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混声合唱《时间走过》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09
  • 阅读量18次
  • 评分0

摘    要:混声合唱作品《时间走过》,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指挥家陈国权教授近期新改编的一首佳作。本文通过对这首合唱作品的音乐主体分析来探究陈国权教授的合唱改编特点和创作手法,以及从一名合唱指挥者二度创作的角度探究,如何最大程度还原作者的表达意图。每一位合唱指挥应该在实践排练前做好细致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更好地挖掘作品的内涵,从而实现作品高质量的演绎。


关键词:合唱改编;陈国权;作品分析;改编手法;


一、作品简介

《时间走过》是孔笙、黄伟执导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的主题曲。由董颖达作词作曲、著名湘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演唱,此曲以单曲形式发行,后收录于《大江大河电视剧原声带》专辑中。该作品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原创主题歌曲)的提名。后由陈国权教授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作品,此作品由北京华风合唱团在“你好祖国”第八届北京合唱节展演活动上完成首唱并获得金奖。


二、作曲者简介

董颖达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为诸多电视剧、电影配乐,如《大江大河》《北平无战事》《清平乐》《扫黑风暴》《地久天长》等。她喜欢置身于拍摄现场感受剧中人物的经历,认为音乐需要表达镜头之外的东西,所以她的作品细腻真挚,贴合人物形象。


陈国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其专著有《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合唱歌曲集》《合唱编配》《陈国权教合唱指挥》《新编合唱歌曲集》等;著名的合唱代表作品有《龙船调》《天路》《在太行山上新编》《一根竹竿容易弯》《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丹顶鹤的故事》等。合唱艺术经过了千余年发展、繁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丰富的表现方法及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今仍在蓬勃发展,生生不息。但它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合唱曲多采用选曲填词的方式创作而成。我国的合唱艺术和西方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是经过一代代合唱人的努力,正朝着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尚存在着合唱创作匮乏等问题,呈现出合唱作品供不应求的现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曲家,如温雨川、潘行紫旻、曾令荣、吴昊、金承志等,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总体来看合唱创作人才依然缺乏。陈国权教授多年来坚持创作、改编合唱作品,一直在为推进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辛勤耕耘,为广大合唱学习者、合唱爱好者提供艺术文化的滋养默默奉献。


三、作品音乐主体分析

《时间走过》这首作品为带变奏性与再现性的三部性结构。其具体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引子(1—9小节):音乐材料为主题句的简化提炼谱写而成,包含了两个乐节。第一个乐节四小节,用浑厚的Alto声部引出,奠定全曲深厚、庄重的基调。旋律以一个下行大六度跳进开始,然后级进上行,紧接着一个下行大七度,这个音乐动机来自主题句。一般歌曲的开篇鲜少用这种大跳音级,造成音乐的舒展感和深沉感突出的风格。第二个乐句,旋律交由Soprano声部,由一个下行级进和上行小跳构成的动机音调进行重复、上行模进,呈现上下折转式的音乐形态,连续三次后半拍起句,具有推动情绪的作用,Tenor声部在p力度上铺垫一层和声背景。紧接着两小节的上行音阶式的连接,在Tenor声部的中低音区完成,结束音刚好是主题句的开始音,引出主题。钢琴伴奏的部分以F大调的主和弦波音开始,均为舒缓的节奏型,在p的力度上进行,旋律线始终与人声的旋律声部错位呼应。引子部分的演唱应注意速度的把握,不宜过慢。还需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处理,不应理解为生硬的停顿,要控制好后半拍起音的力度,还要兼顾穿插在伴奏中的另一条旋律线。


A首部(10—38小节):由三个乐段构成,音乐材料a有三次变化重复,来呈示主题,主题基本在F大调完成。第20小节Tenor重复主题,随后在乐段临近结尾34小节处开始转至下属调b B大调直至终止。首部音乐是富于歌唱性的抒情风格,描述了四季更替、岁月变迁的祥和景象。各个乐段的句首都相同,后面以不同的旋律走向加以变化和扩充,句首均由另一声部级进上行音级引出,乐句之间联系紧密。A段由引子部分Tenor声部引入并衔接,主题句在中低音区,依然选择了音色醇厚的Alto声部来演绎旋律,Bass声部配置一层简洁的和声背景,温暖的色调奠定了全曲深厚大气的基调。A'段旋律线由Alto在第19小节转交至Tenor,Soprano在中高音区叠置一条旋律线来烘托,钢琴伴奏开始加入带旋律音的高八度回应,随后Bass声部加入进来,为下一乐句的四声部做准备。第28小节A''段旋律交由Soprano声部,但其他三声部叠加和声的同步进行,节奏一致,和声效果饱满,推向了首部的高潮。35小节处休止符的巧妙使用,使一直在向前流动的旋律增添了歇息感。钢琴伴奏织体部分很好地匹配了主题段旋律悠长的风格,采用了均为舒缓的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在乐段结束的后四小节,钢琴伴奏部分也起到了平稳转调及稳固新调性的作用。38小节处,钢琴伴奏以主题材料结束,首尾呼应。


