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类型及特点分析

  • 投稿图伦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20次
  • 评分4
  • 61
  • 0

余小波 李乐 刘安澜

摘要:舆论即公众的言论和意见。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监察和督促,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监督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督机制。根据舆论传播载体的不同,可将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街谈巷议、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舆论监督。三种舆论监督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并兼具各自的优缺点,它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都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只有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其缺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舆论监督;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74-06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余小波(1961-),男,湖南安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李乐(198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刘安澜(1988-),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长沙,41008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1],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教育质量的“晴雨表”、“监测仪”,表达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督机制。但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还缺乏对它的应有重视,对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等等,还缺乏系统专门的研究。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类型划分

在现代汉语中,“舆论”一般解释为公众的言论,英文表述为opinion,即公众的意见,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2]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帮助公众了解高等教育事务,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监察和督促,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目前,关于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专门研究还不多,相关的分类研究也少见。有人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把舆论监督分为社会群体舆论监督、阶级舆论监督、党派舆论监督、集团舆论监督以及新闻媒体舆论监督[3];有人根据信息公开和意见申明的渠道不同,分为社会舆论监督、组织舆论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4];还有人从监督的向性来划分,分为自上而下的新闻舆论监督和自下而上的新闻舆论监督[5]等。就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而言,有学者根据监督的形式,将社会监督划分为制度化的组织监督、参与性的过程监督以及舆论式的公众监督[6]。可见,研究者角度不同,标准不一,舆论监督的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依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将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划分为三种类型:街谈巷议、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舆论监督。这一划分的理由如下:

其一,任何舆论监督都依赖媒介而存在。在传播学中,媒介即信息,是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等。本文将媒介理解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物,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即便是以人与人面对面的口耳相传为主要形式的街谈巷议,也需要人体器官媒介(如发射媒介——嘴,接收媒介——耳)和空气媒介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舆论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见形态,它的表达、呈现需要一定的传播载体。[7]媒介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要素,人们要表达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和意见,形成一致的舆论力量,最后能得以传播开来,对教育质量形成监督效果,需要借助媒介才能实现。通过使用媒介、控制媒介来传播教育质量信息,促进舆论形成,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监督的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体现了舆论监督媒介发展的顺序性。传播媒介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由街谈巷议到传统媒介再到现代网络,这一变化发展过程体现了媒介发展的次序性,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步。在创造出大众媒介之前,人类已经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传播了很多年。如远古文明时代,人类通过口语发声传递各种信息,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内容大规模的复制成为可能,也催生了真正的当代大众媒介——报纸,舆论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技术的进步,使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出现,在传播的有效性上,印刷品让位于广播和喇叭[8]。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媒介改变了舆论信息传播的格局。由口语符号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网络媒介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传播媒介发展的顺序性,它们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使得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更为广泛、高效和开放。

其三,反映了目前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实际。在传播的演进中,媒介的发展是最迅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传播工具,传统的传播工具也不断提高其性能和效率。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完全改变了人们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习惯,也大大改变了传播媒介系统的面貌,但现代网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实际上,在现今社会里,舆论监督的种类是多样的,既有现代网络舆论监督,也有传统媒介舆论监督和口耳相传的街谈巷议舆论监督,这在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监督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南方科技大学自成立起便推行“去行政化”的体制管理,被学界内外所称道。然而,2011年4月深圳市委组织部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公开推荐选拔南方科技大学(筹)副校长等领导干部的公告》,其中,明确注明正局级行政级别的两个南科大副校长职位。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关注南科大的人们表示“震惊”,因为这与一直高呼“去行政化,完全取消行政级别”的南科大形象颇不相符,相关人士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场“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讨论中,既有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现代网络舆论监督,又有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也还包括了口耳相传的街谈巷议参与其中的积极身影。

二、街谈巷议舆论监督及其特点

余小波李乐刘安澜: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类型及特点分析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街谈巷议舆论监督是一种个体间的传播方式。它的媒介是人体自身,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属人际传播而非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的交往。在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基于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直接传播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则是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如电话联络、书信往来等,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街谈巷议式舆论监督就是公众通过上述的两种形式,在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意见、愿望、观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某种倾向性意见和看法,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街谈巷议是一种较为零散的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式,它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

