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论析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支柱的必要性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94次
  • 评分4
  • 82
  • 0

徐妍艳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中国大学生作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开创21世纪大业的支撑者,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而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更是责任重大,既要肩负着当代大学生共同的历史使命,又承载着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必须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以精神的正能量引领大学生成长,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族地区;精神支柱;精神因素;社会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5-03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是国力之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国力之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民族、国家的蓬勃进步和发展就有希望。毛泽东在谈到青年人时就曾经指出过,世界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因为青年人正处于朝气蓬勃、兴旺的良好时期。毛泽东还形象地把青年比喻成“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认为世界、社会未来的希望都寄托青年人身上。中国共产党的继任者们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也都有远见地把关注目光投向青年,关注青年对历史发展、对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把他们的成长放在国家发展规划的首位。在上个世纪的百年探索中,整个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与一代代有志青年的英勇奋斗、不懈探索紧密相连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所进行的奋斗史,也是青春谱写一曲壮丽的诗篇,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代不同,青年所面对的历史课题也就不尽相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有所差别。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更应该明确自己的使命。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这个世纪将成为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这既为当代大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更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极为崇高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21世纪前半叶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心和主题,作为生长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应该为身在这个伟大的时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清楚的了解,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应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去进行;要充分认识国家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认识到长期存在的来自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较为显著优势的压力,认识到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将继续加剧,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应该具有敏锐的时代意识,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发展的潮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伟大贡献。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双重使命

我国民族地区是指具有少数民族聚居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它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旗(县),分布区域广阔,主要分布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的全部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北、湖南、河北、福建、台湾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占少数,但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却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少数民族人们离不开汉族,汉族民众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人们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彼此之间密切交往、互通有无、休戚与共,已经结合成一个互为依存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这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荣共生的历史格局,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动国家、民族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加快国家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对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经济建设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要身负双重使命,既要肩负起当代大学生共同的历史使命,又要有勇敢地承载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双重使命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不难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因此,民族地区大学生应该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从属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明确民族地区发展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体的发展。这样,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时就能自己明确目标,使自己的行动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同国内较发达的其他地区相比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更复杂,这就导致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有了不同于当代大学生共同历史使命的特殊性。从国内来看,由于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的日渐频繁,在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负面因素,比如地区经济利益诱发的多种摩擦,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各种矛盾,风俗习惯不同导致的各类风波,宗教信仰差异造成的诸多误会等,这都是长期难以消除的。再加之目前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双重任务,一要解决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二要服务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与此同时还要解决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民族地区同国内其它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性协调发展,特别是缩小同我国较为发达地区多方面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艰巨。从国际上来看,随着21世纪特别是近期国际整体格局发生的新变化,民族因素及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日益攀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各类民族主义活动趋于活跃,致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有的甚至演化成内乱或区域性战争。我国的民族分裂势力打着所谓民族主义的旗号,宗教极端势力以所谓宗教自主、自由的幌子,往往与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经常活动于我国周边及附近一些地区,近期更是相当活跃,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挑拨民族关系,甚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妄图影响我国的正常发展进程。在此形势之下,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用辩证唯物主义来了解分析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握正确处理好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方法;在充分估计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主流的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民族地区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关系上的不安定、不团结因素,认识到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破坏的影响,尽快成长为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生力军。民族地区大学生要完成自己的双重使命,任重而道远。

民族地区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共同使命和民族地区发展双重使命的关系,把双重使命结合起来,寻找适宜的着力点,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努力方向,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精神的正能量引领大学生成长

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完成双重使命的必然需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条征途上,我们已经取得了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伟大成就,但要把伟大梦想和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仍然面临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知的困难和风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我国民族地区同其它较发达地区相比,要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会更多、更大,任务会更艰巨更繁重。在民族地区民众中大学生作为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社会群体,理应率先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大学生一旦树立起良好牢固的精神支柱,就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群体中最高知识层次的精神风貌、思想觉悟和道德风范,就会对整体民族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产生示范性的积极影响。所以,应该让民族地区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使他们有紧迫感、危机感,积极、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时代和发展赋予的神圣职责。机遇不等人,时间不等人,当今时代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地区的发展都需要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用精神的正能量引领大学生成长,以精神力量激发出大学生的无穷潜力和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创造与创新兼备的建设人才,成为不辱使命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的未来社会精英,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能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指明人生航向,使大学生能健康地发展。精神支柱能够成为推动人们真正行动起来的精神动力,是因为作为精神因素来说,精神、意识能够反映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规律性。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规律性,都能被人们拥有的意识所反映,并且人能够依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自己在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社会整体亦是如此,通过目标的确定推动人自己或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前进。因此,精神支柱会产生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精神动力,始终表现出的是人的精神的自主自觉的能动作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经由精神支柱催生的精神动力而形成的力量,与人的活动的目的一致性越接近,产生的动力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产生的动力作用就会越来越小,甚至是产生副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是要通过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指明人生的航向,使他们追随人类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变压力为动力,调节自己的身心,明确自己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氛围中身心健康地发展。

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能够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使大学生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建设者。精神支柱是人的精神支柱,总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人。一定社会的精神支柱如果要成为人的内在的精神素质,就只有被一定社会的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之后,才能转化为他行动起来的精神动力及力量。精神支柱是人内在的精神动力,体现了人内在的、个性化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因素。精神支柱产生的内在动力是难以直接观察和衡量的,但它确定无疑地存在于人的主体内部,并能对人的具体行动产生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渐外化为非常巨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人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相当的独立性。同时,一定社会人形成的精神动力会伴随人生命的始终,对人一生的实践活动产生全方面的、持续的、持久的推动作用,即使在某个个体生命消失以后,作为他个体形成的一定精神动力,可能会继续在他人身上和社会群体中间得以延续下去,变成他人的精神力量,对他人的实践活动继续发挥作用,产生影响。比如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不仅激励着雷锋自己像螺丝钉一样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而且雷锋精神在中华民族以及我国社会的先进分子中间不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持续推动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这就是说人的精神动力形成后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持续的推动作用和长期的影响。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能把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精神等进步的精神因素内化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持久精神动力,使他们形成危机感和使命感,对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而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构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一个公正、平等、良性循环的、充满关爱、正直、有责任心的社会群体。精神支柱产生的动力对人的活动的推动,既包括对人的个体活动的推动,同时又包括对群体活动,乃至整个社会活动的推动。具体地来说就是每个社会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动力,各不相同,但不同个体的精神动力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定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的精神动力;无数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的精神动力相互渗透、融合和相互作用,又会不断上升和凝结成为一定民族、一定国家的精神动力,即升华为整个社会的精神动力。这就是说,精神动力通常会在社会中表现为一种精神合力,它具有集合性、集成性。由无数不同个体的精神动力凝结融合而成的集团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社会精神动力,不是原来无数个相互排斥的精神动力的简单机械地拼凑,也不是无数个不同个体精神动力的简单机械地累加,而是对于无数个相异甚至完全相斥的精神动力根据现实需求加以充分的协调与整合,化阻力为动力,化离心力力为向心力,最终形成的大于个体精神动力之和的,同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相适应的一种新的整体的精神动力或精神力量。它一经形成,就会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民族地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使大学生比较普遍地具有昂扬向上、充满朝气、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先在高校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平等、公正、正直、充满关爱、责任心的社会群体,进而成为引领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核心,对国家的强盛兴旺,民族的崛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