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张尧学教育观的人本价值视域及创造力认知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87次
  • 评分4
  • 97
  • 0

魏颖,刘新少(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探讨人本教育观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张尧学的人本价值视域的表现,分析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与张尧学教育观的契合与分歧,发现张尧学人本教育观的实质是尊重人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来重申理想主义信念,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创新欲望,锻炼创新能力,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本主义;张尧学;创造力;价值观;理想主义;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01?04

[收稿日期] 2014-07-03;[修回日期] 2014-09-26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基金项目(13YBA335)

[作者简介] 魏颖(1971-),女,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刘新少(1971-),男,湖南涟源人,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在21 世纪的世界场域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仅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较量,而且是创新力的博弈。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教育的盛衰意味着民族未来的盛衰,是否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何历史文化渊源?张尧学(现任中南大学校长)的人本价值视域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与张尧学的教育观的契合与分歧各表现在什么方面?张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何价值与启示意义?

和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文化自古重视人的元素,有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人本文化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就开创了人本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上,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有教无类”的人性论,说明人的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后才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大相径庭的个性。只要有心向学,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主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势利导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启发式教学的源头;在教育目的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从政的君子。在君子的人格塑造上,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君子立志要高远,行事要有德行,对人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学问。

孔子的人本思想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霸言》中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他指出要成就王业,首先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治国的根本就是以人民为主体;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成君子人生三乐之一,并推崇将学问当成“公器”而非“私器”,“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成为他追求学问和真理的矢志不渝的精神支柱;《大学》开篇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在于彰显人所固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近代中国,较早系统地提出人本教育思想的是蔡元培,他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说明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目的在于调和价值观,塑造才智、修养、志趣和谐发展的人格。

在现代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人本主义教育在20 世纪成为了一种思潮,体现人本教育理念的流派也层出不穷,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是其中的代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斯洛,他将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形成了“第三思潮”。马斯洛指出人本主义教育的一个“终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另一个目标是使命的发现,一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的发现。”[2]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伟大的潜力,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人本教育的目的就是自我实现,即充分认识、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凭借个体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不断地实现智能、潜能,建构自我实现的人生,完成他们非常珍视的、视之为天职的事业。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但随着生产方式的日益机械化,社会生活的制度化,在机器、技术的压抑下,在制度的束缚下,人逐渐丧失了特有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在上个世纪没有的得到解决的“钱学森之问”,中南大学在新世纪的改革进程中正在探索答案。中南大学改革的总设计师张尧学校长指出,中南大学改革的总体设计方向就是让大学变成一所幸福的大学:不仅教师能获得学术自由和理性批判的权利,学生能拥有好的学习环境,而且“高校要教会学生能够很个性化,很开朗地展现自己,在进入社会后能积极应对,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大学里都达到他们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张尧学校长在他的改革方案中全面推行人本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其人本价值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申理想主义信念,引领正能量。伴随着现代化的脚步,西方文明作为一种强大的象征秩序,正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秩序,重申理想主义意味着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重申人的信仰、价值、尊严、良知和奉献精神,祛魅消费主义价值观,将物欲化的文化复归人性化。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底蕴和价值弘扬的衰微,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蔓延;面对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新旧体制的摩擦,利益关系的冲突,多元文化观念的相互激荡,张尧学校长深刻地意识到当下高校改革的最大问题是人心,也就是价值观缺失和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他曾满怀忧患意识地感慨,如果有朝一日“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崩溃了,再想恢复将会比环境恢复付出更大的代价。”我们的大学应该“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沉淀的地方,大学要在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引领和弘扬上做出贡献,要成为中流砥柱和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守护地。大学要成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源头,要充满正气和活力,要成为坚持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家园。”[3](57)也就是说在精神层面上,大学是超越时空的,应不遗余力地承担起价值引导、人格塑造、目标激励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守护地,以及引导、创造和传承核心价值的阵地。在参照西方现代文明的前提下,张尧学校长以儒家思想为枢纽,倡导中南的精神,中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向善求真,唯美有容”,以迎接转型期信仰危机蔓延的挑战。

