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我省“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电子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48%。“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目标为:保持年均增长率为25%~30%,到2015年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总和达到或接近800亿元。分析制约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缺乏企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制中过分强调专业原始创新能力所必需的深厚理论功底,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面临集成创新能力差等风险。而一味的强调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很可能导致“学业不精,学识浅薄”。所以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复合型创新人才概念
应用复合型人才,俗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人才,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本文将其定义为掌握两个以上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本科毕业生。[1]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1)创新意识,即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2)创新精神,即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大胆突破;(3)创新能力,即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指基础知识扎实、知识广博、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兼具专业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与创新型“两型”通才。
三、目前高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于复合型和创新型兼顾的人才培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一种“满堂灌”教育,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复述,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复述过程。这种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与传统课程的重理论性相比,电子信息类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中熟练应用。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会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给予足够重视,使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难以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不到锻炼,这是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针对以上情况,需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努力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四、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体现“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并支持学生增加学习经历。为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在专业的前40%的优秀生中配备专门的导师,由专业导师组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2.突出“一个重点”,即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内容庞杂、发展迅速的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要着重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宽”而不“散”的基本思想,突出专业重点和优势。[2]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即基础理论的传授、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课程内容要调整教学计划,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3.抓好“一个阵地”,即课堂教学主阵地。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可以在多媒体实验环境下授课,实现讲练一体化,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性的教与学的互动,保证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4.强化“一个环节”,即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完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为主线,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独立设计课题方案,自己编程、调试,全面独立完成各项设计内容,从实验内容上强化学生知识融合的能力。同时要推行“按实践能力分层培养”的培养模式,[3]鼓励学生按不完全相同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让人尽其能、人尽其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校内实践教学培养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有针对性的综合型课程设计,让学生具备在产学研基地实训的基础。依据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实践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企业实训的比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配合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完备的实验环境,完成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产学研实践基地便于发挥专长生、优才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出专业特长过硬的学生。另外,大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意识较强,想象力丰富,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产生发明和创造,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单一的、片面的,考虑问题缺乏全面性,甚至脱离实际。因此要设立专职实训教师,并将实训作为一门课程。采用实训教师或学生自主确立实训课题的方式,由实训教师具体布置各实训环节,确保实训效果。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查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强调“一个根本”,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指把个人的创造能力运用于科学技术、文字创造等各个不同领域,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因此创新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我们发现学生创新意愿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探究原理的习惯,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布置课后思考题,等等方式,都可以诱导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
6.重视“一个层面”,即教师队伍建设。合理的创业型师资队伍结构,对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除了通过从专业部门引进技术骨干之外,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新技术培训来实现。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进修的同时,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也可聘请产学研实践基地的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级讲师来为我们学生讲课。对于人才培养成功的教师和科研团队在制度上要保证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进修,给予鼓励与肯定。特别是对于坚持到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研发和实习培训的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于应用开发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其所研发的创新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结论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于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于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龙.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创新型人才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70-176.
[2]吴莉莉,赵安庆,邢玉清,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94-97.
[3]张光富,张学军,蒋冬初.科技创新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4,(5):23-24.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6-05-12
- 阅读量244次
- 评分4
- 赞78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