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正文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84次
  • 评分4
  • 52
  • 0

徐晓红,刘记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办,江苏南通,226007;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对于促进有效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职业指导在目标、教育教学体系、师资、方法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目标重构、体系设计、方法技巧等方面构建了高校职业指导的新模式,以求推进职业指导开展和实践方面的突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职业指导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职业指导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07-04

[收稿日期] 2014-10-13;[修回日期] 2014-12-02

[基金项目]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FYJY/2014/03)

[作者简介] 徐晓红(1960-),女,江苏宜兴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记红(1972-),女,山西霍州人,经济学硕士,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80万人,2013年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5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在继续加大[1]。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析和统计,今后5至8年就业人数还将持续增加。而与此情况相对应的是,企业用工出现减少,就业岗位减少,用人单位招聘意愿不强,招人数量减少,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大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偏高,因此出现信息不对称,结构错位,落差加大,结构性矛盾加剧[2]。针对当前形势,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的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就业、引导就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都颁发文件通知针对高校毕业生工作做出重要而且明确的指示和要求。教育部在2013年11月29日颁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2月26日颁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24号),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近些年来,各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深化改革,加强职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意识,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各个层面的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3]。

(一)职业指导目标不明确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为学生终身事业发展服务的一项工作。所以当前,高校在进行职业指导的时候,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发展,学生能不能找到工作,求职成功方面,职业指导就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培养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指导的目标要拓展到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包括对求职者的择业指导和对单位的用人指导,对劳动者的个体指导和群体指导。

(二)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不健全

根据教育部要求,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作为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学载体。但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两门课程实现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引导,而是要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许多高校在相关的课程里体现了职业发展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但是,通过笔者与江苏部分高校的师生交流发现,目前在职业指导教学方面还存在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零散化、内容碎片化、课程设置重复化、课程管理多头化,缺少统一引导,设计凌乱,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和效果。

(三)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主要集中于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辅导员,还有部分专兼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量少、年轻化、兼职化。从学科结构来看,职业指导教师专业结构复杂,学科结构不合理,作为职业指导教师所需要的专业背景知识缺乏,教学技能不够。因此,不具备职业指导人员的知识体系和胜任素质,在开展职业指导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提升。

(四)职业指导方法不熟悉

职业指导过程要求在指导者与被指导间建立良好的咨询互动关系。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职业指导人员咨询过程中方法不熟练,沟通不畅通,互动不深入,所以职业指导的效果不明显,推动比较困难。

二、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模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以教学体系为重点突破,结合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职业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南针。

(一)明确职业指导的目标

高校职业指导目标首先是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职业结构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业。同时帮助用人单位选择适合的人力资源,进行人才储备,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配置。其次,通过指导和咨询,开发学生的职业潜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高求职技巧。再次,指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和岗位的最佳配置,在职业决策中实现理性决策,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尽可能实现“人适其岗、岗适其人”。

(二)构建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教学

1. 确定以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在设置专业与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以就业市场需求作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毕业生开展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研,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跟踪调查结果,形成相应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新设专业、调整专业,完善与区域经济产业链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群,这样使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磨合期缩短,尽量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从源头上为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匹配提供保证。

2. 建立三个选择观念指导的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教学体系

根据Super的生涯理论,大学时期,处于人生职业探索期中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人即将或者进入就业市场,接受专业训练,开始将一般性的职业偏好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选择,这个阶段对于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高校职业指导需要整合所有与就业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于职业指导的需求。在分析研究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职业指导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引入了“三择”引领的理念,即对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专业认知,二年级着重职业定向的培养,三年级着重择业指导、职业定位的服务。各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将职业发展的理念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如图1所示。

“择业、择地、择岗”三观念引领,三阶段实施,使就业指导课程更有针对性,使就业课程在学校的整个学业阶段不同时期,提供适合不同阶段需要的心灵鸡汤。全程化课程体系内容构建如表1所示。

