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1007次
  • 评分4
  • 72
  • 0

杨文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目前,湖南高校陆续出现一批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但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战略联盟缺乏长效机制。基于此,提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特色学科专业共建机制、共同体机制等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05-02

在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以及教育部提出“2011计划”以后,全国很多大学自发幵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探索。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等21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同组建“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2013年,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组成高校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高校陆续出现的一批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组织。

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也迅速出现,实施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重大战略举措,公布首批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5个,对于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湖南科技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湖南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产学研处、产学研中心等机构。但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两张皮”、短期性、缺乏共同长远目标等现象。从湖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历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深入开展,仍面临不少需要进一步予以解决的问题。继续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将对于湖南深入开展产学研工作,进一步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解决科技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科研活动封闭等问题,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创新型湖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现状

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多所高校共建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由几所高校利用各自优质资源和办学特色等联合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二是一所高校建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它由一所办学水平高的高校创建,或者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开发区共同创建;三是虚拟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依托于网络,超越空间、人力等制约的虚拟的大学科技园形式。

湖南高校各种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对推动不同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合作研究及其应用,以及推动湖南创新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活、利益格局比较复杂等原因,其又好又快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

二、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1.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方相对独立,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属于不同部门主管,科研平台、服务机构等存在分散、交叉和重复等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难以有效对接,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如目前湖南高职院校虽纷纷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但还存在缺乏紧密型合作的不足。

2.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只愿承担部分风险,希望政府通过有关政策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目前,缺乏风险资金保障,由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

3.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部分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措施,有的未规定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评职评先予以优先考虑,如何进行评价,对积极参与者有无适当的激励机制等。

4.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缺乏长效机制,实质性合作存在较大困难

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校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部分联盟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缺乏执行细节,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长效机制。部分联盟大多只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

三、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对策

1.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机制

政府要尽快出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细则,通过立法或出台政策、制度,完善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奖惩和补偿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信贷及专项奖励、补贴。

2.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打破界限,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资源、师资资源、研发资源、用人毕业生资源共建共享,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积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收到良好成效。共组开发团队,形成开发合力,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攻关。共同确立研发项目,以项目开发为依托,积极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与攻关。建立企业人员到高校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研究员制度,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对学生研究进行研究指导,促使进一步提高。建立高校“双师”制度,确定“双师”的职责包括代表企业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予以指导。这为强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纽带。如湖南省汽车及零部件联盟目前拥有成员单位54家,研发人员5000人,从业人员5万人,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成员单位共享资源,节约25%左右的研发成本,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壮大了湖南汽车产业的实力。

3.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

建立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实现产学研多方利益共享。构建项目合作互惠互利机制。制定了《资源共享实施方案》《产学研协同创新办法》等制度,以深层次的合作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动力机制的问题,推动更多的企业、行业组织参与活动。构建人力资源互惠互利机制,制定了《产学研人才交流管理办法与聘任程序》等制度,名誉教授、企业大师等的待遇及有关问题妥善解决,建立了人才交流互访管理制度,调动了产学研多方人才交流积极性。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设立联合教师岗位,其工资等由各方受益比例及工作时间比例等共同负责。制定教师特别是工科教师到企业担任企业顾问、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的制度。

4.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色学科、专业共建机制

按照产学研多方对人才的需求建设特色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通过产学研多方共同制订学科规划、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需求,共建品牌特色学科、专业,共同进行特色学科、专业评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专门委员会及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制定了产学研多方共同开发课程的管理办法,特色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均由产学研几方合作完成。

5.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主体质量评价机制

部分高校如应用型本科、高职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产学研多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共同评价。积极推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在高校中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或职业资格考试中心。

6.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机构

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机构,如在高校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络办公室、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发挥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促进知识、技术流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显著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工作效率。还如建立产业联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服务各院系和个人同产业界的合作,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牵线搭桥、代拟具体合同等各个方面服务。再如建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代表高校同产业界进行贸易洽谈、签订协议,并以高校的知识产权作为投资形式。这一系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机构的建立使得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 (3).

[2]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2011 (12).

(责任编辑: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