一是自发性。在街谈巷议舆论监督中,社会个体集结成群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特征,监督主体是民众个体或非正式群体,没有统一的组织,舆论环境多属于非正式场合,时间上具有随机性,传播手段主要是口头传播的形式。在街谈巷议舆论监督过程中,人们之所以能够自发集合,对某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形成舆论,既因为客观环境、交际心理、文化习俗等交互作用的结果,也由于群体共同的利益。因为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日渐密切,高校人才的培养、科研的成果以及社会服务的效果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并且关系到个体的发展。例如,每年高考前后,大学及专业的选择成为“家有考生”的数百万家庭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家长及考生们会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咨询及街谈巷议等多种形式,了解相关学校及专业的情况,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大学质量及专业特色的评价和议论会逐步汇集成为普遍的大众舆论,这些自发形成的舆论本身又会成为一种重要监督和制约力量,既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质量,又间接影响学校办学水平。

二是分散性。街谈巷议舆论监督通常是以非正式的方式呈现,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首先是时空的分散性。街谈巷议舆论监督并没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社会公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就高等教育质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次是主体的分散性。现代高等教育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众对它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从事何种领域工作、何种背景身份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对于“何为高等教育”、“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我不满意它哪些地方”等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最后是表达的意见和观点是零散的。来自社会各个不同的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所表达的意见、观点各不一样,除论坛讨论、演讲报告外,多数情况下,街谈巷议的舆论监督是有感而发,缺乏深思熟虑,言论表达也常常是零星、分散和不成系统的。

三是非正式性。街谈巷议的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非正式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舆论传播渠道的非正式性。相对于规范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街谈巷议舆论监督的主要媒介是口语交谈、口耳相传,有时还会用一些文字媒体如传单、标语等进行辅助补充,这样的意见表达没有正式的规范要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具有不易长久保存、表达极易受情绪影响、效率较低等劣势,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信息传播的误差,进而影响到监督的效果。此外,街谈巷议舆论监督的主体往往是分散的利益群体,公众仅仅因某一高等教育质量话题而集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组织,是零散和非正式的。街谈巷议舆论监督过程中,个体心理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因素,而群体心理是舆论形成的决定力量,尤其是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更是离不开群体心理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害怕孤立,倾向于大多数意见或处于“优势”的意见,而“少数”意见或处于“劣势”的意见则会被压制。如此循环,便会使“优势”一方越来越强大,“劣势”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呈现意见螺旋式发展的过程。[9]在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个体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尤其是意见领袖的引导,最终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价或意见趋于一致。舆论形成后又通过社会公众的不断参与,使舆论不断发展,达到高涨,进而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及其特点

传统媒体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媒体。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口头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工具出现后,大众传播开始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是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最常见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系统。很多时候有关高等教育的社会舆论报导都可以见诸报端和出现在电视广播中,这时,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传统媒体介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舆论监督,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权威性。以电视、报刊、广播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媒体,代表主流媒体发声,通过精心选择来概括公众的意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实现迅速的社会动员。传统媒体的运作与活动基本是由上而下进行的,这就保证了传统媒介机关的权威性、传统媒介舆论意见的权威性以及传统媒介信息的权威性。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意志和声音,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威性。例如,2010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10],对某大学一名曾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的学术造假进行披露。节目一经播出,引起极大反响,各大主流媒体继续追踪报道,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该学术不端事件的最终解决。

二是公开性。公开性是由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决定的。舆论监督接触的是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社会公众,传统媒体是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和扩音器,任何社会问题一旦进入媒体的视野就会变得家喻户晓,无法遮掩。在现代社会里,高等教育领域的决策、管理以及内部运行状态都受到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传统媒体既宣传和报导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也关注那些违背教育规律、阻碍教育健康发展的人和事,关注高等教育领域中一切不和谐因素。可以说,通过传统媒体,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事务直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完全具有公开透明性。郭庆克认为[11]:

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已经知晓违反了规范,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传统媒体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就有所改变,一般公众会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行列中去,是因为感受到了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三是组织性。与街谈巷议和现代网络不同,传统媒体需要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表现出舆论监督的组织性。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任何传播活动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把关”过程,都要对高等教育质量舆情进行筛选,有意识地收集、选取其中民意反映强烈、影响重大、具有普遍意义的高等教育质量事件,并根据舆论规律和报道方针对这些事件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然后集中报道。例如,大学管理的官本位和行政化问题、教职人员的学术操守和职业道德问题、学生的学风考风问题、招生基建等领域的腐败问题等都是当前传统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层层“把关”,使得传统媒体舆论监督能尊重客观事实,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信息传播,实现理性监督。但也由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层层把关,控制性过强、公众参与度低、交互性差,使得它容易成为权力阶层和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影响到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公平公正。

