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基于语义及组合能力差异的德语动词教学研究

  • 投稿阿喂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07次
  • 评分4
  • 94
  • 0

孙永春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动词作为德语语言的核心,在德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确把握汉德动词在语义及组合方面的差异则是正确运用德语动词的关键。本文从理性意义、内涵意义及语法差异等方面对汉德动词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置语言内语境,语义及组合差异分析,组合列举的德语动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言内语境;语义差异分析;组合差异分析;组合列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08-02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孙永春(1983—),男,山东沂南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流、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德汉动词组合关系差异在基础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WYJY201403)

动词作为德语语言的核心,对于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门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德语教学中动词也常常是重点讲解对象。但学生们掌握了这些动词的语法支配并不代表他们也能在输出运用中正确地使用这些动词。学生们常常会受某些词汇汉语解释影响,出现组合错误或没有注意其使用语境的情况。因而基于词汇语义及组合能力差异的教学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德动词语义及组合能力差异分析

除极个别只会用一个单词来达到交流目的情况外,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我们用完整的句子,至少是词组来表达意思。但是言语绝对不是一堆词汇的任意组合,词的组合要符合义素所指的特质[1]。即词汇的组合既要考虑其语法配价关系,也要考虑其语义逻辑关系。因而了解汉德词汇的语义差异,准确掌握汉德词汇组合能力不同,对于我们正确运用德语来说十分重要。汉德词汇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内涵、外延的不同及义项的不等[2],当然汉德动词语法支配方面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一)理性意义差异

理性意义也被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外延意义、认知意义[3],指一个语言表达与语境及情景无关的、不变的意义[4]。理性意义有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是词义中最为核心的东西[5]。一些常用德语动词,由于其内涵与汉语相应词汇相比较小或较大而导致其外延相对较大或较小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汉德动词在其组合能力上就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汉德词汇的1:N或N:1的现象[6]。例如德语studieren在表示学习时,其内涵包括:在高等学校或综合性大学学习;带有研究性的学习。这样其内涵项要比汉语中“学习”多,因而其外延相应要小。因此我们想要表达“学习弹钢琴,学习读书”等时用studieren(学习)就不合适了。再如动词heiraten指“与某人缔结婚姻”,其内涵要比汉语动词“嫁”或“娶”少,因而与其组合的宾语就要比汉语宽泛,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二)内涵意义差异

内涵意义亦被称为附属意义[7]、附加意义、伴随意义、隐含义[8],指偏离一般抽象的、无语境影响的意义,也常用来表示情绪的、联想的或临时的意义[9]。其往往因使用者、使用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对此,Bohn/ Schreiter曾在1996年借助于德国和俄国大学生对wohnen(居住)的联想差异进行过证明[10]。而涉及到词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内涵意义所涉及到的语体及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例如表示“喝醉”的动词或词组有sich betrinken,sich berauschen,sich beschwipsen,sich einen antrinken及sich besaufen,而表示“得到”的动词有erhalten,bekommen及kriegen,但是它们的语体意义却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只掌握其汉语意思,而不注意其使用语境及语体,很容易导致使用不当。

(三)语法差异

汉德动词的组合差异还常表现在语法支配方面。许多汉语中及物动词对应的往往是德语中不及物动词,例如warten(等待)要支配介词auf。此类差异较好掌握,教师只需在授课过程中点明即可。汉德比较大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德语中应该作为主语的成分到了德语中却变为宾语,或者相反。例如:句子Das Bild gef llt mir(我喜欢这幅画)中的主语das Bild(这幅画)其实是汉语中的宾语。对于这方面的组合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指出,否则学生很容易造出听起来让人费解的句子。

二、德语动词教学模式

(一)语言内语境设置

广义上来说,语境指交际情境中所有系统地作用于言语表达的理性因素[11],包括言内语境(上下文)与言外语境(情景、场合、文化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关系)[12]。语境的设置对于正确理解词汇的内涵、外延、附属意义及语法特点,准确把握词汇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外语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将语境的设置集中到言内语境上,也就是说,通过一个或几个例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或篇章中更好地理解词汇的语义差异,掌握德语动词的正确使用。在言内语境中应集中体现词汇核心组合差异,我们借助上文中提到的动词举例分析。

