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乐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具有戏剧表演、歌舞叙事、各艺术元素高度融合、通俗与娱乐共存的特征。在音乐剧教学中,多学科的互通配合可以更好地呈现与众不同的舞台剧,然而,诸多元素的融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本文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在音乐剧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更好地促进音乐剧蓬勃发展。
关键词:音乐剧;多学科;融合;现状;
一、融合是音乐剧表演教学的重难点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具有戏剧表演、歌舞叙事、各艺术元素高度融合、通俗与娱乐共存的特征。《crazy for you》中的一位百老汇演员说,音乐剧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艺术,谈不上综合与否,因为现代艺术中有哪一个分支是可以单一出现的呢?对于很多西区和百老汇的知名音乐剧演员来说,歌、舞、说、唱、演是自然出现在他们的表演过程中的,他们从小热爱音乐、舞蹈,希望通过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很多音乐剧演员是在多元和相对自由的教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所以音乐和舞蹈在戏剧中的表达是自然的,无需任何思维方式的切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他们的教育中,音乐歌舞的融合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大多数中国音乐剧演员进入大学,甚至走出大学后才开始这种融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音乐剧的教学中,融合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音乐剧表演人才应当具备声乐、舞蹈、戏剧这三个学科的专业能力,需要使以上3个学科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学科间的互通和配合教学是使学生将歌、舞、说、唱、演有机结合的关键,能够使其自由适应音乐剧的创作规律,只有适应了才能更加松弛地完成创作任务,使音乐剧的表演特性成为下意识的表演方式[1]。
既然融合为重点,那怎样更好地实现融合成为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单方面照搬国外的音乐剧演员培养方式,一定要结合中国音乐剧的教育现状。教育以人为本,要因材施教,所以,要深入地思考教学现状。其实,现有的设立音乐剧系或专业的院校已有不少,很多院校也使用了最为先进的音乐剧表演技巧的训练方法,大量聘请优秀的人才执教。但是,为什么在音乐剧的舞台上,理想的音乐剧演员凤毛麟角,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这也促使我们对音乐剧教学进行反思[2]。在笔者合作过的演员以及所见到的中国音乐剧的演员中,综合表演能力出色的演员为数不多[3],由此可见,音乐剧教学实现学科融合并不容易。
二、融合的前提
音乐剧演员要具有扎实的基础,让歌、舞、表演达到信手拈来或者不唱不快,不舞不行的程度,也就是演员有强烈的音乐歌舞的表演欲望,要通过歌舞手段传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畏唱怕跳,不敢演戏。所以,坚实的音乐剧各项基础创作手段是融合的前提。如演唱基本技巧:发声、视唱练耳、乐理常识、美声和通俗的基本唱法等;舞蹈基本功训练:柔韧、力量、协调性、体能等;戏剧表演元素训练等。这些不仅仅是低年级的基础专业课,而且应该成为贯穿音乐剧表演始终的专业技能,成为音乐剧演员的职业习惯之一。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接触、熟知各种风格的演唱和舞蹈形式,在风格化的歌舞教学阶段,融合就应该逐步开始,比如运动发声,风格化的舞蹈训练中融入声音的元素,在戏剧元素训练中要将能够提高音乐剧演员特质的部分逐渐加强,比如专注力、想象力、节奏感、爆发力、协调性、幽默感、自我感知力等,要对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戏剧表演培养计划,因为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远比表演专业的学生多,所以在很多课程的设计上就必须精准而不能一把抓。
三、课程的融合
接下来就是要将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推进,比如开设音乐舞蹈课,音乐戏剧课,形体戏剧课以及剧目片段课。在前三门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用各个课程的专业手段进行戏剧性创作,比如在音乐舞蹈课中,使用舞蹈和音乐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事件小品,在音乐戏剧课中使用音乐来表现画面小品,在形体戏剧中通过身体的元素表现人物小品等[4]。这个阶段的剧目课程主要以单首歌舞为教学内容,学生要尽量尝试多种题材和风格的表演唱,以此开阔音乐剧视野,提升音乐剧作品赏析能力,提高对优秀音乐剧作品和表演的判断能力。在剧目的排练中,要培养学生将歌、舞变成表演方式之一的意识,也就是演唱是台词的延伸,舞蹈是身体动作的途径之一,有意识地对舞蹈和唱段进行戏剧性分析:为什么人物此时要唱要舞,细致分析动机和目的;音乐和舞蹈是否推动剧情的发展,改变人物关系,还是情绪的宣泄等;歌舞部分如何划分段落、转折点,高潮点在何处;演唱中每一句唱词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要将潜台词表现出来;舞蹈则是要在人物基本外部造型的基础上,寻找动作的目的与动机等,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戏剧性的可能。