通过职业指导类课程内容整合,形成先择业,后择地,再择岗的“三选择”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指导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对大一学生,开设职业认知方面的课程,如“入学教育”“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着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择业),明确学习专业目标,巩固专业思想,通过实习参观和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形势,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减少新生入学后对专业认知不深,对专业学习信心动摇,产生转专业的想法和要求;对大二学生,开设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如“形势政策与人生”“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校园文明素质养成”等,强化社会调查和就业市场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学习、实习、实训、参观、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各种能力,从而理性选择就业地区(择地);对大三学生,开设职业适应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与表达”“毕业教育与入职准备”等,还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企业招聘专场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求职技巧训练,帮助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择岗),然后通过顶岗实习,顺利实现就业。

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融合,将有关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进行了综合归类,整合了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使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更加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但是整个课程体系的落实和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齐心努力,例如,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学校要认可学分,学校讲座和相关活动要认可课时等,这样来鼓励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来进行指导,安排相应的指导经费预算资金。另外,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观摩供需见面会,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调整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不仅学生在校有职业指导和教育,还对预就业、顶岗实习、已经就业的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对于学生在单位的实习状况及时掌握、及时指导,使学生尽早融入单位、融入岗位。

3. 四个协同系统运行,提供职业指导保障机制

战略协同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提出,主要通过战略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多种资源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协同效应。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各要素之间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关系,需要运用战略协同理论的思想方法,统一协调要素之间的功能与运作,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4]。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统筹招就处、教务处、学工部、素质部、二级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创业素质和就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相关部门和职能机构协同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研讨,形成课程改革方案,制定配套措施,将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常规教学计划。教务处全程指导和参与就业创业类课程改革,在课程调整和学生学分奖励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将就业指导有机糅合在课程教学中。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各二级学院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创业咨询、职业生涯咨询、技术咨询等服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实施课程教学与管理。战略协同理论的运用全面整合了学校各方面资源和要素,真正实现职业指导的全局联动。

4. 搭建以学校、企业为主体,社会、政府多元互动的职业指导平台

以学校为主体构筑职业指导的知识平台,高校实施职业指导,应充分发挥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优势,面向全体学生,将职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教学主渠道以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指导知识平台。以依托企业为主体建立职业指导的实践基地。企业作为职业指导中技能实践的主体,也是职业指导活动的主要受益者。一方面,企业可以在人才、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支持和参与高校职业指导,着力建设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就业实践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职业实践项目,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职业指导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使高校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高校业就业技能的同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指导与服务的双平台。校企双方教育与服务的对接互动,以教育引导服务、以服务支撑教育,共同促进职业指导人才培养的优化调整和良性循环。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搭建就业创业教育的社会平台。另外,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政府出台的有关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可以积极推进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

(三)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咨询服务

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群体是90后学生。根据调查,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有明确奋斗目标,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90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观念开始转变,逐步趋于理性,对于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单位选择的比例下降,而选择其他单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接受多元成才的观念,对待未来也更加积极,很多学生能正确认识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能够自己主动地制定人生发展规划,同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平台。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日益明显,个性化的问题也更为突出。针对这样的群体需求,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在咨询过程中,聘请职业指导、创业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也更为必要。在指导形式方面,鼓励指导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联系,如开设职业咨询室、职业诊断所等。这方面香港一些大学的职业顾问结对、职业诊所、职业体验馆的模式,把校友资源、社会人士等纳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指导,对于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更有帮助[5]。

4. 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技巧

为了提高高校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要支持职业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给予经费支持,申报相关研究课题,确保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另外,也要重视对于师资的培养,比如对辅导员和骨干教师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分批遴选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进修,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另外,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包括教师和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使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和锻炼。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在进行职业指导和咨询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陈述,另一方面要观察其言外之意,体会谈话内容以及显性和隐形的问题线索,在咨询指导过程,注意沟通技术和指导技巧的运用。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感受和反应要全面地接纳,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从而达到指导和沟通的目的。

三、结语

高校职业指导不仅要考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更要帮助学生做好更深入的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的多层次职业生涯辅导,使学生在当前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未来的人生成长中发展得更好,这是我们每一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身上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大学生就业难态势恐将继续[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

[2] 任占忠,谢伟.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4-9.

[3] 李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4] 孙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自组织发展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2(10).

[5] 毕佳萍.90后高校生生涯教育需求研究与教育反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