在演唱时应注意语气的表达和乐句之间的衔接,基本为陈述性的语气,描述四季更迭的景象,速度不宜太慢,应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开始是一个声部,而后叠加一个和声背景声部,再变为三声部,最后一句增加至四声部,和声逐渐丰富起来,需要安排好力度的层次表达,35小节的“风”字出现了此乐段的最高音b E,也就是小高潮部分,休止符后的“把”字上可以快速地转换为弱唱,安静地终止,与下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还值得一提的是,声部的不同组合,要注意音色的变化,比如Alto和Bass声部以及Tenor和Soprano声部的音色区分,转调和弦的色彩性变化,应更加柔和地处理。此乐段指挥时的手势幅度不宜过大,拍点不能过硬,气口提示要平缓,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和延展性,同时要注意伴唱声部的后半拍起拍的准确性。


B展开型中部(39—93小节):这是一个变奏性质的对比展开乐部,将主题动机通过重复、模进、分裂、裁截、紧收等一系列创作手法展开,建立了新的音乐形象,规模大于其他乐部。从b B大调开始,结束在b A大调。将宽广平稳的4/4拍变为极具舞蹈性和律动感的6/8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感,使音乐变得鲜活灵动。两个小节的连接为三拍子节奏型组合,明确了此乐段欢快的风格与激昂的情绪。41小节处是主题的第一次变奏,将主题片段为基础素材进行截取、分裂、扩充和节奏的变形,将主题材料充分变形和发挥,使音乐有了生动的发展。由方整的等分节奏型转变为后半拍起拍的节奏,以及长短音的组合(如谱例1)。这种具有舞动感的起句总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由Soprano声部、Bass声部、Tenor声部和Alto声部各引出一句,每个声部都充分展示各自的优势和音色特点,增加各声部多样化的声音塑造力,多次重复变奏的音乐动机,加深音乐主题的印象,烘托出欢快流动的氛围,使音乐充满了不断行进的动力。“春天”在Soprano、Bass、Tenor、Alto声部以长音形式依次出现,“开的花朵”依次在Bass、Alto、Soprano声部经过,和声逐层叠加,越来越饱满,这是对主题材料的扩充。主题句的第二次变奏由Tenor唱出,运用了第一次变奏的手法,重复模仿,句式结构相同。前两次变奏,是扬弃主题原型材料中的一些成分,形成新的音乐动机,加以分裂、模进和变化重复,增加低音伴唱声部和节奏性声部写成的。第三次变奏从77小节开始,由b B大调转至b A大调,这只是暂时的远关系转调,主题材料的再次展开扩充,不同于前两次变奏的地方是旋律线变得清晰,不仅仅是节奏律动的改变,有回归主题开始性格的倾向。这个展开段可分为三个层次,旋律首先在两个男声声部和两个女声声部之间交替轮唱,音乐进行中插入四小节新材料,男声两声部是两小节模进形成的节奏型和声,女声两声部是长音背景,语气更加坚定,伴奏织体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上急下缓的律动组合,右手部分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弹奏分解和弦,左手仍然是主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但改变节奏重音,采用的是短长音组合的半分解和弦式,强拍转移到了第二拍,造成一种摇摆感,与人声部分的平衡感形成对比,增加了音乐线条的流畅度。最后一句的合唱部分是四部同节奏型的进行,这种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加强了音乐的力量感和乐段的终止感。伴奏织体为交接分解式和弦,密集的节奏型造成愈加清晰的急促感,伴随着人声部分形成的和弦音柱稳步向上进行,一起推向变奏乐段的高潮,在92小节处用前后调性的共同和弦转调,钢琴下行分解和弦慢慢回落,调性回到b B大调,终止在属和弦,这种处理是为了在中部末尾形成“属准备”,为了调性回归在听觉上的舒适性,减少对比中部与再现部之间的明显冲突感,为顺利引入再现部做好衔接与过渡。变奏中部以不同的节拍、较快的速度、激动的音调与前后两部的深沉与抒情形成强烈对比。


我们需要稍微细致地回顾这首作品的中部是如何运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创作的。固定旋律变奏,改变调式调性、节拍和速度,在其上方或下方声部叠加旋律和声并加以变奏,且配置一个节奏型和声声部贯穿始终。装饰变奏,旋律截取主题材料的某些骨干音做华彩加工,形成弱起的固定节奏型,在新的调性上展开,不断变化重复和扩充。伴奏织体随主题变奏而改变节奏密度。各种变奏手法灵活布局,铺陈递进,音乐性格鲜明突出,从而不同层次地深化主题。


