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从永① SHANG Cong-yong;张伟② ZHANG Wei
(①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61;②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公司业务部,合肥 230061)
(①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②Department of Business,ABC Anhui Branch,Hefei 230061,China)
摘要: 文章以期望理论为基础,从期望值、工具值和目标价值三种影响大学生行为的促动因素出发,分别从个人努力→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组织奖励及组织奖励→个人满意三个环节分析了应用型办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接着,根据20/80法则,抓住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了由课程激励、学业评价激励和组织奖励激励所构成的CAR激励策略。
Abstract: The paper is to begin with three kinds of actu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which are Expectancy,Instrumentality and Valence based on the expectancy theory.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efici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rom three link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from personal efforts to academic performance,from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organization reward and from organization reward to Personal satisfaction under the applied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n, it grasps the key factors to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ccording to the 20/80 rule. After that, The "CAR" motiv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which consist of Course Motivation, Academy Appraisal Motivation and Reward Motivation of Organization.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应用型;大学生;学习动力;期望理论
Key words: applied;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expectancy theor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33-02
0 引言
在2014年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欲将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型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已成为高校教师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期望理论回顾
期望理论研究了激励过程中的各种变量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M=V×I×E。[2]公式中,M(Motivation)表示激发力量,是对个人工作动力强弱的一个量度;V(Valence)表示目标价值,是对回报满足个人需要价值的一个量度;I(Instrumentality)表示工具值,是对取得绩效后获得回报可能性的一个量度;E(Expectancy)表示期望值,是对个人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一个量度。这个公式主要表明了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激发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三者的合力大小;二是个人有动力去实现某个目标,一定程度上是看到了实现这个目标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具体关系见图1所示。[3]
有鉴于此,在应用型办学的转型中,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效果主要取决于三种关系:大学生个人努力→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组织奖励和组织奖励→个人满意,而这三种关系的关联性并不强,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 运用期望理论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2.1 期望值:个人努力→学业成绩 应用型高校着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大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还停留在考试就是考“记忆能力”,“背背书”就能考个好成绩的阶段,若这种认识在某些课程的考试中得到了验证,就强化了学生的“投机”心理。[4]此外,经过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大学生没有了诸如“升学”这样具体的目标,得过且过,高呼“60分万岁”。因此,降低了大学生“个人努力→学业成绩”的期望值(E),减弱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工具值:学业成绩→组织奖励 在应用型办学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估以给予合理的组织奖励不是易事。首先,评估方式落后。目前高校采用的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水平,结果导致应用水平高的学生由于不能考高分而不能获得组织的奖励。[5]其次,评估主体单一。我国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主体是高校内部的教师,而作为接收大学生工作的外部主要“团体”——企业却很少参与评估过程,导致大学生“唯内不唯外”,教师满意而企业不满意。
2.3 目标价值:组织奖励→个人满意 现阶段各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的组织奖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正向奖励,具体包括评选各类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二是负向激励,具体包括纪律处分、通报批评等。[6]然而,在当今“买方”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操能力,这改变了大学生对组织奖励的认识,认为组织奖励用处不大,有没有无所谓。此外,就业市场上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让优才优分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时有“碰壁”,而“拼爹”一族却能“顺风顺水”,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对组织奖励的漠视,降低了“组织奖励 个人满意”的目标价值(V),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综上可知,大学生努力→学业成绩的E、学业成绩→组织奖励的I、组织奖励→个人V都较低。根据公式M=V×I×E,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势必不足。鉴于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激励策略,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CAR激励策略
20/80法则认为事物组成部分的20%集中了80%的价值。[7]因此,抓住20%的关键要素就可有效在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课程激励(Course Motivation)、学业评价激励(Academy Appraisal Motivation)和组织奖励激励(Reward Motivation of Organization)所组成的CAR激励策略是解决应用型办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作用机制见图2)。[8]原因在于:首先,个人努力与学业成绩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课程激励不到位造成的。因为课程目标不明确,使得大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感到模糊;因为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让大学生觉得都是一些记忆性知识。其次,组织奖励建立在科学的学业成绩评价基础上,没有科学客观的学业成绩评价,就没有公平合理的组织奖励。最后,组织奖励激励是实现“组织奖励→个人满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实施的组织奖励方案能够满足大学生之所需,大学生才会感到心里满意。因此,课程激励、学业评价激励和组织奖励激励分别增大弗鲁姆激励公式中的期望值、工具值和目标价值,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CAR激励策略体现了以课程分析(Course)为起点,学业评价(Academy)为中心,组织奖励(Reward)为结果的管理逻辑,所以CAR激励策略是在应用型办学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3.1 课程激励(Course Motivation)
3.1.1 设定科学的课程目标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的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因而为大学生设置明确的、有一定难度的课程目标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非常重要。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评价自身的成绩。就课程目标的难度而言,让大学生明确课程目标是偏重应用型的,只靠简单记忆是行不通的。
3.1.2 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优选一些便于学生参与、体验的实用性内容,比如增设实验内容、班组焦点讨论等。同时,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减少课堂讲授的学时,根据模块化、功能化的设计,增加第二课堂内容的学时,使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9]
3.2 学业评价激励(Academy Appraisal Motivation)
3.2.1 优化评价方式 根据课程类型和特点,应开发多种有利于评价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方式,达到以理论试卷考核为基础的结果评价与以项目为基础的过程评价相统一,“员工招聘”课程可增加“模拟面试”的评价。
3.2.2 完善评价主体 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企业方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其中,学生自评可以激发其参与热情;小组评价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企业方评价,可以从岗位实践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如编写的工作说明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3.3 组织奖励激励(Reward Motivation of Organization)
3.3.1 加强“发展型”的组织奖励 在现有的组织奖励评定体系下,加强“发展型导向”的组织奖励评定模式。[10]该模式是以项目制的运作方式进行,将组织奖励评定与设奖企业的项目立项相结合,程序是:申请者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立项,立项后企业资助一年,一年后学生须完成项目结题并提交项目申报书。
3.3.2 强化社会性的组织奖励 高校要在物质性奖励的基础上加强社会性奖励的运用,比如对于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对于靠自身专长而非“靠关系、走后门”良好就业的学生进行宣传、褒奖等,从而营造一种“读书有用论”的舆论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搜狐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D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322/n397039059.shtml,2014-03-22/2014-04-06.
[2]袁勇志,奚国泉.期望理论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互动百科.期望理论[DB/OL].http://www.baike.com/wiki/%E6%9C%9F%E6%9C%9B%E7%90%86%E8%AE%BA.
[4]董天鹅,孙堂彬.基于期望理论的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5]陈剑利.综合性学业评价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6]范君晖.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机制[J].高教论坛,2012(9).
[7]刘秀英.对二八管理法则的诠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
[8]周红云.3P:公务员激励的关键-以期望理论为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
[9]廖鲜艳,李秀芬,等.期望理论在大学课程选择中的应用 [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0]邓云涛,何瑾.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高校“发展型”奖助体系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