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 投稿戒了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006次
  • 评分4
  • 29
  • 0

纵艳芳1,童 锦2

(1.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在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重新审视了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教学组织实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性。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构思,提出:制订关注生命、发展生命的教学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生命间的尊重,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建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缺憾;实践构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1-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4144)

学者叶澜于1997年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认为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教育应当是生命化的教育,应当向着人的生命本真回归[1]。一些生命教育的研究者,对“生命”的内涵作了概括,即:完整的生命包括生理学角度的自然生命、心理学角度的精神生命、社会学角度的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同时也归纳了生命具有有限性、生成性、发展性、独特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完整性等特征[2,3]。在“教育”积极探索回归生命的浪潮下,我们的学校体育也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与变革。因此,高校体育也应该积极投身于生命教育的大潮中。近年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伴随着体育教改的大潮,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当前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导致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割裂,使其体育课程丧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和意义。

1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不足

笔者实地访谈了安徽省16所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高校,总体来说,这些高校的体育课程现状主要存在四点问题。第一,教学目标制订比较全面,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五个领域的目标均有所涉及。但是,落实效果不尽人意,尤其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用“形同虚设”来形容并不过分;第二,教学内容均为竞技运动项目,个别体育条件好的学校,增设了轮滑、定向运动等新兴内容。然而,具有自身专业、职业特点的,能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的校本课程完全没有;第三,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数学校只是口号,个别学校在高喊口号的同时,竟然使体育课堂成为了“放牧场”,错误地成就了“放羊式教学”;第四,教学评价笼统且片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在绝大多数院校只是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采用“考核+平时”模式,但是“平时”各校差异显著,多数学校“平时”即为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极少数学校“平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课堂表现、课间操出勤率、晨跑出勤率、参与运动会的成绩等等。但是,没有学校将学生学习的进步度融入考核体系中。[4]

2 “生命教育”理念下重审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缺憾

由于体育教学的主体因子是人,“教”和“学”是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完全脱离生命的体育教学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现代体育教学,都应该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的。高校教育,作为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教育体制,其体育教育在当前教育思想频繁交流与激烈碰撞的时期,由于教学思想的偏差、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及教学实践的操作技巧等等问题,加之高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客观因素,更是突显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贫乏,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评价片面的弊端,故而,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地位。

2.1 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

马卫平教授说过:“学校体育目标应关注‘全人’的发展,关注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生命活动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取向”[5]。然而,大多数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没有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课程目标过分偏重于学生的自然生命体质的增强,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生命人际交往、组织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命亦是如此。生命的独特性,可以理解为个性的独特及遗传素质上的独特。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等等“以学生为主体”及“全人”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单从课程目标制定这一环节来说,鲜有高校能够将学生的个性及遗传素质的差异融入课程目标之内,学生独特的生命发展愿望同样无法融入体育课程目标之内。因此,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

人是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体,不断地在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学校体育在滋养人的生命、促进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灵魂以及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能否充分发挥对于生命体的作用。

目前,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绝大多数高校秉承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念,忽视了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的“职业性”、“技能性”特征,致使教学内容背离了高校学生职后生命发展逻辑,而高校学生也因此成了竞技规范下运动技术、技能的“傀儡”。如,实践教学多以教材化的竞技项目及游戏类内容为主,缺乏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为运动技战术分析,缺少能够适用于学生职后生活需要的运动保健学内容。高校的这种“竞技化”的内容设置,忽略了高校各专业的学生在从业后的工种特点,远离了学生职后的生活实际,消减了体育教育的功能,抑制了体育教育效益的延续性,最终使高校体育教育无法良好地服务于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2.3 教学组织实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学生的生命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激情、超越、失败、成功,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体验是体育运动的第一性[6]。而目前体育课程的实施却“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7],高校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在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把“增强体质”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体验体育对自然生命的作用,忽视学生体验体育的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价值。因此,体育固有的公平、拼搏、竞争等本原精神,被轻易地淡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得不到应有的生命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情绪反应、态度特征等缺乏积极的关注,师生间、学生间除了体育知识的交流外,缺乏其它方面(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交流,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平淡,学生的社会生命无法体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与多边性。

