(2)学习动机优势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对公选课《现代教育技术》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目的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兴趣(75%),课程的实用性也是一项重要因素(20%),只有5%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对本课程而言,全班学生选课动机较统一且明确,都渴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有所提升,而且选课学生绝大多数为师范生,他们都希望本课程能够为其求职就业增光添彩.

(3)起始水平

前文述及,作为公选课而言,《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对象在专业、年级上难以统一,这固然给课程带来了严峻挑战,但若换个角度考虑,将“劣势”加以利用,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则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优势.

对于文史、地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完成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是他们的优势;而对理化、医学、生物等涉及实验环节的专业而言,过程与方法或许对他们更具优势;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是思想政治专业同学的强项.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教学.

(4)心理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选课学生年级多为大一和大二,其中大一学生比例超过75%,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竞争意识明显.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并对此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表现欲强烈,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许,以满足个人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同时,很多大学生还有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求.

依据这些优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作式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共有的心理优势得到发挥.

3.2.2 基于优势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公选课而言,学生通常没有统一教材,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而另一方面,如何将教学内容向课堂外拓展,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基于对学习者优势的分析,笔者对“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内容设计(如图3所示):

如图所示,教学内容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及“教学目标的编写训练”三大组成部分.其中,第1、2、4、5、6知识点为常规讲授点,这是在大多数教材中必有的.除此之外的3、7、8、9四个知识点,正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优势进行的知识拓展,如知识点3“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类方法”,教师将本节所讲理论知识与中小学一线教学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熟知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与我国课改实践的关系,并最终对三维目标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再有,“教学目标的编写训练”模块中的7、8、9三个过程,完全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的合作学习设计,可以让文科、理工科、思想政治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合作完成一组三维目标的编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3 基于优势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更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基于优势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学目标也可以具有选择性,即,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在达到基准目标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高层次目标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在班级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应首先根据班级学生的集中优势或主要优势设计共同的基准目标,这个基准目标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此外,教师还需设计一系列选择性目标,这些目标可供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自主选择.如此,就形成了基准目标+选择性目标的目标体系(如图4所示).

鉴于此,笔者将“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基准目标:

①比较布卢姆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异同点;阐述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并指出与上述两种目标分类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②列举ABCD模式的基本要素,并提出编写教学目标时对各要素的具体要求;

③用ABCD法分别编写一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

选择性目标:

④指出课前所列举各条不规范教学目标的错误之处,并将其改正;

⑤在小组合作中找出其他组员撰写教学目标的错误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⑥在小组成员帮助下,尝试完成你所不擅长的某一领域教学目标的撰写;

⑦在成果展示环节,对别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⑧通过合作,体验参与学习的乐趣,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此目标体系中共8项目标,难度由①到⑧逐渐提高,其中3项基准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选择性目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长,从5项中选择至少2项来完成,如此形成3+2结构的阶梯型目标体系.

3.2.4 基于优势选定教学方法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然而,“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基于学习优势的教学设计更是如此.鉴于上一环节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基准目标”+“选择性目标”的阶梯型目标体系,笔者在此将教学方法对应地设计为“基于班级整体优势”+“基于学习者个人优势”的多层次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具体如下:

(1)基于班级整体优势

低年级大学生有着共同的心理优势,如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竞争意识明显;对各种活动具有参与意识;另外具有情感和交友需求等.因此,笔者选择基于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各组相互竞争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这是个人学习无法相比的优势,以此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内化.

(2)基于学习者个人优势

选修课的学习者除了具有同龄人共有的心理优势外,还具有某些个人优势.这些优势来自于各方面,如,因为专业背景不同而具有的某一学科领域的优势,或者学习者个人所具有的如歌唱、舞蹈、演讲等方面的特长.对此,笔者基于这些个人优势为每位学生设置业务专长,要求其在小组合作时重点完成某一领域教学目标的编写,以使其个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2.5 基于优势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倘若教育要发展,教师与学生都得学会欢迎经常性的、有组织的测验,不把它视为一种威胁、干扰或可有可无之事(邵瑞珍,1997).传统的评价通常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与学习者处于敌对状态,其原因在于学生被迫进行着他极不情愿的事情.基于学习优势开展评价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学习可以对自己评价,可以对同伴评价,可以对自己或他人与众不同的优势进行评价……从中享受参与的乐趣与成功的满足感.

为了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公选课评价不够全面的问题,设计如下:首先组内成员进行初评并修正,以形成小组成果;第二步进行小组作品展示,开展组间竞争、互评,并分别产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最佳目标、最佳课堂展示、最佳创意作品.这种组内+组间+教师三方结合的评价方式凸显了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评价过程进行自评与互评的优势,既调动了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充分挖掘出学习者的优势,同时满足了他们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4 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优势的教学设计能够突出学生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习优势有很多,教师应善于综合利用各种优势,使学生基于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使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帆.让教育回归“常识”[J].人民教育,2011(1):13-15.

〔2〕鲁子问.基于学习优势的学习方案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2(1):95-100.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68.

〔4〕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4,116.

〔5〕曾文婕.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11.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