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新形势下三本高校学生法制精神培养途径初探

  • 投稿关注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294次
  • 评分4
  • 77
  • 0

肖荧鑫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1572)

摘要合格的公民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与未来,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重要主体及主要的推动力量。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通过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制精神,是一个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系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目前,时常有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这不仅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还对高校大学生法制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围绕三本高校学生法制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现状,对新形势下三本高校学生法制精神培养途径展开初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三本 高校 大学生 法制精神 新形势

一、引言

校园法制精神的培养是在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是校园和谐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法制精神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实践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各地高校的教学及其生活的主流是和谐的,法制精神培养的作用是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高校学生在法制素养方面上也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1]。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中国矿业大学常宇庆案等案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法制精神培养力度的不足。

二、三本高校学生法制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三本高校学生具有特殊性。从总体上来讲,三本高校的学生与一本二本高校学生相比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三本高校的学生大多因高考发挥失利,志愿填报的不当等原因而被迫的选择了所就读院校,对学校的认同感不佳;第二,对于本科知识的学习,其目的性较为单一,功利性较强,不少同学,不是出于对本专业的喜爱,而是为了本科的文凭而学习;第三,三本高校学生的个性较为突出,家庭环境的差距不小,家境殷实、独生子女居占校总人数的比重较大;第四,三本高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心智不太成熟,心理承受力较差,再加之大学的教育教学,与中学教育方式的极大不同,对学生的束不强,导致学生的生活更为散漫。

2.高校学生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一步建设,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为我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制度本身不是万能的,好的制度也要人去执行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2]。对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学生法制观念的加强,法制精神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3.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融合,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落后思想的冲击下,对于培育出具有优良的法律品质的高校学生,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法制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的和谐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三、三本高校学生法制精神培养现状

1.法制精神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的枯燥。目前,在高校法制精神的培养方式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来进行的,课时紧、内容杂、任务量多。教学内容为大求全,直接的导致教学内容多而不细,知识点点到即止,学生们只了解到了法律的基本轮廓,了解到了一定的法制精神,但是怎样去做、去落实,却无从下手[3]。培养的形式过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上有过度的局限于理论的现象,内容浅且联系生活实际不强,不接地气。内容和形式的枯燥再加之大多数学生对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够,仅求考试过关,60 分万万岁,更为的加剧了学生们对培养法制精神相关课程的厌恶心理。

2.法制精神培养的师资力量不足。在大部分高校,培养法制精神的课程往往是由德育教师以及政工干部担任,很少由专业教师任职[4]。其中,大部分人主要专修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法律的知识量,总体上与专业教师相比较为逊色,其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法律要点的不精准,法律知识的不完善,新法律法规的不透彻。

3.法制精神培养配套教学资源的不足。法制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很少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相关校园的培养法制精神活动的开展较少,课程绝大部分是学生有百人以上的大课,很难保证课程的质量。

4.对法制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列入相关法制精神培养的课程,但对这类课程的投入少,课时安排少,师资配比少,硬件设施薄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法制精神培养还是没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法制精神的培养看做是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修养的重要方式。

四、三本高校学生法制精神培养途径初探

1.精选法制精神培养的内容,丰富其形式。针对三本高校学生的特点,精选法制精神培养的相关内容,尤其是选择与客观实际联系较强更为接地气的内容。在教学上不要拘于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模式。可采取小组讨论、学生讲解、以身边故事或影视作品为例让学生主动的分析、师生共同探究法制精神的相关问题等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2.重视法制精神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比重。加强法制精神培养相关课程的建设,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教学中僵化的内容、滞后的观念、模式的单一等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法制精神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法制精神。

3.营造法制的校园气氛,丰富法制精神的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党团、学生会、兴趣小组、协会社团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辩论赛、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收看专题影视作品、邀请相关专家和司法法制部门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校园网、广播、报刊、宣传栏、板报,集会等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制精神的重要性,刺激其积极性,营造出法制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愿学、想学、乐学,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培养法制精神的教学目标。

4.充分认识法制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具有法制精神的大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学校应加大对这类课程师资、经费的投入,包括教学硬件的投入。高校学生法制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高校的重视,更需要学生本人、家长及社会的认同和实践。高校还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动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进而对学生的法律思维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

五、结束语

近来,教育部等六部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指出,今后的我国高校将分为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 年2 月26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法制精神的培养途径应不断进取,勿墨守成规,死守僵化的方法,把理论联系到实际,把教学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发展高校学生法制精神的培养方式,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实现添砖加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明东,周登超,刘婷.我国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状况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

[2]李抒望.好与坏: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与诉求[J].当代社科视野,2010,11.

[3]韩世强.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4.

[4]朱颜娟.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