2.4 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性

人的生命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生命具有生成性、超越性。生命教育目标是促进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该目标是依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而动态达成,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必须将这个“动态生成”列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考核评价的多元性、综合性,但在实际的学习评价中却“只见对体能、知识与技能的量化测试与打分,不见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只见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评价全体学生,不见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以及相对性评价,或者说它们没能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很好地相结合[8]。”此外,由于高校多为升格型学校,在扩招的背景下,体育师资年轻化特征明显。许多青年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更是中规中矩地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及“技能指标”,完成评价工作,以至于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产生惧怕体育考核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的厌烦情绪。究其原因,便是这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度、努力度,忽视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特征。

3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构思

学者陈旭远把生命化教学概括为:“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发展,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9]”

3.1 制订关注生命、发展生命的教学目标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应该是为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结合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基础上,制订系统有效且和谐统一的生命化体育课程目标。总体来说,高校在制订体育课程目标时必须关注生命,同时注重目标的可达成性,切忌目标虚大、不切实际。

要把生命的内涵及特征放在首位,分别制订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并把生命的特征融入教学目标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如,在自然生命层面,根据高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制订发展职业体能的教学目标;在精神生命层面,针对高校学生就业走向多为蓝领阶层的特点,制订历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在社会生命层面,针对高校学生因职后地位卑微可能产生的自闭、怯懦等心理,制订提高学生社会融入力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环境相处的能力。

3.2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

徐国庆认为,工作逻辑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10]。而此,也暗合了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宗旨,即“生命化的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11]”。就高校而言,其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职业特征,而这些职业的工作性质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职后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设置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情景和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职后的生命发展奠定体能基础。例如,机电专业应针对车工、切削工等工种特点选择发展肩带、上肢力量以及下肢静力性耐力的内容,同时应安排有关局部肌肉的放松、保健按摩等内容。

总之,面对职业工作的高强度和职业病逐渐增多的情况,高校体育必须把实用性课程内容作为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将职业体能与职业保健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实践中,大力开发对学生职后生活有指导意义的,能够为学生职后生活服务的,促进学生职后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校本课程内容。

3.3 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生命间的尊重,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确实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管理过严,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产生厌恶感;管理过松,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会使体育课堂形同散沙,最终形成了“放羊式教学”。在这种极易偏左、偏右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保证体育教学的张弛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刘良慧教授曾说过:人性中有个“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不断尊重他,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打动、折服的。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12]。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对待学生,用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生命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长此以往,不仅优化了课堂氛围,而且提升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13],因此体育课程应该使富于感性的学生把身体运动与自我存在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根据价值规律,使学生亲历学习的“情境”,感知运动的快乐与挑战,从而体验体育运动在肢体和精神上的超越。从宏观上来说,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完成生命体验的一个过程。例如,在精神生命层面,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指出其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而加以纠正,使学生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练就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以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自居,应允许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提出质疑,并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与交流,共同解开疑惑。在这个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的坦诚、求实、谦和等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给学生的精神生命留下深远的影响。

3.4 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建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教育的生命机制,评价要激扬生命,而不是要控制生命。[14]因此,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学习评价,在理念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承认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承认生命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应主动去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关注那些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评价的反馈促进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在形式上要从结果走向过程,从身体走向心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

此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是体育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15]。基于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在教学目标上是否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并且目标是否切实可行;在教学过程上是否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将生命的整体性与独特性有机融合,彰显生命的自由性与生成性;在教学效果上,是否具备促进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持久性与迁移性,体育教育效益是否能够终身为学生的职业生命服务。

4 结束语

生命教育是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自由而和谐的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同时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唯一能够在提升学生自然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学生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最终目的是发展、完善学生的生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审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重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是在生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一个全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虽然笔者暂且搁笔,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生命化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架构,还有待于众多高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出谋划策,为高校生命化体育教学改革尽一份本职之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6-158.

(3)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16-18.

(4)童锦,刘秀兰。“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结题报告[R]。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处(JG0601),2008.12.

(5)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78-86.

(6)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56-58.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6.

(8)武云飞.赴英国考察体育课程后的思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缺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7(7):58-59.

(9)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71-74.

(10)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39-42.

(11)张磊。生命视角下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与重构[J]。体育学刊,2008(6):75-79.

(12)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267.

(13)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

(14)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评价导致的可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J]。教育研究,2004(12):5-12.

(1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