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基于旁观者现象视阈的高校德育

  • 投稿李明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954次
  • 评分4
  • 51
  • 0

白利强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旁观者现象本质上是旁观者这个群体的“不作为”、放弃承担相应道德责任的现象,给高校德育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应该通过加强确立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内容体系,高校德育方法的改变以及提高高校德育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来抵御旁观者现象的冲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旁观者现象;高校德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29-0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是在于他对善恶和是非合乎争议以及其他类观念的辨认”。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进化为人,主要在于道德的形成。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标准及行为取向造成极大的冲击,呈现出多元的态势。近几年来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道德冷漠的事情,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如“小悦悦”事件那些见死不救、见事就躲的悲剧现象。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女童王悦(乳名“小悦悦”)在阴雨天黑夜独自跑出家门百米外后,先后被两辆汽车撞伤倒地,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18名路人的旁观让旁观者现象成为社会深思的问题。在“小悦悦”事件中,这18名路人就是旁观者。“小悦悦”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这18名路人缺乏道德观念或意识,主要原因在于失去了感受道德的勇气和能力。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一麦当劳餐厅,6名全能神教徒向一位就餐的女子宣传全能神,并向该女子索要电话号码,在遭到拒绝后,将这名无辜女性殴打致死。案发时正是就餐高峰期,除了几名就餐者报了警和经理上前阻止外,绝大多数人都沦为了旁观者。

在特定的环境或场合,当有人面临困难或危险时,围观者没有积极行动,而是观望或者漠视需要帮助者的困境,旁观者现象由此产生。旁观者的“不作为”不仅是推卸社会责任的行为,更会对社会形成不良风气。而代表中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决定了中国的未来,高校的道德教育由此显得尤为重要。

一、旁观者现象

“小悦悦”案件及“招远”案是两起典型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旁观者冷漠现象。相似的案件,不论是文明的大都市,还是民风淳朴的乡村,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发生。在这些案件中,临时集中起来的一大群人就是旁观者。令我们唏嘘的是,现在的旁观者群体已经形形色色,没有所谓的职业或者身份的差别了。这股旁观者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消极的现象,将对人们的道德信仰造成严重损害,也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山东招远案发生之后,崔永元的微博写道:“今晚真的睡不着了,因为我看了视频看到了凶手看到了围观者听到了女人的惨叫。如果我在场我会冲上去吗?大概不会,因为谁也不相信一生里会遇到这样的场面。我们不冲上去,我们还能给自己找足够的理由,这就是我们吧?我们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变成了这副德行?今晚,是中国人集体的耻辱。”的确,如果招远案我们在场,我们会冲上去么?也许我们会找各种理由,各种不让我们自己冲上去的理由,各种理性的思考,最终我们不会冲上去。也许太多的时候,旁观者现象的产生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坚持将理性应用在了错误的场合。

从旁观者这个群体上来说,是由无数个体临时组成的一个“道德冷漠”的群体,因此从具体来讲,旁观者现象本质上是旁观者这个群体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出现问题,也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在道德选择上选择了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抉择,在道德行为上选择了“不作为”的未承担相应道德责任的行为。

二、旁观者现象对高校德育的新挑战

“旁观者”现象实质上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并且由此导致社会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方式上的陌生、冷漠。如果仅从现象来看,“旁观者”现象中的主体旁观者的旁观行为似乎是选择了道德中立,但是从社会伦理来说,所谓的道德中立实质上是对所处的社会和他人的排斥和冷漠,同时也是对自身的道德人格的抛弃与逃避,是对自身的人格的否定。这种所谓的道德中立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产生极大的冲击,甚至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对高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严峻的挑战。

首先,旁观者现象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的丧失。责任是社会中道德价值的本源,也是社会主体的道德人格的基础。在当代社会道德责任俨然成为争相躲避的对象,“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旁观让一个还没有体会社会冷暖的孩子离去,全部放弃了道德责任,这对社会的道德能量产生极大的冲击。对高校而言,社会上的违背道德的事件会对高校的大学生造成迷茫与困惑。许多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因此而更倾向于选择放弃。

其次,旁观者现象会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情感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能力,一方面是作为道德主体的我们对善的发现和赞叹,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恶的反应和指责。而我们道德情感的冷漠是对善的行为的躲避以及对恶的行为的倾向,面对道德责任,选择了冷漠与旁观。旁观者现象对高校的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像“彭宇案”这种影响较大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的冲击足以对抗十几年的道德教育。旁观者现象使得许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冷漠与消极。

再次,旁观者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的弱化。作为道德主体的大学生会利用道德自律进行自我约束,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不会脱离社会本身的道德要求。而社会上的旁观者由于道德自律的弱化以及对道德责任的放弃,使得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了身边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不抵制甚至随波逐流,面对社会上许多人的旁观行为,许多大学生非但没有进行谴责,反而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这显然是道德自律的弱化。

三、推动高校德育转型以应对旁观者现象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总体也可以,但是面对旁观者现象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件的冲击,高校的道德教育遭到严峻挑战。当前高校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德育理念滞后、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呆板、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下等。面对旁观者现象的冲击,高校要主动进行德育转型。

第一,确立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在于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归根结底,高校德育主要是育人,所以高校的一切德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应是培育有德的学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对高校德育的重视。育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强调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更是要求高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高校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起到道德标杆的作用,还要在学科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学科学习相结合,将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贯彻始终。

第二,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要保证高校德育能顺利转型,就需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唯有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连续性。首先,对于高校而言,党委要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对高校德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学校各个部门要相互合作,明确责任,切实推动高校德育工作高效进行。其次,高校党组织以及团组织要把高校德育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最后是明确责任,高校的各个部门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共同推进高校道德教育的转型。

第三,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内容体系。当前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然而“两课”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同时过于强调政治,道德内容严重短缺。高校的德育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现实生活,从细节抓起。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助的人格教育。旁观者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主体的人格出现问题,在陌生的社会,陌生的人,不同的利益,我们只有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才能抵御旁观者现象的冲击,因此对高校学生的相关的人格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高校德育方法的改变。高校的德育方法是高校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及方式。德育方法直接决定着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德育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校的德育方法还是主要以单向灌输为主,同时过于依赖课堂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法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以及滞后性,而双向交流中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进步,教育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另外高校的德育方法可以采用实践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第五,提高高校德育队伍的能力与素质。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果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高校德育队伍,这支队伍的自身素质以及传授能力对高校德育产生直接影响。首先要提高“两课”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当前“两课”内容显得无趣与枯燥,这就对“两课”教师提出能力的要求,因此专业的教学能力是教育者必须提升的能力,否则德育课就起不到德育的效果。其次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力量,是高校学生最依赖的抑制队伍。当前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在数量上和本身素质水平上都急需要提升,在数量上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来抵御旁观者现象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J].期刊文摘,2010(1).

〔2〕胡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

〔3〕关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能其解决对策[J].沙州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

〔4〕吴灿新.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偏低探源[J].思想政治教育,2008(11).

〔5〕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