所谓“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就是树立崇高的目标,勇立时代潮流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志存高远的人毫无疑问会比没有目标或急功近利的人更有所作为;并且,很多事情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需要人们不计较得失成败,有胆识有气魄地去做。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若总是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地跟在别人后面走,就只能失去机遇。

所谓“向善求真”,就是指大学不仅要注重人文精神,将追求“善”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要讲究科学精神,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另一使命。同时,“求真”还包括做人的态度,即做事认真,待人真诚;“唯美有容”则代表着一种非功利非世俗的大气,代表着高迈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它要求我们掌握中外科技文化的大趋势,并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明确自己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按照张尧学校长的解释:“唯美,实际上是做事情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做到极致;也就是说没有最好,只有一个更好。那么你在这种追求‘更好’的过程中间,你会放弃很多浮躁的东西,放弃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你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快乐。”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既不可缺少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也不可缺少对尽善尽美执着追求的理想情怀。张尧学认为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师,没有大师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缺乏大师的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国家。大师级的人物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呼唤的,而大师级人才、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都需要摒弃浮躁与功利,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去求索,在“唯美有容”的环境下得以产生。

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制度文化。“谁获取知识谁就是教育的主体”是现代人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张尧学校长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建设中南大学制度文化的出发点。他指出,要在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原则基础上,形成呵护、培育和激发学术自由与理性批判的制度文化,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追求真理、勇于批判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有正确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个性化新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官本主义体制下,很多规章制度是管理者为当权者制定的,往往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成就少数人甚至是某个人的成功。张尧学校长所推崇的制度文化,是将一套利益绝大多数人的综效性机制注入行政管理,使之成为一个按规则操作,阳光下运转,上下自觉执行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中南大学出台了“教授必须上讲台”,“24 小时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课堂交还给学生”,“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等多项制度,目的是改变“壶杯”教育的传统观念,即教师是灌输知识的“壶”,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杯”,代之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拥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阵地。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浪漫多姿地展开,使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2014 年3 月13日晚,中国高校首家研究生相亲交友网站“缘来友你”在张尧学校长的“亲点”下上线开通,这一来源于张尧学校长本人的创意让硕士生、博士生走出狭窄的生活圈,有了一个广阔的交友平台。另外,在张尧学校长的支持下,读书会、毕业晚会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使他们无论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走向今后的社会工作岗位,都能够充满热情和进取精神,富有诗意和灵气,面对复杂社会有适应能力,成为人性丰满的人,而不是马尔库塞所说的仅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的“单向度的人”。

其三,以兴趣为基础,张扬个性化教育。张尧学校长深刻地明白尊重个性与兴趣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他在与学生座谈交流时谈到:“人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戴有紧箍咒,如果没有紧箍咒,人的创新力就会多一些。”“紧箍咒”可以说是一种抹杀个性、扼制潜能的教育体制或环境,而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不能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而需要以一种文化环境渗透的方式,打破人固有的精神枷锁,充分张扬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针对“唯分是举”的模式化、标准化的高考制度,张尧学校长提出了锐意改革的设想,他曾谈到:“为什么乔布斯、比尔·盖茨没上过大学,照样能干得好?因为他们没有重复昨天的知识,而是不断在创新,我们的大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这种能力,而不是照本宣科。”大师的诞生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然而应试教育是抹杀个性,扼制潜能的。高考就好像一柄“双刃剑”,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又将一些天才排挤在大学门槛之外,因为不少天才都是偏才,在有的方面远远高于常人,在有的方面又存在自身难以逾越的“短板”,如果用统一的尺度或标准来考察,就很容易被埋没。不谋而合的是,2004 年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作了一个发言,也谈到了张尧学校长提到的这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孩子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名叫费曼,这个人有非常丰富的想法,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可是他从小说话做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常说他要在中国的话,很难成为大物理学家,因为整个社会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又比如,比尔·盖茨,他在中国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4]。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感兴趣的领域。全国统考统招看似公平,却难以考察学生的特长潜能、道德品质、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张尧学校长给出的建议是,国家统一考试仅作为参考,学生可以报考多个高校,由学校以自主招生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理想的招考状态是学校和学生间的“双向选择”。各校各个专业应围绕学科建设,设定合理的人才需求类型和培养模式,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招考办法;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对照学校的录取标准,来挑选学校。“这样最直接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清晰,不会千篇一律去搞题海战术。学习目标有了差异化,学习、教学方法都会出现个性化,所谓创新性人才培养等也不是问题了。”[5]高水平大学应该荟萃具有各种特长和潜能的“苗子”,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独特和选择权利的前提下,创造一切条件,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潜能才可能被挖掘出来,大学才能培养出竭尽所能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创新人才。

