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流
(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9)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南通大学学生青年中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而从大学生青年获取全面知识和形成成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出发,探析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青年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青年;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团建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影响研究”(13080013)。
当前大学生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认识,处于一个彷徨和迷惘状态,大学生青年普遍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等。2014年4月~8月间,笔者就南通大学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本问卷设计了三套题型,每套题型各设计问卷100份,抽取学生的年级随机。第一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和历史人物的熟知程度;第二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第三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的过节习惯。一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49份,收回率达83%,其中本科生占73.3%,研究生占26.7%。
第一套问卷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青年普遍认为传统经典阅读不可或缺,但在实际阅读的书籍中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率普遍偏低,阅读内容具有盲从倾向。另外由于很多经典被改变后搬上荧屏,使得阅读具有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的倾向。从具体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就中国的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大学生青年占22.8%,读过三本的占26.5%,读过两本的占24.1%,读过一本的占18.1%,都没读过的占8.5%。另外就最近电视媒体热播各类题材的历史剧,笔者在问卷中以“对武则天的评价”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9%和17%,持完全肯定或否定意见的占33%,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由此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没有理性认知可循,这与大学生青年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第二套问卷主要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有27.3%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71.4%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了解,剩下来的3.7%则一点也不了解。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走向,“西化”、“韩流”的宣传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处于认知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青年无论从思想认知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在极度模仿和推崇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针对过节习惯做了第三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但也有31.7%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方的节日。值得欣慰的是,当大学生青年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端午节说成是发源于他们国家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气愤,并积极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填鸭式的灌输显然不得人心,唯有每天耳濡目染、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效果。
2.1 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模式
开设第一课堂通识课——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课程开设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接受领悟水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
3)课堂执行方面:考虑到选课学生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因素,一般高校通识课的授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交流互动很少。为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一定量的定期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投入大量精力阅读,在下次课中以阅读报告交流研讨形式呈现,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
2.2 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由于课堂授课模式的种种局限,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
2.3 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古韵。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验收方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动力。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
除了高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外,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身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方面,发挥行政力量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建立奖惩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社会和家庭方面,利用民间力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交流,使民间形成一种浓厚而自觉自愿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在家庭中,长者自觉承担起利用亲身感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来教育下一代的责任,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促成下一代“耳濡目染”。当然,大学生青年也应自觉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加传统经典阅读量、积极参与人文讲座和活动,利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改进和弥补自己的思想道德缺陷,从而树立健全的人生价值观。
3 结论
今天的大学生青年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促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制高点。同时,大学生青年只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建塑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起历史重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2]石晓霞.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d Conferenco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cientific Management.2010,783-785.
[责任编辑: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