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权变理论在大学生自主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54次
  • 评分4
  • 27
  • 0

刘丽丽,高宇璇,谢巍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摘要:“变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目前的学生管理制度已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自主管理成为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权变理论”的内涵入手,剖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权变理论的角度研究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系列问题,尝试把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力图探索权变理论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运用,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权变理论;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18-02

1 权变理论的内涵

权变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的弗德勒提出.权变者,权而变也,即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僵化模式,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在环境条件、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等发生变化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程度也应有所变化,即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应发生变化.它是所有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1].

权变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领域,就是指辅导员老师要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来管理学生、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区分不同的情境和特征,有针对性的采用“情境管理”的思想对大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管理,同时依据权变理论的灵活适应性,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他们提升自主管理能力,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2 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引导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模式,是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我设计,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和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管理活动.大学生自主管理有助于改变大学生被动管理的弊端,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主人身份的真正还原,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

2.1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缺乏对一些错误思潮的识别力和免疫力,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2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渠道之一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必须以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前提,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宽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学生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不可能通过教师课堂上的教授,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全部完成,还要大学生自主组织、参与大量的、丰富的课外学习学术、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3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受压抑,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认识和把握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2].

3 “权变理论”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运用

3.1 对大学生自主管理对象的甄别作用

开展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心理基础,在于学生本身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生长环境的不同性,使学生自主管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要求辅导员老师要具备权变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开展工作.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时,辅导员可事先明确其适用对象的范围,对于强势群体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对学生开展自主管理是大有助益的.从实际情况看,不同的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自我管理(包括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能力均有不同,因此只有仔细甄别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管理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变运用,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老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现实情境中,改变单纯的说教方式.本文大体将辅导员教育行为纳入到说服型、灌输型、激励型、沟通型等几种类别当中,针对不同场景和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说服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觉悟,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3]在说服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通过言语信息的传递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其明白事态的利弊.目前常用的策略有:取喻明理法、说理教育法、典型教育法、个别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批评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等.对于说服型教育行为,理论界研究得出多种效应,如“南风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门槛效应”等.无论高校辅导员运用哪种方式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都需要投入道理、事实、感情等因素,避免“为了说服而说服”.关于说服型教育的途径,可以采用直接交谈,包括:个人谈心、群体讨论、课程学习等;也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虚拟交流.

(2)灌输教育法是一种以教育主体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与价值准则为前提,从个体外部向个体内部的“注入”并强调教育客体的接受与遵循的方法[4],提升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的灌输教育方式也需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传统的硬性灌输模式,非但起不到提高其自主管理能力的作用,反而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支持共性与个性、兼顾传统与创新、关注现实与理想、融合宽容与批判,他们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要求辅导员将“灌输”与开导、对比、鼓励等方法结合起来,注重渗透式、隐蔽式灌输教育方法.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在贡献社会的同时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开设相关课程、讲座也是有效的途径.

(3)激励教育法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激励刺激,满足人们正当需要,激发人们的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帮助教育对象端正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觉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并使之持续和巩固的方法.[5]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整合和利用自我资源,实现综合发展,高校辅导员应将学生作为激励的主体,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辅导员应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平衡、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协调、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配合.具体说来,学校可以采用奖学金、个人和班级荣誉、班风评比等措施激励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归纳起来,学者们研究的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自我激励、兴趣激励、信心激励、语言激励、暗示激励、理想激励等多种方法.

(4)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最亲近的人,其中自然少不了彼此之间的沟通.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在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驱动下,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种情境中,辅导员通过有效语言信息和信道,运用互动协调的方式与大学生实现真理解或意义建构的社会行为.[7]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谈心沟通、讨论沟通、心理咨询沟通、感染沟通、演讲沟通等.随着聊天工具在学生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将QQ、邮件、论坛、群组等网络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载体.除此以外,有效的方式有:开设《管理沟通》、《表达演讲》、《社会心理》等课程;提供学生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服务实践.

3.3 建立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辅导员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机制,但脱离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机制肯定是无法实施的,所以辅导员要树立这样一种权变思想,要完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必须了解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且根据实践经验为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提供有效建议,只有健全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吸引大学生参与制定有关学校、班级、宿舍等管理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在规范、引导大学生行为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并形成自觉约束的内在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协商对话制度的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信息沟通渠道,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

总之,学生自主管理是大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有利于巩固学校的管理成果.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大学生自身的配合,同时,也离不开辅导员老师、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因此辅导员老师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昕.大学生自主管理范畴[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4).

〔2〕胡景明.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3〕陈静.说服教育要体现艺术性[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9):198-199.

〔4〕王凡.东西方道德教育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之比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85-88.

〔5〕陈金军.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法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