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623次
  • 评分4
  • 12
  • 0

田雨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考试、感情、生活、升学、经济以及就业的压力常常会产生焦躁、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已势在必行。体育院校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从中获得幸福感以及积极情绪,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体育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学;必要性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发现和挖掘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行为,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所研究的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仅仅是站在学校体育心理学的角度上。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环境背景

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比较复杂,面临社会竞争的各种压力,再加上浅薄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的价值观和简单的是非观,往往会产生许多焦虑、恐惧、沮丧、失望、抑郁等等消极的情绪。

1.2 体育院校学生背景

社会中的人常常对体育院校的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给体育院校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体育院校需要给学生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幸福地生活。

2 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分析

2.1 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体育心理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育心理学》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人格与运动,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运动归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恢复,退出运动的心理学,注意与运动表现,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心理技能训练概述,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运动凝聚力,运动中的领导行为,运动中的攻击行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内容。体育院校学生仅仅学习《体育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体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学习《积极心理学》来提高个人幸福感,发掘个人潜能,培养个人积极的人格,丰富体育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此外《积极心理学》比起《心理学》研究面虽窄,但通俗易懂,更加容易实践。

在教学教法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而且课程还可以参照已有的《体育心理学》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环节,不仅拓展了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还实现了心理教育,心理理论,教学思路的创新。

我国高校心理学课程的新走向,有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两个方面。宋志英提出:(1)高校的心理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主要目标。(2)高校心理教育应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3)高校心理教育应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4)高校心理教育应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在《学校体育学》的课本中,提到学校体育有五大课程目标,包括:①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②运动技能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③身体健康目标——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形成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④心理健康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⑤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和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要真正的去实现这五大目标,体育心理学也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都需要《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参与与指导。

2.2 积极心理学能够改变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厌学状态

体育院校的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厌学状态:①上课态度不端正(例如,不带课本,上课昏昏欲睡);②上课不认真听讲;③存在迟到、早退、虚假的病假与事假;④作业不认真,拖拉,不交与抄袭;⑤考试作弊;⑥爱耍小聪明、投机取巧;⑦逃课等等厌学的情况。

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茫然。(2)缺乏学习动力,文化基础较差。(3)心理发展水平低,不成熟。(4)易感情用事。(5)自我控制力差。

针对以上的五点原因,体育院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几乎每所高校都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健康与辅导,定期举行心理健康与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怎么样彻底的改变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呢?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增加体育院校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真正的喜欢学习。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个人特质,有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我决定等等,来增强情绪体验。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视学校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学,其知识的传授也以实用为主,而其他课程就退而其次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出现,各体育院校开始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加入,虽是锦上添花,但仍旧有重大的意义。

2.3 积极心理学能够塑造体育院校学生积极人格

当前大学生的压力,使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表现为抑郁、焦虑、偏执甚至自杀、死亡。人格的扭曲以及极端行为的发生,对社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知识程度、道德认知、独立意识都很强,可自我控制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交往能力差,《积极心理学》课程有助于体育院校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提高学生素质以及人文素养。

3 结论

3.1 在《体育心理学》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以学校体育心理学的视角,增加《积极心理学》课程对体育院校学生有重大意义。

3.2 在体育院校开设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变学生厌学的普遍情况,获取更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3.3 积极心理学可以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07):124-125.

[3]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25-28.

[4]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1II.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1-7.

[6]谢念湘,赵金波,傪玉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学术交流,2011(10):206-20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