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鑫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对大学生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10s、30s、60s无氧能力的测定及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的测定实验验证.通过测试显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的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能力可以通过10s、30s、60s无氧功测试和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来准确的反映出运动员的供能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所采用的10s、30s、60s的平均功高,60s测试后1分钟的血乳酸峰值低的运动员成绩好,这与陈联勇所发表实验结论基本一致.但是,在测试中发现,此测试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出现在运动训练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短跑;无氧功;无氧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47-03
短跑运动是一项强度大、对运动员个人素质要求极高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有很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从运动项目特点来看,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能力的强弱,是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多大赛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具有超强的途中跑能力和后程冲刺能力,这也使得一些黑人在短跑项目上雄霸一方,因为黑人的无氧供能能力经过后天训练后会比其他人种能更好动用体内能量.对于一些高水平运动员来说,除了要具备较好的起跑技术以外,还要具备更好的后程冲刺能力,怎样能改善运动员后程降速的问题一直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关键问题.短跑项目的对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要求是及其的高.无氧代谢是指缺氧状态下进行的物质代谢过程.Newsholme和Leech(1983)指出:无氧运动能力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经由非乳酸性和乳酸性能力系统再生ATP所提供的,因此在测试无氧能力时,也应针对供能系统分别测试.测定人体的非乳酸运动能力常用指标是无氧功率,无氧功率是指在最短时间内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1],机体能量转换的快慢与人体的爆发力如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等供能有关,而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及冲刺跑等供能正是短跑运动员在这三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测定人体糖酵解能力常用指标是血乳酸,血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60s无氧功测试后1分钟的血乳酸越高说明糖酵解能力越强、平均功越高说明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越好.而短跑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有较高要求.大量研究证明无氧代谢能力主要用来评价运动员的爆发力及速度耐力.本文主要是对陈联勇所研究的《对长春市高中男生优秀短跑运动员无氧功特点的研究》的一种延伸,看在发育趋于稳定的优秀大学生短跑运动员是否也存在此特点.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测试对象为高校优秀短跑运动员,男运动员11名,女运动员11名,男女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和表2.
2 研究方法
2.1 测试仪器
本研究采用瑞典产Monark894E自行车功率仪测定无氧功;采用美国产YSI-1500型乳酸分析仪测定乳酸值.
2.2 测试步骤
(1)无氧功:由受试运动员在894E功率自行车上急速蹬踏10s、30s、60s的方法测定.具体步骤如下:
①准备活动:让受试运动员在Monark894E功率自行车上,在较低的运动强度下加负荷从事准备活动达5分钟,将踏板转速控制在50~60转/分,全力蹬踏4~5次,每次蹬踏时间持续4~6秒.
②休息阶段:准备活动后,受试者减负荷至最小继续做动态休息2~3分钟.
③正式测试:将受试运动员双脚在894E功率自行车的脚蹬上固定,要求受试者以70转/分钟的速度尽力快蹬;同时,测试者将负荷在短时间内调至指定负荷(运动动员净体重的7.5%),并发出“开始”口令,此时受试运动员应尽全力快速持续蹬踏10s,蹬踏结束恢复休息2~5分钟后,继续同样分别进行30s、60s的蹬踏,测试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应始终给受试者以口头鼓励.
(2)血乳酸测定:由测试者采用乳酸分析仪在运动员蹬踏60s测定后1分钟的血乳酸值.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优秀短跑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测试及分析
3.1.1 男子运动员10s、30s无氧代谢能力测试及分析
从所测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11号队员、7号队员、9号队员三名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较高,所以他们的爆发力较好;10号队员、4号队员、2号队员、8号队员、3号队员次之,上述运动员起跑能力强适合于短距离项目;其他3名队员目前平均功偏低,对于平均功相对值较低的运动员应加强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即运动后心率不低于180b/min,血乳酸不超过3-4mmol/L,原理是使ATP、CP以最大代谢速率分解供能,以尽可能多的消耗CP.从10s、30s无氧功峰值可以看出,11号队员、4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相对值较高,说明该2名运动员机体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机械功率的能力较强,这对于起跑非常的有利.
3.1.2 女子运动员10s、30s无氧代谢能力测试及分析
从所测结果(图3、图4)可以看出:6号队员、4号队员、8号队员、9号队员、11号队员、7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较高,说明这6名运动员爆发力相对很好,其中6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相对值最高,说明她在短时间供能能力最强;10号队员、3号队员、5号队员爆发力次之,上述运动员起跑能力强、爆发力好,适合于短距离项目;1号队员和2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和无氧功峰值相对值较小,所以爆发力较差,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这种爆发能力的训练.采取的训练措施可以模仿男子运动员的训练手段.
