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基于视频资料的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方法探析

  • 投稿半人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72次
  • 评分4
  • 21
  • 0

高 鑫,黄佳妹,廖家丽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摘 要:作为典型的横断学科,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跨度较大,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难度。文章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地理视频资料的优势入手,从理论上探讨了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与对策。关键词:人文地理;视频资料;高师院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14-0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二级学科之一,主要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人文地理学教学是形成地理学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人文地理学教学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工农业、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因此,该课程对授课教师知识面的广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纪录片、专家访谈、行业调查等视频资料大量出现,这为人文地理学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然而如何在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中既保障课堂讲述的主体性地位又充分发挥视频资料的优势呢?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和学生问卷调查两个层面尝试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为高师人文地理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学科自身的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有学者甚至将人文地理学称之为横断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视角来研究人文现象。而这些人文现象纷繁复杂,且各种人文现象之间以及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这就决定了人文地理学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体系,而且与众多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人口学、建筑学、语言学等)都存在着大量交叉。其中,仅《人文地理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分支学科就有9个之多[1]。这还不包括新近出现的“金融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学科分支。这使得完全依赖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个分支学科都能进行深入讲解。通过笔者的观察,由于教师的研究领域比较细微和特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当前研究方向,有重点、有选择地摘取熟悉的部分进行重点讲授,而对其不了解的部分则只能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知识面广度。

(二)地理考察是学科知识积累的必要途径

地理学知识源于实地考察,地理观察能力是人文地理学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地理学最初源于经验描述。西方早期的地理学论著《伊利兰特》、《奥德赛》以及洪堡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等都是此类经验记述类著作[2]。中国古代的《禹贡》、《徐霞客游记》等也都是此类型的地理学论著。因此,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就是源于对客观人文世界的经验性描述。而对人文社会事项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感悟能力是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上述能力的培养在单纯面对书本、纯粹依赖教师语言表述的室内课堂讲授中是非常难于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地理学教学中野外实习考察成为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原因。甚至有学者将地理户外考察调研视为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3]。然而,由于野外实习过程中诸多安全因素的不可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国内各大地理院校均尽可能地压缩野外实习的时间与次数,以规避不必要的安全风险。这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却大大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效果,使得书本知识与鲜活的地理实践相脱节,地理科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视频资料在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应用的意义

(一)补充鲜活的社会、经济素材,弥补地理考察的不足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担忧,当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地理考察缺失的现象。原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感悟到的鲜活的人文社会事项,却只能通过传统课本中的文字来“想象”。即便是在有限的地理考察中,由于地理学所涉及的现象宏观性较强,在一般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中所能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比如对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查,若能在发改委等宏观战略决策部门进行考察,并结合对区域内知名专家和决策者的访谈,则学习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考察根本无法在现实地理考察中实现。往往仅仅是在产业园区内乘车浏览或者在厂外大致参观一下,充其量可以参观一下产业园的展览馆,看一下宏观规划。这无疑使考察的深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借助多学科专家视角,拓展知识面

由于目前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财经类节目的采访深度在逐渐提高。视频资料中有一些记者针对著名经济学家、文化学者等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类节目,若能根据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观看,则能起到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认识深度的效果。毕竟,在知识高度专业化今天,要求人文地理教师能够无所不知是不现实的,只能借力其他专家弥补本身的知识缺陷。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对地理学视角的独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调节课堂氛围,形成多感官刺激,优化学习效果

虽然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纯粹听觉的刺激,时间久了易造成“刺激疲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会通过改变声调、改变话题来解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能在学生产生“刺激疲劳”的时候,适当改变一下刺激的方式,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视频资料具有听觉、视觉综合刺激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视频多媒体资料,可以形成对学生的多重刺激,有效避免“刺激疲劳”。

三、基于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本研究对笔者所教授的大二及大三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95份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份。其中,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28人。在这些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均穿插使用了相关的地理教学视频。

(一)使用视频资料的必要性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必要,51.6%的被调查者认为必要,也就是说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视频资料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使用视频资料教学的有效性

80.6%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非常好或好。感觉效果一般的占18.3%。

(三)视频资料的使用方法

6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在课堂中间穿插播放片段,3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时间完整播放。

(四)视频资料的选取

81.7%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帮助最大,44.1%的被调查者认为行业调查类视频资料帮助最大,37.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最有帮助,而只有15.1%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最有效。

当被问及哪一类视频资料的教学效果最不好时,66.8%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视频教学效果不好,15.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不好,而只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类视频资料效果不好。

(五)开放性问题

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的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普遍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方式提出了建议,如视频资料不宜过长,视频要注重时效性,教师应根据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对应的讲解以及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等。

四、结论

(一)结论

1.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促

进作用。本研究通过理论层面的逻辑推导和实践层面对实际授课效果的调查表明,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地理考察的匮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观察分析能力具有较大帮助。从反馈来看,学生也普遍欢迎这种教学形式。

当然,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辅助地位,不能取代教师课堂讲授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对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阐明与本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否则教学效果将不会太理想。

2.视频资料时效性要强,播放时间需简短,播放方式需灵活穿插。从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视频资料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也与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发展实际有关。此外,视频资料的播放一般不宜占用整节课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播放的形式采用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好。

3.视频资料应以纪录片、行业调查、专家访谈类为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纪录片、行业调查类以及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较为欢迎。而对于讲座类则不感兴趣,或许是与视频讲座的形式与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基本无异,容易造成学生“刺激疲劳”有关。

(二)待研究的问题

首先,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仅为地理科学大二及大三学生,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因此,后续研究将继续加强对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的调查分析。

其次,本研究所用于调查的课堂教学内容仅限于“人口地理学”及“中国经济地理”,因此,对人文地理其他课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张敏,甄峰等.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程东来.野外实习的意义、作用和建议[J].咸宁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