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超,彭迪,姜珊,熊振宇,黄芳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4)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勤工俭学不再是家庭贫困生的专利,勤工俭学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活费用,了解勤工俭学的途径也不再仅仅是学校宣传栏,勤工俭学的岗位也不再仅仅是管理图书馆。但是各种问题相伴而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维权意识、收入管理意识薄弱,高校对勤工俭学不重视,相关的勤工俭学制度不完善。本文为了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发展,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63?05
[收稿日期] 2015-01-11;[修回日期] 2015-04-11
[基金项目] 2014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413234006)
[作者简介] 鲜超(1991-),男,湖北枝江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通讯作者黄芳(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行政管理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现代汉语词典》对勤工俭学的定义为:“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做工,把所得工资作为学习费用。”[1]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及高等院校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调查显示,在我国,勤工俭学已不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勤工俭学的行列。目前,勤工俭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科学化管理,达到勤工俭学的目的,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点。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
(一)参与勤工俭学的目的不一
勤工俭学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简单理解出它的主要目的是“赚取报酬维持生计”,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是家庭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等大学生帮扶和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因生活压力而放弃或中止学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真正因生活困难需要依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大学生,在所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9%。超过52%的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赚取零花钱以满足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赚取零花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部分学生更看重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据调查,26%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本着这样的目标:希望通过参加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相关的基本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适应社会就业环境。随着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出于这种目的而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和增加实践经验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些大学生是因为有同学和朋友参加了勤工俭学,自己为了陪同学和朋友参加勤工俭学,还有些是因为无聊,想通过勤工俭学打发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带有一定盲目性,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二)获取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增多
经调查,由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传统途径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途径的总比例中所占份额正在迅速减少,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2%以下。
高校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迅速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一大亮点,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具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它们在进行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服务活动,由它们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已占到总比例的32%以上。
企业和商家为降低招聘成本,减少中间费用,大多选择通过直接在高校校园里张贴小广告或印发宣传单的形式进行招工宣传。这种用工单位与劳动力直接接触的招工形式,由于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与用工单位可以面对面沟通等特点,很受大学生青睐,通过此类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比例高达51%。
中介机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勤工俭学的途径。但尚未踏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对劳务中介持有一定的警惕性,在其他勤工俭学途径充足的情况下,这种付费的中介服务并不太能吸引大学生,因此通过此种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比例很小。
除上述途径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是通过家人、朋友或同学介绍的途径参加勤工俭学,还有部分是自己寻找勤工俭学岗位。
(三)勤工俭学岗位选择性较大
学校每学年会提供部分勤工俭学岗位,比如图书馆管理、食堂清洁、助管教室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范围窄、岗位少、工资低,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已经市场化的环境下显得缺乏吸引力。因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但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具有工作安全、持续时间长、易于接触教师等特点,依然使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选择倾向。
家教和培训一直是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岗位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培训、培优机构的增加,家教岗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家长更愿意请拥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或者专业培训人员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学历和专业成为大学生就职家教行业的瓶颈,本专科学历和非高考考试科目专业的大学生在家教和培训行业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难度很大。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从事家教和培训行业的比例正在逐渐萎缩,有过家教或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只有13%。
服务员、促销员、调查员、校园代理等岗位,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简单,工资结算方便,这些特点对于刚接触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岗位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岗位的首选。67%以上的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经历中,都有尝试此类工作岗位的记录,但由于此类岗位的工作不持续性以及发展空间的狭小,大部分大学生在对这些岗位有过尝试后,很少将其作为自己勤工俭学的长期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部分大学生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利用发达便利的网络及通讯资源,5%的学生在勤工俭学岗位上选择了开网店或代购,从事此类行业的学生短期内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并有部分学生准备长期发展。由于此类岗位需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人脉资源,因此虽然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总体速度很慢。同时,从事这类行业的大学生在性别分布上很不平衡,75%以上的从业者为女性,在代购行业,女性的比例更高达90%以上。
在提倡个性化的社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市场需求,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个性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例如承接商业演出(包括文艺表演和礼仪主持)、影视字幕组翻译、图样设计等,从事这些岗位既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勤工俭学收入。但由于这类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所以虽然人数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其在整个勤工俭学岗位中的比例却很小,不足6%。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岗位选择标准狭隘
虽然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初衷不尽相同,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怀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在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大学生中,超过95%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毕业后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眼光狭隘,经济收入的多少仍然是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岗位的第一考虑要素。某些大学生也开始关注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加阅历、适应社会等勤工俭学岗位,但是这种关注还是停留在概念化阶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这种概念化的关注付诸于实践。
(二)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我国劳动部有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依据此项规定,大学生勤工俭学,要不要签订劳动合同是由双方自愿协商的。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前基本上不签订用工合同,因而大学生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大多选择跟用人单位协商,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态度强硬协商失败,很少有学生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三)高校勤工俭学体制不健全,学生社团配套服务机制薄弱
高校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高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工作,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职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一般将其划归到后勤处、学工处或毕业办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勤工俭学工作却常常遭遇“三不管”的尴尬境地。
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表现得不够重视,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的指导有限。高校设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陈旧单调,侧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展望而忽视勤工俭学的锻炼。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到课率低,学习效果差,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相关的勤工俭学指导。
由于相关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提供勤工俭学服务的能力有限,勤工俭学服务工作仅局限于校外勤工俭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在同一高校中,多个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工作职能重叠,各自缺乏基本的资源整合意识和信息甄别机制,无法获取反馈信息,对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勤工俭学报酬使用方式单一,大学生收入管理意识不强
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的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奖金福利和业务提成,具体金额由于岗位和个人的差异而有较大区别。
