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大学生的微博热与思政教育的冷思考

  • 投稿研究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24次
  • 评分4
  • 15
  • 0

苏娟,李明清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 微博在迎合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大学生对微博的过度依赖,影响正常学习;负面信息误导价值取向;碎片化信息窄化大学生思维。针对微博带来的消极影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的平等性、渗透性、隐蔽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事热点,活化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群体,进行正面引导;组建班级微博,引导大学生交流沟通,碰撞出思想火花,扩展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博;信息;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23?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作者简介] 苏娟(1989-),女,山东临沂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明清(1965-),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市场经济.

微博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应用平台,用户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搜索、发布、传播与共享。自2010 年进入我国以来,微博就以其自身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调查表明大学生开通微博人数高达八成之多,大学生群体成为微博用户的主力军。

一、微博热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分析

与博客相比,微博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信息即时传播、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与QQ、微信相比,微博是大学生与现实交际圈范围外的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根据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统计数据可知,微博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的部分心理需要,因此,微博自进入我国后迅速风靡校园,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一)社交需求

在个体自身发展中,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受时空限制,大学生交际范围相对窄化,交流对象往往限制在亲朋好友之间,很少有机会与交际圈范围外的人接触并沟通交流。微博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参与微话题,与同样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交流沟通,如在大众心目中绝佳好男人文章被爆出轨后,新浪微博开启相应话题,让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沟通,文章出轨事件瞬间成为大学生关注、讨论的焦点。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自主建立微群或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微群,即时收取群消息。以新浪微博为例,微群分为明星粉丝、兴趣爱好、同城生活、行业交流和同学校园群,可以说每个人在微博中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接触到具有同样身份或兴趣爱好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平等的话语权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差异,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新的社交环境和人际发展空间。据调查数据显示,6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扩展(见表1)。微博的出现无疑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社交需要。

(二)尊重需求

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学生都是大家的“宠儿”,部分学生扮演着默默无闻的角色,面对激烈的竞争,感到迷茫、恐惧和孤独,无法让他人倾听自己的心声。在微博上晒心情、晒才艺、晒生活,吸引粉丝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在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中感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获得认同感和存在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75.3%的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动机的多项选择中选择了其中“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这一选项(见表1),他们希望通过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共鸣。“你在微博中,从来都不是一个旁观者,你在参与传播,你在分享你的观点,你在纠正你认为的错误,你在呼喊。”[1]

(三)自我实现需求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关注。微博就像人们的电子记事本,用户可随时随地刷新信息、转发、评论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也可随时随地发表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所感,记录生活的点滴。微博让每个身临事件现场者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发布信息只需几秒钟,从而打破了传统信息由媒体经审核后发布的滞后性缺陷,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即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如马航事件最初就是通过微博被人们所熟知,众人的转发、评论,引起大学生对马航失踪人员的关切、祈祷,牵动着身在校园的大学生的心,让大学生不出校园便可知天下事,弥补以往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限性,满足了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的欲望,开拓了大学生视野,微博的出现,让生活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有种不言而喻的契合感。

二、微博热带来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时代”的到来,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消极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过度依赖微博,影响正常学习

微博具有使用的的便捷性和隐蔽性,在无意之中占据大学生大量闲暇时间,“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大学生之间的问候语,很多同学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微博浏览最新动态,白天上课刷微博,晚上睡前玩微博,甚至部分同学产生微博强迫症,如果一天不上微博就会产生心理不适。根据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长数据显示,近60%的大学生对微博有依赖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把自己封闭在微博中的自我空间里,沉湎于人机互动模式,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自我封闭,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对微博的过度依赖,影响正常学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里,排除外界干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便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微博的出现让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生上课刷微博现象并不罕见,在调查问卷统计中,93%拥有微博的大学生表示曾在课堂上玩过微博。大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海量负面信息,误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几乎零门槛的微博准入规则,让大量负面信息流入人们视野。有些博主为了增加粉丝和关注,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发一些恶搞微博,甚至断章取义、扭曲事实,这些不健康信息进入大学生视野,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腐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向钱看、向厚赚”“神马都是浮云”“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等网络流行语,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被大学生津津乐道,即使最初是作为调侃的语句,但久而久之会给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价值取向上的误导,如果不正确疏导,容易导致大学生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负面信息误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的讲授讲解为主,教师掌握话语权,是学生信息获取的“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特定内容的教育,促使学生思想、行为朝预期的方向转变。而微博信息传播具有无屏障性,微博中流传的负面信息与教师的课堂教授相违背时,容易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不知该何去何从,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碎片化信息,造成思维窄化

微博140 字的限制,使信息表达具有碎片性。碎片化信息在满足当今快餐文化的同时,使人们对信息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全面的思考,容易导致人们思维的窄化。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所能处理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紊乱。”[2]微博短小精悍、信息量大,迎合大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但容易让大学生停留在字面意思,不追求内在原因,不分析深层含义,甚至把微博所表达的片面观点当做正确观点接纳、认同,久而久之形成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只是一味获取,而不假思索的习惯,从而窄化大学生思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不利于大学生思维深化、扩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针对微博热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

(一)加强线上交流,活化教学内容

1. 增强“线上”互动,同时加强“线下”交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网下扩展到网上,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主建立学校官方微博,即时发布学校的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科研究等最新消息,以及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资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信息,加强对校园微博的关注热情。同时要积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面临的困惑,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当然,网络世界不能代替现实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代替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上交流互动的同时,不可忽视“线下”交流。通过“线上”“线下”优势互补,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

2. 结合时事热点,活化教学内容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网络热点问题,“容易引发‘雪球’效应,在短时间内带来普遍的‘信息共振’。”[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结合时事热点调整教育内容、形式,将时事热点融入到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同时,引导大学生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发表观点、看法,进行交流、讨论,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

(二)融入学生群体,进行正面引导

1. 利用微博平台,加强自身亲和力和信誉度,融入学生群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学生心理动态的把握,只有把握学生的内心动态和各自的差异,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大学生更愿意在微博上吐露心声,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微博,同时提高自身亲和力和信誉度,主动融入到学生群体,获得大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大学生自主加入到教育工作者设立的微群中,对老师敞开心扉,做到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思想动态。

2. 借助微博平台,抢占话语权,传递正能量

神经学研究表明:“大脑对怀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5]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守护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生受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某些事件孰是孰非缺乏鉴别力,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疏堵结合,及时沟通”的原则,针对个别极端案例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热点问题,促使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构建班级微博,扩展学生思维

“网络自主学习包括个体自主学习和群体间的自主学习。”[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微博,克服传统教育方式受时空限制的局限性,让大学生在班级微博中相互学习,互帮互助,针对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讨论辩驳,碰撞思想火花,扩展思维,深化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同时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运用和吸收有益信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将网络有益信息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由他教向自我教育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并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内化为自身品德意识外化为品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借助微博的平等性、渗透性、隐蔽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谭翊飞.微博的力量[N].南方日报,2011-11-03(21).

[2] 唐景莉.影响力:大学生网上思政工作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5-04-25(7).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4] 孟达,刘颖洁.高校微博舆论生成机制及引导策略[J].新闻期刊,2013(4):158.

[5] 苏晓君.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微博效应[J].华章,2013(21):130.

[6]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197.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