这样才能使舞蹈和演唱成为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有力手段,赋予歌舞以戏剧性的意蕴,才能真正使歌为人物说话,舞为角色行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大量地观摩,并开设音乐剧制作通识课程,让学生熟知音乐剧制作和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如剧本题材的选择或改编,音乐整体结构的搭建,创排的过程,灯服道效化的创作,甚至宣发手段等。音乐剧是市场性极强的戏剧艺术,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它的市场意义和价值[5]。
四、“以戏带功”,开展剧目教学
接下来进入剧目课程,剧目课程是最为综合的课程,其可以让多元的表现手段有机结合,此时也是检验基础课程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和全面提高综合表演技巧的关键阶段。音乐剧演员的培养与中国传统戏曲有异曲同工之意,“以戏带功”是训练演员行之有效的手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尽可能接触不同风格、题材和地域的成熟的音乐剧作品,在成熟作品的排演中感受音乐舞蹈的戏剧性表现,在剧目课程中让学生开始佩戴耳麦进行表演,感受话筒前的发声的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见观众,因为音乐剧的通俗性和娱乐性要求演员有很强的与观众交流的能力,能够在舞台上敏锐地感受到观众的反应,而准确地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调整,使表演具有能够感染观众,征服观众的艺术张力,这是需要和观众一同完成的表演创作,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让演员见到陌生或不同观众。也就是说,音乐剧演员需要具备更加强烈的大众性和娱乐性,而这一点是需要在观众的滋养下完成的[6]。
最后进入毕业剧目阶段,在剧目的选择上要适合整个班的气质和特性,尽量发挥其总体性和长处,要通过毕业剧目的创排使学生建立强大的舞台自信,让他们勇敢地走出校门,而不要让学生在最后阶段变得灰心丧气,所以教师在剧目的选择上要谨慎。和上一个阶段的剧目选择相比,教师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状态出发,不要拔得过高,要让他们有一个相对自如的创作环境,让他们游刃有余地发挥所学的专业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让学生开始了解和掌握音乐剧更多的创作特性,比如整体性,高度的配合、商业性、娱乐性等。在毕业剧目的创排中,要尽可能模拟市场性的操作方式,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购买成熟的音乐剧的教学或演出版权,进行接近市场化的商业演出,在这个教学阶段中,要让创排的每个环节都符合市场性的要求,包括角色竞争机制、排演中的时间和密集度、角色替换机制、棚内录音、服化道的设计,与技术部门的通力合作,配合各项宣传等,让学生适应音乐剧的市场生态环境。
五、发现学生的艺术闪光点
在音乐剧演员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丰富的艺术兴趣,对时尚元素的敏感度,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发展,比如有的孩子声音条件优秀,有的天生可以说脱口秀,有的精通一门乐器等,那么就要在综合能力的训练中让学生们能够发挥更多的艺术上的闪光点,建立更强大的舞台自信。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协力合作、对舞台的敬畏等职业精神,以期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去的音乐剧专业的学生能成为音乐剧舞台上最谦逊、最专业、可爱的演员。
六、结语
音乐剧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新的舞台体裁,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拥有了长达数百年的戏曲艺术和近半个世纪的歌剧舞台实践。就舞台表演来看,我国无论在表演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雄厚的基础。中国的音乐剧专业演员的系统化培养的确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燕,安志成.浅谈声乐与舞蹈在音乐剧舞台表演中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9,(09):44.
[2] 张小群.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人才培养谈起[J].中国校外教育,2020,(21):9-11.
[3] 江欣.音乐剧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戏剧之家,2019,(16):183.
[4] 於筱.浅析音乐剧排练课程教师的“宏观视角”[J].信息周刊,2019,000(026):1-2.
[5] 张晓红,李思劼.探讨音乐剧中不同表演要素的整合表现[J].戏剧之家,2019,(16):23.
[6]吴云芳,叶丹.音乐剧舞台表演中声乐与舞蹈的融合[J]中国文艺家,2019,(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