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试述高校学生社团在贫困生中的助困育人作用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29次
  • 评分4
  • 80
  • 0

邢露 彭本遵

摘要:当前,在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建立的多元化助学体系,基本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经济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心理、学业、人际交往等问题却日益凸显。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具有能力提升、技能锻炼、愉悦身心、拓宽知识面等功能,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实践社团在贫困生中的助困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贫困生;学生社团;助困育人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比重逐步增加,如何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同时关乎着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公正、人民家庭幸福、学生个人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它要求社会每个群体的生存状态都应受到重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是贫困学生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不能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求学机会,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将是国家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基于现阶段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党和政府为了确保贫困生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从制度上做好根本保障,加之高校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全面建立“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助学体系。但高校贫困生有着其自身的整体特征,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人际交往能力偏差、创新能力不足、综合技能薄弱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认识到,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应关注他们心理、学业、人际交往和就业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经济贫困、心理困惑等方面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甚至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贫困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心理问题,进而引发一些令人遗憾的极端事件也常有报道。所以关于如何在有效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助困育人工作体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促使其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针对贫困生这一特定群体,笔者认为社团在助困育人方面具有以下功能:

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帮助贫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贫困生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特别是他们刚入校时,他们的角色、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调整自己的身心,转变个人的角色,他们的心理往往变得异常敏感,易产生心理落差,多表现为焦虑、情绪不稳定、自我封闭等。

高校社团为学生自发组织构建的平台,这一平台符合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学生可以在社团中结交到志趣相同的朋友,社团成员之间交流就自然有了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且通过社团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打破焦虑、自我封闭的状态,帮助他们在短期内结识新的朋友,提升交际能力,这有益于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心,完成个人角色的转换。经过以上过程,对于刚入大学的贫困生,有益于他们能快速的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快速的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易取得成果。有研究表明那些刚入校后短期内就拥有自我和谐目标的大学生,更易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这又反过来提高了他们在第一学年的适应性。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第一阶段目标实现的同时产生了大学后续阶段更多的自我和谐目标,这又使他们在后续阶段有更多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实现又会导致更好的适应性。通过这些不断的自我适合目标追求,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和适应性,帮助他们完满地度过大学生活。

二、愉悦身心,增加自信,心理保健功能

作为弱势群体之一贫困生,往往易因自身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而常常被自卑心理困扰,在学校他们虽然得到资助,解决了生活的困难,但他们平时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压力,其中一些学生无法排遣焦虑、自卑、抑郁、敏感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观念为基础,自发成立的群团组织。社团具有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社员间关系平等、轻松,社员思维活跃开放,使其具备不断更新、创新的特性,社员只要是好的创意,都会成为社团成长的动力,这就给原本自卑、敏感的贫困生们极大的认可,帮助贫困生打开心扉,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参加活动,因为在这里,不怕被否定,不怕被打击,可以很好地消除他们的自卑、抑郁、敏感等负性情绪。同时参与社团这一积极行动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由于环境不适应带来的孤独、苦闷、烦躁、恐惧和空虚。只要他们积极行动,为集体为他人做事,他们就会逐渐了解新的环境,别人也能从他们的行动中了解他们,这就帮助他们逐渐融入新的环境。当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就不会过多的去琢磨自己的心境,因为很多烦恼和困惑都是来自于自身的“冥想”,行动会他们获得充实和愉快,帮助他们获得心理健康与快乐。此外,愉悦社员身心是社团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功能,在这基础上社员可以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和才干,使自身的专长更加凸显,发掘此前被自己忽视的才能,且通过社团活动等方式不断地向他人和公众展示自己,可以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展现自身才艺,锻炼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接受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有限,而致他们综合技能相对薄弱。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相比于第一课堂,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均来源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由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观念走在一起的社团成员能在轻松的氛围展现自身才能、分享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切磋,相互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社团成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各自的理解与认识。

相比于一般学生,贫困生更希望得到锻炼、和他人的肯定,他们行动时具有更强的内在动力,所以在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管理中他们会倍加珍惜自己的机会,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如果教师再及时地辅以指导和帮助,他们定将迅速成长起来。如何帮助贫困生顺利走上成长、成才之路,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助困与育人有效结合的途径,基于学生社团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不少高校管理者提出了社团化管理模式。但高校社团自身也存在着如社团间发展不平衡、管理有待完善、运作资金缺乏等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掘社团在助困育人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助困育人工作,有待于更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晓燕.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帮困育人新体系[D].2006:5.

[2]侯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珮.以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培养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J]. 青年与社会,2014(7):83.

[4]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D]. 2007:22-23.

[5]刘俊杰,杨颖.推进贫困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2:166,176

[6]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以社团模式开创贫困生教育新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4):110-111.

[7]李岩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策略[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03):53-56.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杏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