四、现代网络舆论监督及其特点

现代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虚拟社区、博客等,对社会公共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和对社会生活、社会事件表达的认识和意见。[12]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媒介的出现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工具。在高等教育领域,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责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现代网络舆论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以提供信息、发表意见看法、形成社会舆论等形式,对高等教育的活动实施监督,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互联网被称之为“一切媒介的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现代网络舆论监督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是广泛性。现代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网民。近些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发展很快,已形成为一个极大的群体。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普及率达到42?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3]。随着网民数量的急速膨胀和互联网新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网络传播为全民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将以往教育界专业人士单一主导的发言权、评论权交到普通人手里,使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的议论成为可能。在传统媒体中,人们更多看见或听见的是政府部门、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等精英群体的权威声音,而网络消解权威,使普通人的声音得以广泛传播。纵观近年来网络出现的高等教育群体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利用各种互联网进行爆料、报道和评论的身影。例如,2013年4月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发人们关于大学人才培养及教育质量的诸多思考和讨论,至今热度不减。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的结果一出,马上就出现不少信息转发和评论,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就有转发2051条、评论1874条。[14]

二是灵活性。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技术为舆论监督搭建了更灵活多样的平台,从网络讨论到专家访谈,从问卷调查到人肉搜索再到联络聚会,从在博客上公开举报到在社区论坛上发帖、展开激辩等等,公众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表言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介入高等教育事务,通过网民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舆论合力和压力,以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而且,网络具有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优势,丰富了网络舆论的表达形式,比起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具有更有效的概括力和更好的传播便利性,更加贴近民众,这加速了教育事件的传播过程,对网络舆论的扩大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三是交互性。与传统媒体线性的单向传播、受众的被动接受相比,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受众享有前所未有的参与度,传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增强。正如陈力丹所言[15]:

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了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

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开放媒体,实现了多点传输、互动交流,受众既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发布反馈。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强且传播速度快,某一教育事件一经发生,很快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经相关网站转载后网上讨论很快就可能达到高潮,迅速汇聚成强大的“网声”。

四是即时性。众所周知,报纸信息更新的周期是按天来计算,电视节目内容是按小时来计算,而互联网是一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以秒来计算的。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都可以随时随地在几秒钟之内传遍全世界,并且不需要负担昂贵的费用。[16]处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个人博客、论坛、微博上即时地发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或意见,而不需要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复杂的组织制作过程并确立固定的发表时间(如报纸的出版时间,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等)。现代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媒介,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激起他们极大的参与热情,网民们只要上网检索,足不出户就能立即了解到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发生发展过程等,并迅速做出反应,表达自己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与意见,形成强大的“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监督的这种强大的时效性是其他舆论监督形式望尘莫及的。

五、结语

上述三种舆论监督类型有着不同的特征,同时兼具各自的优缺点,它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都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街谈巷议舆论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能够广泛表达民意,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引导其发展。街谈巷议式舆论监督具有自发性、非正式性、零散性等特点,多数情况下常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它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相反,由于街谈巷议的舆论监督能够比较感性直观地反映现象的社会价值,因而是其他类型舆论监督的感性材料来源,是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环节和最迅速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民众呼声、营造质量氛围、提高质量自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一般掌握了稳定而丰富的市场资源,都有固定的受众群和影响范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感染性以及理性监督等特点,能够及时实施质量预警,影响质量政策的调整,规范质量行为。但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也存在着不足,如控制性过强、公众参与度低、交互性差等,也会影响到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效果。现代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垄断地位,具有开放、自由、低成本以及互动性强等优势,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的表达自己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或建议。但现代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其缺陷主要表现为影响力不足、信息的失真、操作不规范以及监督主体的非理性等,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混淆视听,误导舆论走向,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只有把握上述三种舆论监督各自的特征,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其缺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彦.舆论监督:无处不在的眼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02-07(3).

[2]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

[3]许新芝,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2.

[4]韩立新.舆论监督类型新论[C]//佚名.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未公开出版):8-10.

[5]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10-221.

[6]任林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社会监督机制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5):59-62.

[7]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J].新闻知识,2003(11):18-19.

[8]Albig, W. Public Opinion[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39:220.

[9]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76.

[10]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EB/OL].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上载日期不详)[2015-06-30].http://tv.cntv.cn/video/C10326/fa6a3756d10045f907611e9ee5fc3669.

[11]郭庆光.新闻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

[12]孙士生.借助网络构建舆论监督新机制[J].新闻爱好者,2010(15):6-7.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2013-01-15)[2015-07-0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14]孔令雯.林森浩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EB/OL].央视新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2015-01-08)[2015-07-01].http://weibo.com/cctvxinwen/.

[15]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J].国际新闻界,1998(5-6):83-89.

[16]程梁.简析互联网的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天地,2009(1):68-70.

(责任编辑 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