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兰1,额日德木图2,王丹丹1
(1.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赤峰市规划局松山区分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本文提出“累积生态足迹”的概念,利用统计数据,以安康市为例,对安康市累积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安康市累积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累计生态足迹;累积影响;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Q14;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46-02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对某一个区域、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衡量的新方法.生态足迹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阐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告诉人们其发展“是否远离还是接近了可持续发展目标”[1].生态足迹,这个理论提出后在短时期内就得到广泛运用和实践,主要运用在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规模以及不同领域,其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和完善[2].
以往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主要计算的是这个区域每年的生态足迹,而并没有涉及到生态足迹的累积影响.本文提出“累积生态足迹”这个概念,根据其计算方法,对安康市累积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对安康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估,以期使累积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1 研究方法与区域
1.1 生态足迹模型
在1992年提出,1996年完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学者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
1.2 累积生态足迹的提出
以往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主要计算的是每年的生态足迹,而并没有涉及到生态足迹的累积影响.
1.3 研究区概况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处于我国中、西结合部位,位于秦巴山区东段,北依秦岭,南踞巴山.纬度位置是108°01′~110°12′E,31°42′~33°49′N.汉江水自西向东横贯安康市,形成南北高山夹峙,河谷向东开口的基本地貌.国土总面积23529km2,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1.4%.区内最高海拔达到2964.60m,最低海拔却只有170m.安康市地处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年均气温在15℃左右,年降水量750~1100mm左右.
2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中引用了累积生态足迹这个指标,并对安康市2000~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见表1和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累积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113723628.2hm2增加到2011年的7014823037hm2,年均增长率为45.46%.人均累积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与总累积生态足迹的变化很相似,从2000年的39.17hm2增加到2011年的2375.48hm2.
表1列出了各种土地类型的累积生态足迹变化,可以看出各种土地类型累积生态足迹与总的累积生态足迹一样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年均增长率最快的是耕地累积生态足迹,其增长速度为78.96%;化石燃料地(森林)的累积生态足迹增长率最慢,仅为18.49%.林地的年均增长率为36.85%,园地的年均增长率为21.70%,牧草地的年均增长率为43.31%,建筑用地的为25.20%,化石燃料地(牧草地)的增长率为41.47%.水域(水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为30.41%,水资源用地的累积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为31.94%(见表1).由此可以得出,各种土地类型累积生态足迹的年均变化速度有所不同,这主要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有关.
3 讨论
累积影响评价主要指的是系统分析和评估累积环境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调查与研究累积影响的源头、累积影响过程以及累积影响结果[6];对时空上的累积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6];进行评价、预测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计划的人类活动的累积起来的影响,并且评估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反馈效应[6].在时间尺度上,累积影响评价不仅要预测未来的影响,还要评估其随时间的变化的情况[6].累积影响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当前的环境情况还应该包括过去的影响和目前的影响[6].
作者认为累积生态足迹分析也是累积影响分析的一种拓展形式.因此也要分析研究累积生态足迹影响的源头、累积生态足迹的发生过程以及累积生态足迹影响生态环境的结果,整体分析和评价累积生态足迹影响的整个过程.不过由于数据的有限性,本文中只分析了累积生态足迹随时间变化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分析累积生态足迹的空间尺度上的变化,预测并分析未来的累积生态足迹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累积生态足迹引起的源头,深入探讨累积生态足迹产生的具体过程等等.
区域累积生态足迹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研究,需要有较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分析.生态足迹变化是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引起的,因此本文研究结果主要是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2〕金书秦,王军霞,宋国君.生态足迹法研究述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4):27~29.
〔3〕马妍,朱晓东,李杨帆.Rees-Wackernagel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5):36-39.
〔4〕CEQ(CouncilonEnvironmentalQuality).NationalEnvironmentalPolicyAct.Finalregulations.FedRegist.1978:3.
〔5〕Cumu1ativeeffectsassessment.LarryW.Canter.1998.
〔6〕毛文峰,吴仁海.可持续发展与累积影响评价[J].环境导报,199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