理性意义差异举例:

1.Er studiert zurzeit an der Uni Medizien und in der Freizeit lernt er schwimmen.(他目前在大学学医,在业余时间学游泳。)

2.Nach der Scheidung heiratete er eine sch ne Frau, w hrend sie einen reichen Mann heiratete. (离婚后他娶了一位漂亮的女士,而她嫁给了一位有钱的男人。)

此两句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学习”所对应的“lernen”与“studieren”的区别及“heiraten”的支配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其与汉语对应词汇的组合差异。

附属意义差异举例:

1.Ich bekomme schon seit Tagen keine Post mehr.(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收到邮件了。)

2.Er erhielt einen Ruf an diese Universit t.(他收到了这所大学的聘书。)

3.Er kriegte endlich eine Frau.(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妻子。)

由于这几个表示“得到”词汇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体上,因而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辨别其差别,我们应尽量选取与其使用语体相符合的例句。

语法差异举例:

1.Das Bild gef llt mir.(我喜欢这幅画。)

2.Ich gefalle dem Bild.(这幅画喜欢我。)

3.Das Müdchen gef llt mir.(我喜欢这个姑娘。)

4.Ich gefalle dem Müdchen.(这个姑娘喜欢我。)

涉及汉德语言中主语与宾语明显差异词汇时,设计例句及词汇使用语境时可以用句2这种不符合逻辑的错误句子帮助学生区别。而3、4句由于其汉语翻译都符合逻辑,因而难以达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语言实践告诉我们,理解词汇真正含义的根本依据是语境,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义[13]。因而通过例句或篇章让学生理解词汇使用的具体场景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学生虽然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但难以有正确的语言输出。

(二)语义及组合差异分析

通过相关语境的设置虽然可以使学生对某些核心动词的组合差异获得直观的认识。但这还不足以让学生对这些词汇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义素分析”“语体分析”等办法编制出这些词汇语义等方面差异的表格。这些表格可以涉及语义差异的分析、语体差异的分析,也可以是对其组合对象差异的分析。

如果汉德词汇的重要差异是在内涵与外延方面,也就是说他们搭配对象的范围不一样的话,则可以如下表所示进行总结。

如果词汇的主要差异是在内涵意义方面,则可借助下表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当然,德汉词汇的差异除了部分词汇只表现在某一方面外,更多的表现在多个维度上,这时需要我们根据需要制定一个如表3所示的稍微复杂的,包含多个维度的表格。

由于汉德语言世界的划分方法和划分结果不同,其所包含的语义不可能完全对等[14]。除了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德汉词汇的差异外,借助于上面的列表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掌握汉德词汇的重要差异。

(三)常见组合列举

语言素材是以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记忆中的。如果学习新词汇时,不把其放在一定的组合语义场或聚合语义场中进行联想记忆,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而将某些重要词汇的常用搭配或固定组合对象进行联合记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bekommen(得到、收到)的常见搭配有:einen Brief(一封信),ein Telegramm(一份电报),ein Geschenk(一件礼物)等。而erhalten则指从个人或有关部门得到信件(Brief)、任务(Auftrag)、奖章(Medaille)等。

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只是让学生掌握大量“只知其意不知其用”的单词,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之后能够准确、地道、流利地进行语言输出。这需要在学习词汇时准确把握其语义含义,区别其与母语中对应词汇的区别,并能够以网络的形式系统存储于记忆之中。本文以动词为例,在分析汉德词汇组合差异基础上提出了德语动词的教学模式,以期对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与输出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智儿.德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

[2][5][6][7][12][13][14]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8]徐志民.欧美语义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3.

[4][9][11][德]哈杜默德·布斯曼;陈慧瑛等译.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4.

[10]Storch.G.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Mü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19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