3.2 优秀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及运动后血乳酸测试与分析
本研究中,利用60s无氧功率的测试与评价特点,来评价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及糖酵解供能能力.60s无氧功率的一个评价特点是平均功相对值越高、运动后1分钟的血乳酸峰值越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力越好、同样糖酵解供能能力越强.
3.2.1 男子优秀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血乳酸测试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11号队员、8号队员、4号队员、7号队员、2号队员、3号队员、6号队员的60s平均功的相对值较高,所以他们的糖酵解能力强,速度耐力较好,1号队员、9号队员的速度耐力次之;10号队员和5号队员的这种能力较低,特别是5号队员,结合图6中可以看出,运动后的乳酸值相对其他队员高出很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磷酸原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时,能够迅速调动无氧糖酵解系统供能,产生大量乳酸,在高血乳酸堆积的情况下就很难再维持做功,因此,会使他的平均功下降,如排除机能状态不好的原因之外,说明运动员速度耐力能力差.
从图6中看到9号队员、1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一般的情况下,乳酸相对较高,说明糖酵解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都一般,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及速度耐力,就要加大最大乳酸负荷训练.与此同时,消除运动员的疲劳感就要在ATP-CP系统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上加强训练[2-3].而3号队员、4号队员、6号队员、11号队员、7号队员、2号队员、8号队员、在平均功相对值较好且相近的情况下,3号队员、4号队员、6号队员的乳酸水平相对于11号队员、7号队员、2号队员、8号队员要低,可以说明乳酸低的运动员体内对乳酸的弥散酵解能力强,出现这中现象可能原因是做功肌群肌肉末梢的状况较好,携氧能力强,所谓肌肉末梢状况就是指运动员体内肌肉线粒体数量、毛细血管数量以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只有以上条件处于好的状态,肌乳酸就会被及时弥散,就会出现平均功高但血乳酸低的现象.而5号队员和10号队员的速度耐力水平比较差,其中5号队员有可能存在机能状态不好的情况(具体可以参考图5的分析).
3.2.2 女子优秀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血乳酸测试分析
从所测结果(图7)可以看出3号队员、4号队员、6号队员、8号队员、10号队员、11号队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强,速度耐力好,其中6号队员的速度耐力能力和爆发力最好,特别突出,而且4号队员、11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又明显优秀于其他队员,说明她们的爆发力水平高;9号队员、5号队员、1号队员、2号队员次之,上述运动员速度耐力能力强,适合于200米和400米项目;7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的相对值不错,但平均无氧功较差较低,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进一步加强有氧百分利用率的训练.
从所测试结果(图8)中可以看出:11号队员、8号队员、10号队员、6号队员、3号队员、2号队员、4号队员的糖酵解能力较好,速度能力强;9号队员、5号队员次之,1号队员速度耐力较差,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7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和1分钟后血乳酸的值都很低,说明她速度耐力能力差,可能因为机能状态不好导致的结果.
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与运动成绩能够反映出其一个阶段的训练效果和运动员自身机能水平的变化,田野在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中提出:判断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是否提高可以通过运动员在一段时间训练后的运动成绩是否有所提高且血乳酸值也升高;相反,如果乳酸值没有变化而运动成绩有所提高,那么说明该运动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是有时在经过一段训练后反而会出现运动成绩下降,但是血乳酸浓度升高或持续在原有水平,说明训练水平差或运动员技能水平下降[4].
4 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无氧能力的验证实验发现,10s、30s、60s无氧功测试和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确实能准确的反映出运动员的供能能力.另外,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也可以通过10s、30s、60s无氧功测试和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来准确的反映出来.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所采用的10s、30s、60s的平均功高,60s测试后1分钟的血乳酸峰值低的运动员成绩好,这与陈联勇所发表实验结论基本一致,区域成年的优秀短跑运动员也适用于此测试方法.但是,在测试中发现,此测试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出现在运动训练中.
5 建议
在制订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前教练员一定要对运动员的无氧功及60s运动后1分钟的血乳酸进行测试,这些数据会很好的反映出运动员的目前状况,这样在制订训练计划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7-277.
(2)Karl SKB,McCullagh JA ,Bonen A. Training Intensity-Dependent and Tissue-Specific Increases in Lactate Uptake and MCT-1 in Heart and Muscle[J].J Appl Physiol,1998,84(3):987.
(3)Anna S,Valery S. Aerobic and Anaerobic Capacities of DifferentAge and Performance Female Fencers[J].Medsportpress,2006, 12(2):214.
(4)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