谱例1:


中部的钢琴伴奏织体形式:1.左手部分低音一直在重复主音属音,右手部分是重复主和弦、属和弦,稳定调性(如谱例1)。2.在伴奏中穿插了主题变奏句的材料(如谱例2),与人声部分巧妙地呼应。伴奏织体的节奏型变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连续琶音上行模进,相对动态,填补人声部分长音的相对静止。3.伴奏织体反向进行(如谱例3),音域宽广,营造出更大的空间感,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张力和想象力。右手连续的弱起和上行模进,左手低音下行音阶,像疑问句的语气,在不稳定中寻找到归属。


谱例2:


谱例3:


指挥此乐段时需要特别注意分拍与合拍的结合使用,尤其是变奏句的起拍是从6/8的第三拍开始,预备拍和提示要清晰准确,共出现四次。合唱部分与伴奏部分都为快速的、节奏密集的音型,要保持速度的统一,对位精准,是这个乐段的难点。


A'变化再现部(94—118小节):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完全在b B大调上进行,A部的再现、变化、发展、补充形成。第一句主题再现,旋律Soprano和Tenor两声部共同承担,其他两声部作和声铺垫,四声部同节奏型的演绎主题,在力度p和速度=70下进行。“春风吹又生”,像是自己内心的独白,年复一年,像是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叹时间匆匆走过,好似物是人非事事休却又人生代代无穷已,人们在变与不变中不停地找寻自我,认识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99小节处重复主题句,感叹时代变迁的情绪还在蔓延,力度突然变成f,速度为=75,两个高声部和两个低声部交相呼应的对话,此起彼伏,再次呐喊出内心的声音。再现部的点睛之笔在于,除了四部合唱之外,作曲家增加了一个女高音二重唱的solo声部,由四声部变为六声部,音乐更富有表现力。这条旋律线一直引领和推动着音乐一步一步走向最高点,整体呈回旋上升式的旋律走向,使音乐婉转悠扬,在103小节终于迎来了全曲的高潮,在此处配置全曲的最高音和最强力度ff,情绪在这一刻得以彻底地迸发和宣泄。在104小节处,峰值过后回归平静,力度都保持在mp,更加注重内心的表达与诉说。主旋律在Soprano声部,其他声部用语气助词“啊”作节奏性的和声背景烘托,一路的坎坷和高歌都是属于我们的,都是我们奋斗过的痕迹。最后回到四声部齐唱,旋律还是沿用了两个高声部,加强一下主题句,表达了这种历经沧桑变幻后的沉淀与平静及优秀品德代代传承的民族自豪感。最后的六小节作为结束句的补充,“笑着看时间走过”,有种笑看人生的豁达态度。113小节使用了离调和弦降六级和弦,阻碍终止作为补充结构,更具色彩性,形成一种深邃的音响效果。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我们曲曲折折、浮浮沉沉,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我们从未失去重新开始、乘风破浪的勇气;不管时代的浪潮如何汹涌如何变迁,我们从未失去笃行致远、砥砺前行的信念!


四、结语

合唱作品的改编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不改变原曲结构,在原曲上叠加声部、复调对位、移调、和声填充等;第二类是再创作,根据原曲重新构建一个结构,加入引子和尾声甚至对比,展开部分,创作新的音乐材料,对原曲素材进行扩展、主题变奏,节拍速度改变,调性发展等手法,使作品规模扩大,音响效果更加立体和丰满,深化主题。再创作型改编作品既要遵循和体现原作的创作理念,又要和谐地融入改编者的新意,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创新、突破和升华,这种类型的改编极具专业性难度。陈国权教授的诸多合唱作品就以再创作改编为主,其改编的曲目类型涉猎广泛,有民歌、群众性歌曲、传统京剧选段、电影和电视剧的主题曲、歌剧舞剧的插曲等,将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改编为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及混声合唱等形式。


《时间走过》原曲的结构为一段式,由前奏、尾声和四个均为9小节的乐句构成。它是由一个主题材料不断变化重复形成,从E调开始,结束在下属调上的开放性乐段。通过对比两首改编前后的作品(如图1),可以分析出,混声改编版《时间走过》属于再创作改编,重建曲目结构,增加了引子和对比段,多次变奏扩大曲目规模,调性变化,三次转调且终止在下属调。采用变拍子,增强对比性和音乐表现力。


陈国权教授是指挥家、作曲家,又是音乐教育家,三重身份,相辅相成。作为作曲家可以更加深刻地参透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作为指挥家又可以将作品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