由于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的下降,将勤工俭学收入作为基本生活费用和学费的大学生比例只占16%。71%的大学生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个人的零用消费,包括旅游、饮食、聚会、娱乐、购物等,其中旅游和购物(主要指高档电子产品消费)甚至成为部分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动因。将劳动收益用于技能提升(例如考证、培训、学驾照等)的大学生比例不到10%。而把勤工俭学的收益用于社会奉献的大学生的比例更是低于1%。
大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获得的经济收入的使用没有合理的规划,资金管理意识不强,享受型消费在收益的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勤工俭学得不到社会认可
国家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制定,大学生勤工俭学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就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彼此联系不够,信息沟通不畅,大学生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影响小、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在社会上和学生中没用产生较大影响。
社会上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收取服务费用较高,运行不太规范,安全隐患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对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必要的保护,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缺乏必要的监管,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
社会上现存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欠缺,因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力不从心。从我国现行的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条例来看,目前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性质的主流观点大体上是否认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而肯定其学生身份[3]。部分企业、商家不愿招收学生工和寒暑期工,故意设置招聘壁垒,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减少对学生的培训投入,在用工过程中时常出现欺诈、侮辱、随意克扣工资等权益侵害行为,对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建议
推进高校勤工俭学的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学生、学校、社会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方面
1. 主动端正勤工俭学动机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以通过劳动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勤工俭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作用和影响绝非仅仅只局限于获取经济收益。大学生应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清晰的认识,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现状,在工作中主动提升个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将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作为毕业前的“实战演习”,通过勤工俭学为毕业后的创业就业做准备。
2. 慎重选择勤工俭学岗位
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大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的岗位,收入的多少不应成为岗位选择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前,应该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勤工俭学岗位,而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一时的收入高低。专业就业型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勤工俭学岗位,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获得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型学生应该选择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勤工俭学岗位,了解市场需求,积累经营经验,并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主动创造人脉资源。
3. 合理安排勤工俭学时间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亦是如此。勤工俭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间,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认真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切忌因参加勤工俭学而旷课、逃学,更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休学、退学。勤工俭学的劳动强度应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符,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大学生每天要保证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4. 积极调整勤工俭学心态
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劳动价值,学会适应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减少情绪化,注意团队合作,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技术和经验。社会的现实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体验社会竞争的压力,感悟生活的艰辛,在挫折和困难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5. 加强权益保护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保护意识,建立起自我防备的心理体系,对中介机构和企业、商家要注意区分辨别,防止上当受骗。在参加勤工俭学之前,应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简单的劳动合同,就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内容等问题达成协议。如果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要及时主动地向学校或政府职能部门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 培养正确的理财观
勤工俭学的经济收益,不能单一地用作享受消费,或满足攀比心理。大学生应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薪酬,如存储、投资、回馈社会,使薪酬的使用结构多元化。尽早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关注理财的相关信息和操作规范,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一定的财富。
(二)学校方面
1. 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中加大实例分析和兼职建议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商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将实践结果记入学科成绩。任课教师应改进教学形式,鼓励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兼职心得和实习经验,适时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专业招聘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增强学习效果。
2. 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工作岗位
学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宣传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的政策方针,增加校园内的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勤工俭学、参与勤工俭学。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表彰制度,对于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并进行宣传。
3. 规范学生管理,维护学生权益
设置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专职部门,明确现有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具体职责,完善相关的管理和指导机制,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学校在结合本校学生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具备勤工俭学服务职能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进行整合,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进行管理。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要与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权益维护,当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时,学校应及时、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
(三)社会方面
1. 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公益服务
国家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勤工俭学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对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关注,积极成立带有政府性和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收集各方信息,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必要的帮扶,加大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在社会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消除招聘壁垒,打造“绿色通道”
企业和商家应消除招聘壁垒,降低对学生劳动力的经验要求和技能要求,增加适合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培训投入,主动与大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尊重大学生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大学生劳动力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与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向大学生对口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着力打造大学生在该企业从勤工俭学到实习再到就业的“绿色通道”,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3. 强化监管职能,完善追责机制
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应增加对学生劳动力参加勤工俭学权益维护的关注,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加强监管,加大对学生劳动力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依法取缔或责令整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非法劳务中介机构和商家。要坚决打击打着“勤工俭学”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扰乱勤工俭学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和不良行为,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4]。
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直接接触社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和才干[5]。因此勤工俭学工作的高速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形势所迫,又是教育手段变换的需要。
勤工俭学与到单位实习打工不同,有其特殊意义所在,怎样将其利益最大化,还需要坚持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社会各界与在校大学生密切配合,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影响、有特色的工作坚持做好;还需要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部署,才能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发展勤工俭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促进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不断转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叶奇芳,宗晓虹. 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保护探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5):219-221.
[3] 辛怡萱,辛勤,高智,等. 对我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对策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135-136.
[4] 刘馨.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之我见[J]. 现代企业教育,2007(4):104-105.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