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高校网球技能形成过程中教学特点

  • 投稿变美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66次
  • 评分4
  • 92
  • 0

张 楠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在网球这项复杂的运动项目中,各项技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运动技术的形成,都是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每个技能形成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找出各阶段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来解决学生们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们技术动作水平,培养学生们的网球兴趣,为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网球;技能形成;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2-02

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对网球课程作了详细而明确的定义,它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1].不断激发学生们对网球的热爱.同时网球运动另一个独有的特点就是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让高校大学生为此深深的痴迷.现代网球运动长期保持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来源于100多年来的传统习俗.例如:观众观赏网球比赛中途不能走动和发出声音;球员与观众,球员与球员之间始终以礼相待;以及职业球员积极捐助慈善事业,鼓励青少年参加网球活动,支持正义等行为对大学生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现代网球文化既保留了这种古典网球的文明和高雅性,又增强了现代网球文明的大众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因此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2].

任何体育技能的形成都遵循内在的规律,每一阶段的过渡都是对技术动作认识的深入,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技能形成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技能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自动化阶段,不同的形成阶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对于不同阶段应该给予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快速的掌握技术动作,随着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球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学生们参与网球锻炼的人口不断加大,网球的影响力不断加深,已成为学生课余锻炼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网球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大多数学生还存在技术动作掌握不是很规范,训练不科学,运动成绩提高慢等特点.网球课堂是学生们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有效途径.因此网球教学尤为重要,在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们技术动作.

1 网球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1 在泛化阶段,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并没有完全理解.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还没有建立起来,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以视觉表现为主,肌肉的本体感觉处于边缘化,身体对动作感觉不是很强烈,动作表现为僵硬不协调,肌肉松紧不能很好地控制,容易出现多余的动作,精神紧张,兴奋度不够[3].

具体表现:学生由于刚接触网球,没有任何球感,对于这项运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技术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认识不足,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来进行学习和模仿,更多的是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例如:在进行击球引拍时,身体没有很好的扭动,身体转动幅度不够,同时身体转动和上肢配合不协调,对于击球点的时机判断不准确,击不到球点,球拍的拍面控制不好,容易导致拍面变型,击球动作不连贯,不完整等问题.

1.2 在分化阶段,学生们对技术的内在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大脑皮质中兴奋和抑制相对集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增强,一些多余的技术动作有了改善,一些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初步建立动作定性结构,但是此时如果有一些新刺激,很容易导致技术动作的变型,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

具体表现:学生们不能很好的发力击球,网球动力链(下肢的蹬地—转腰转肩—手臂鞭打)结构不稳定,容易出现断链,导致单纯的使用手臂来进行击球.在击打远距离或是难度大的来球时,容易导致动作的变型,出现多余动作或是动作不到位.

1.3 巩固自动化阶段,此时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更加的集中,动作定型比较稳定,动作比较的流畅和自如,技术动作不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发生变化,此时的技术动作可以不必有意识的控制,基本达到了自动化的阶段[4].但不应该认为技术达到自动化后,质量就得到保证.在进行自动化动作时,如果动作发生微微变动,但是没有及时的发现,重复的错误动作就会巩固下来,所以在达到自动化以后,仍然需要不断的检查动作,已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具体表现: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比赛式训练,同时进行专项化的训练内容,增加体能方面上的训练,使得日常训练和比赛训练更加接近于实战,促进同学们技术动作的全面发展,同时配合着学生们战术意识,不断加强网球技术变化,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网球综合运动能力.

2 网球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教学特点

2.1 泛化阶段,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技术动作僵硬,不连贯,神经比较紧张等特点,教学方法应采用讲解示范法和分解法,强化学生们技术动作的整体感觉,建立正确动作表象.在通过分解法,使学生们对每一个技术有更准确的认识,逐一加强动作印迹,之后再将动作有效的衔接起来.在此阶段可以适当的降低运动强度,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来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尤其是在网球发球技术中,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可以要求学生们无器械进行徒手的技术动作学习,充分体会每个动作细节,增加肌肉记忆和明确动作的移动路径.待技术动作不断熟练之后再进行持器械的徒手击球练习.及时对学生们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加强正确的肌肉记忆.对于学生的技术动作,多给予正能量的语言表扬,对于接受比较慢的同学,更应该耐心指导,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泛化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对于新技术动作的讲解,应该注意语速不能太快,声音洪亮,技术的关键点要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对于技术动作示范应该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展示,尤其一些技术难点,应该放慢速度,以便让所有同学都能听得清,看得见,很好的掌握技术要领.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应过多的强调动作细节,而应给予学生们对动作的整体感觉.

2.2 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多余动作和一些错误动作得以改正,动作定型初步建立,此时教学主要以完整法、重复练习法和预防纠正法为主,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动作各环节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整体感觉,促进技术的流畅性和协调性,使运动条件反射在大脑中的联系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配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促进学生们自我检测和评价能力,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提高了自己学习的能力.此时的练习强度可以在不影响技术动作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此阶段网球的技术动作练习以喂多球为主,同学之间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帮助和指导,一旦发现技术动作出现错误,立即停止练习,给予纠正,更好的促进技术动作的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分化阶段,教师应该多运用语言反馈信息,多给予学生一些阳性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为主.同时应该加强监督,此阶段学生们很容易由于外界的刺激,导致技术动作变型,出现错误立即停止练习,给予纠正的办法.教师不断对学生动作细节进行加工,修改学生多余的技术动作,完善动作技术结构,时刻提醒学生易犯错误,如果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立即召集所有同学,对技术动作进行重点说明,避免学生再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5].

2.3 巩固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动作可以无意识的去完成,此阶段主要采取变换训练法、比赛法.通过变换练习,可以使学生完成不同角度、速度、距离的技术动作,加强技术动作的全面性,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可以添加一些比赛练习,通过比赛,发现同学们还存在哪些问题,方便赛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比赛学生们也可以找到网球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增加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虽然技术动作达到巩固自动化了,但技术动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继续练习,巩固的技术动作还会减退,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还要继续要求学生努力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已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巩固自动化阶段,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们学好网球的动机,不断向学生们传递打好网球的益处.同时安排技术特点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进行比赛,赛后积极安慰比赛失败的同学们不要气馁,要积极找出问题原因,迎头赶上.取得胜利的同学,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在这一阶段,还应该注重学生们对于技术动作的理论学习,熟记技术动作的要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最终能够达到网球技术要领的教学.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网球运动的蓬勃发展,高校网球必然会成为网球人口的主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网球技术形成的客观规律,区分技术形成的三个阶段,了解各自不同阶段的技术特征,对学生所处的技术阶段进行准确的判断,认真分析学生们在技术上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解决办法,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们的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奠定学生们对网球的终身热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箐旻.新体育课程纲要下普通高等学校网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2):70-72.

〔2〕彭耀磊.北京市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论文集.

〔3〕全国体育院校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95-308.

〔4〕邱小燕.健美操动作技能形成的教学特点[J].福建体育科技,1998,17(6):57-58.

〔5〕石炜.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