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冰,张守忠,冯金侠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210095)
摘 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强化实践教学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实践,阐述了该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建设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试验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1-03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是解决实践教学场所、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实践,总结了该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站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进而就农业高校如何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主要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历来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先后建成了农学试验站、园艺试验站、畜牧试验站等近30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农学试验站占地65hm2,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一)建立标本园与标本室
通过申请教育部修购项目“植物生产类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造”,建成了200m2标本室和1.5 hm2标本园,在标本室内征集、完善、充实主要农作物的近缘种属标本和作物主要病虫害标本,主要用于植物生产类专业低年级本科生进行作物形态观察、考种及考察等科目的实习。在标本园内种植主要农作物观察圃和病虫害观察圃,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近缘种属标本的种植、形态观察及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观察、防治等科目的实习。同时,标本室和标本园也用于其他专业作物学通识教育。
(二)开辟班级试验田
通过规划专门地块,开辟了以班级为单位、5—6人为一组的“班级试验田”,并指定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植物生产类10余个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自己动手种植小麦、水稻、棉花、大豆、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进行农作物生育进程观察和农艺措施的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及新型农药药效的观察,作物需肥规律的研究与实施,农作物有性杂交技术、选种圃、产量鉴定圃的田间布置等教学实践和生产实习以及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实习、有机食品田间生产流程实习等。
(三)科学设置实习内容
根据专业和季节特点设置实习内容,如依托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材料进行实习,掌握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方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优栽培措施;通过将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分四期播种、种植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等措施,保证植保专业学生能观察到主要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针对7、8月份水稻、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季节和病虫害发生最重的季节,安排学生30天的教学生产实习,通过病虫害系统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行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和防治适期预报训练,使植保专业的学生能辨认常见病虫害,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
(四)基地科研向学生开放
要求基地科研项目尽可能对本科生开放,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现代作物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小麦区域创新技术中心的小麦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基地,学生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小麦近缘种属识别、生长发育进程观察及品种辨认,进行小麦主要农艺措施与调优、节本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进行小麦品质性状、信息技术在小麦育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进行小麦新品种选育中亲本圃、杂种圃、选种圃、产量鉴定圃、良种繁育圃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新型农药、肥料的药效、肥效试验研究等,充分满足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教学实习尤其是毕业实习的需要。
此外,还通过设立展示窗,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如转基因抗虫棉、彩色棉,基于信息的精确农作技术,大豆种质资源征集,从小麦近缘种属向普通小麦导入有益基因利用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进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建设,农学试验站已成为“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15门课程实习的重要基地,成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主要基地,成为教师、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及与企业合作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农学试验站建设针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特点,科学规划和设置实践内容,强化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注重学生熟悉农业生产环节,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农学试验站,学校成功申报了植物生产类“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区”、“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类(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立项建设,近五年来,获批“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6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8项,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SRT)项目435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49篇,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5篇,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75篇。有50名研究生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立项资助,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提名奖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优秀硕士论文7篇,获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1篇。
(二)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农学试验站建设为教师开展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成果转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近五年来,教师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50多项,教师和研究生累计发表论文2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57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高等学校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通过国家级审定品种6个、省级审定品种1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56项,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0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7项。
(三)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农学试验站为依托,教师加强科技创新与攻关,及时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积极探索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把最新的知识融合到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前瞻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实现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向实践创新者的转变。多年来,先后建成农学、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培育了“生态学”、“植物营养学”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江苏省精品课程4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宽基础、高素质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广适型’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教改成果于2001年和2005年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近五年来,教师承担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3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
三、加强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高校要想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农业高校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基地建设规划
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基地作保障,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的营造,注重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实践育人的系统性,基地功能的创新性,基地运行的高效性。根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围绕学科发展目标,整合资源,建成规划科学、设施先进、研究一流的前瞻性高水平试验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验、实习的功能需求,建立适应教学需求、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标准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与学科资源,联合建设,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与基地产生良性互动;积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积极探索校、院、学科相结合的基地管理机制和模式,保障基地各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健康、高效运行[1]。
(二)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高校也应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自然性等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的选择、运行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充分考虑其在内容、过程和环境上的特殊性,设计以训练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为主体,以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课外科技活动为辅助,构建模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突出各环节的设计与监控,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供保证[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强化班专业人才培养,在完成教育部不少于30周的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基础训练、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成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科学研究能力。
(三)促进科研与教学结合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灵魂;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科研是对教学的革新与催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校内基地是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师生在基地共同验证理论教学,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发现理论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科学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基地开展的科研项目,补充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促进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的转化,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教学实践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进程[4],实现教研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农业高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更应加强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注重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充分利用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作物营养学等国家、省重点学科的平台资源,促进实践教学基地与科研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使教学、科研互相促进、互相支撑,达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实践教学队伍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统筹规划、加强建设。高校应制定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与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的有效机制。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注重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行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同时,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待遇,建立了一支教育理论先进、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田振坤.农林高校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张赛男,王伟.农业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王月健,王玲.论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文士博,张庆桥.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