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干预策略研究

  • 投稿悠理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60次
  • 评分4
  • 84
  • 0

赵艳敏

(聊城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随着手机使用的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旨在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更好地应对社会的诱惑和挑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90-0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尤其是大学生.数据显示:在2014年的六月,中国存在6.32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使移动互联网的规模进一步提高,比例从2013的81%到83.4%,一直到5.27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这个群体中,大学生是一个新的主流移动互联网用户,他们正在享受新媒体同时娱乐的优势,也使得变成手机的“奴隶”,许多学生因为过度依赖手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确定手机成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频繁使用手机,造成滥用的现象;其次,手机太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者是没有手机的时候,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一些数据也强调,“手机瘾”体现在麻木,心悸,以及一些严重的症状,如头晕,出汗,胃肠功能障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手机上瘾:因为一些原因,移动电话用户的过度应用而导致的不适应的生理或心理疾病.

案例1:课堂等于手机显示.今天,每个班的大学课堂都可以听到手机响,尤其是大量的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一个手机显示屏,铃声和游戏玩家的声音,前呼后拥,以及“广场”,“一把枪”,被称为“拇指文化”、“鲁莽”的手机短消息.

案例2: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嘈杂的走廊里,一个安静的餐厅,图书馆,教室,或在校园的另一角,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和一些手指运动,他们在校园的景色是司空见惯的,所以他们往往被称为“拇指一族”,“移动”的人群.

案例3:如果学生的手机有一段时间没响,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翻看.一些学生在教室里有意识地调整手机的振动,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幻觉,也可能是一些天然的物质,颤抖的声音,他们总是认为这是自己的手机短信,并不断地寻找手机,甚至经常翻看.

案例4:忘记手机在卧室里,看不到手机就发慌,感觉空荡荡的.

案例5: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手机,一些学生经常把别人的手机响当作自己的响了,所以本能地看自己的手机.

从以上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不能没有手机,并且拥有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年轻,以及手机成瘾.

第二原因,手机成瘾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选择手机成瘾量表得分高的学生进行面试.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手机是如此的依赖于客观因素的存在,包括手机本身的特点,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另一个是学生自己的态度.

1 客观因素

1.1 手机的特点

第一,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来看,移动电话拥有率为100%.其次,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电脑功能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和相应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三,相对于移动通信,面对面交流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的特点,功能丰富,尤其是智能手机,手机QQ,手机微信通信的主流模式改变,微博客功能,时尚,新颖和方便对大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

1.2 社会交往模式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运营商,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当学生在使用手机微信等新的功能,当事人会被动地接受,从被动到主动,自我控制力不强,学生易成瘾.

1.3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更多的学生缺少自我管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冷漠.他们的父母以及同学们对自己的监控也具备更大的选择性和处理时间,提供了使用手机成瘾的可能性.随着新媒体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理解是一个过程,它是教育.

1.4 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将影响发展儿童个性与人际关系,在学生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培训下,会在这些领域中存在一些问题.当面对一个更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时候,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各种不良后果包括手机成瘾的现象就会出现.

2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2.1 大学生的发展特点

18到23岁之间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步地走向成熟,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新媒体手机上的潜力,对手机可以产生兴趣,所以上瘾.

2.2 从众心理的影响

在特定的环境下,每一组中,群体成员都能够形成生产标准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群体规范.当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的各种功能,手机的各种功能的使用将成为学生互相交流的主题,即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组织功能的使用.例如微博客,在一群球迷的90%的人,每天更新自己的信息,理解他人的信息,如果其他10%人不遵守社会规则,将逐渐被边缘化.学生在小组的人口压力下为了不被边缘化,试图缓和自己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加了安全组,只好跟着你使用各种手机的新功能.

2.3 缺乏自制力

自我控制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人是独特的,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他们自己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象.自我控制使个体能够为了理想的长远目标而抵御眼前快乐的诱惑或承受眼前的不愉快,无法自拔,不努力,不在使用手机前带来的不愉快,所以形成过度依赖.

2.4 满足特定的心理需求

手机的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人类交际的需要.手机短信,手机QQ,新浪微博能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需求.其次,尊重的需要.智能手机可以下载很多游戏,手机游戏,高自尊和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容易实现的,手机游戏玩家下载新的游戏,通关,刷新性能,满意.再次,新的需求.学生喜欢走在时尚的前沿,追求刺激和挑战,智能手机的功能,如下载了很多游戏,手机QQ,手机微信微博等新特点,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现在的手机互联网,学生不用坐在电脑上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接入的信息采集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及时获取信息.

3 手机成瘾的变化

3.1 政府,运营商应承担的责任,加强对使用移动电话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文化巨人手机新媒体的作用,第一要素,抓住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持续改进.政府,运营商应加强对手机使用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首先是要提高手机短信管理系统.第一,完善立法,从法律角度加强管理,认真执行有关规范的短信通知服务,严格遵循《短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政府的监督,提高监督渠道,包括运营商过滤不良信息,遵守商业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实现技术的短消息内容的监控和管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短信,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第三,加强现场监督.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如互联网,手机,坚决取缔淫秽色情网站,手机,坚决反对传播反动黄色信息的行为.

3.2 加强媒体工作者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手机媒体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学校管理者共享的平台,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主体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的自觉,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2]的内容.移动媒体经理作为宣传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效果,振幅,强度,在舆论引导和教育功能上,特别是在娱乐审美空间上具备非常大的性能.加强主流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实现高校领导的潜在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移动电话和其他互动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其他的移动媒体(如教育和校园媒体.报纸,网络,电话,等)都不是独立的,和装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但要建立一个互补的牢固的合作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大学管理者必须了解不同媒体的技术特点,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因为不同,相互合作,努力实现每一个媒体内容的整合,填补空缺,人才资源共享的互动,移动媒体和其他媒体,发挥协同效应,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三日报道,舆论的力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4 电话(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新时代,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也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与学生的互动,二是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提高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短信平台在高校根据手机短信的方便和个人的使用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事件通知,实现活动,发布信息,就业信息,发布天气预报,信道反馈,家校联系的桥梁,心理问题和其他功能整合,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种积极的主流文化信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26.

(2)孙婧.有效融合:心理学架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4):25-28.

(3)葛缨,何华敏,夏文芬.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3(05).

(4)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07).

(5)白学军,刘旭,李馨,郝嘉佳,沈德立.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01).

(6)李苑文.网络、手机成瘾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7)刘芳.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及应对[J].黑河学刊,2014(01).

(8)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