如果我们将张尧学的教育观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有不少相通之处,特别在论及创造力的本质和实现方面,张尧学的教育理念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观点可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首先,在创造力的本质问题上,两者都认为创造力是人之内在本性,是人之本质的体现,因而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马斯洛指出,个体是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地成长与发展,从而使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即为创造的境界,就这种创造境界来说,“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6](183)在马斯洛看来,能做出“第一流的汤”的厨师是富有创造力的,但这种创造力并非莫扎特型的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一个特点。与之异曲同工的是,张尧学也曾谈到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满怀兴趣、充满激情、不惟名利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事情做得更好。创新是一个不断追求的快乐过程。”[3](7)在张尧学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校的指导思想在于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敏锐和兴趣,树立一种不断追求将事情做得更好的信念,创造力就是在不墨守成规的探索和钻研过程中将事情做得更好,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获得实现的乐趣。

其次,在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问题上,两者都注重完善、健康人格的塑造。马斯洛认为创造力是健康人格的表现特征,而自我实现是人格的最终目标与最完美发展。作为自我实现者,一般拥有坦率、自然、纯真的自然本性,深厚的社会感情,高级的审美情趣,民主的思想倾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且比一般人具有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的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等等,这些健康完善的人格特点决定了自我实现者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与之相通的是,张尧学在论及大学教育时,非常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大学教育培养大学生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这是做人;另外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做事。”[3](7)在张尧学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社会,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创新品格,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发展或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健康人格。

最后,在创造力的挖掘上,两者都注重潜能或者兴趣的激发。马斯洛推崇人的自我实现,即一种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个体就是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地成长与发展,直至达到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好像是“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6](29)现代人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体在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创造的境界。

洞察到兴趣在人的潜能发挥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尧学在《大木仓的记忆》中谈到,“知识什么时候才有力量呢?只有人们大量使用,开发出人的潜能、使知识变成能力和智慧后才有力量。更何况知识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很多都是陈旧的。名师也好、名校也好,应该是如何使学生通过在大学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热爱专业和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学生有了这种兴趣,有了创新的激情,一辈子就走上了创新和学习的不归之路。”[3](408)他认为,兴趣是创造性的基础,只有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寻找自己个性的支点,激活创造力,让潜能显现出来,从而自觉地,锲而不舍地进行学习研究,将创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幸福源泉。

应该说明的是,以马斯洛为代表的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过于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将立足点放在人性的内部力量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能动作用;张尧学则认为兴趣,人格还有价值观都可以在后天教育中培养、塑造,人的潜能只有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才能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以一种大爱创造一种有利于潜能发挥的和谐环境,让教师从事科研,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者物质去追求,而是将它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梦想去做;让学生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证或者学位证,而是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样化教学和激励机制中得到个性化培养,学会逻辑的理性的批判精神,拥有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里,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能离功利的东西远一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才能“成就习惯、成就人生、成就好人、成就专家、成就大师、成就民族、成就国家。”[3](6)

从上面的考察了解到,张尧学校长的人本教育观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包容性的健康人格为育人目标,强调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来重申理想主义信念,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创新欲望,锻炼创新能力,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并以多样形式具体地展开了教育改革和育人实践,这就比西方现代人本主义从抽象的人性论原则出发,过分夸大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更为现实,也更为全面。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看待和抓好精英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是目前我国高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尧学校长所回应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在当下令人瞩目,无疑能从一个前瞻性的视角为我们提供思考和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0.

[3] 张尧学.大木仓的记忆(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30.

[5] 张尧学.将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双向选择[N].三湘都市报,2014-03-06(A12).

[6]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