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不得不谈的老生常谈——论美声唱法的呼吸基础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26次
  • 评分4
  • 89
  • 0

朝鲁

(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3)

【摘要】美声唱法的呼吸基础一直是美声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笔者的经验指出了当前美声唱法的呼吸基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美声唱法的呼吸基础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也是歌声能够灵动、坚实、色彩丰富的最终保障,美声唱法尤其如此。但是长久以来,在一些(实际上为数不少)声乐论文、专著中出现了一种让人担忧的倾向,即对待呼吸的态度大体上都是认为其非常重要但是又理所当然地觉得歌唱者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呼吸的能力。因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阐述共鸣方式,咬字方式乃至歌曲艺术处理等方面。而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这种学术上的轻忽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教学过程,导致很多声乐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对声音的美化和修饰上,但是当学生的声音无论怎样经过共鸣调整都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时,很多教师都不能从声音的最根本处呼吸人手(实际上在这种时候对呼吸的调整是绝不会很快地收到成效的),而是选择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造成了教学过程的反复和教学精力的浪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将呼吸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真正地理解清楚,这是一个声乐教师必须做到的第一要务,期待任何对呼吸一知半解的教师教出声音合乎美声学派审美规格的学生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正确的呼吸运作方式

参与呼吸的肌肉基本可以分为两组,即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而这两组肌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的。因此,在呼与吸两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动力与阻力两种力量,并且由这两组肌肉轮流扮演动力和阻力两种角色。也就是说在吸气过程中,吸气肌肉群为动力源,呼气肌肉群为阻力源;反之,在呼气过程中,呼气肌肉群为动力源,而吸气肌肉群为阻力源。由于美声唱法对于声音的连贯性、流动性的要求,作为歌唱动力的呼气过程必须稳定、持久、平滑。这也就是作为美声学派发声基础的连音( legato)所要求的呼吸模式。这种呼吸模式也应该成为所有美声歌唱技巧所需呼吸支持的基础。

关于歌唱的动力,很多教师在理解上存在误区,即呼吸的动力来自且只来自横膈膜的猛推,横膈膜猛推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表现为呼吸控制的极度匮乏,整个呼吸机能运作方式类似气球,在吸气过程结束后,整个呼吸过程进入无控制状态。在声音上表现为苍白、僵硬和粗糙。在上行音阶练习时常出现音量越来越小反之在下行音阶练习时则越来越大。正确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力但不冒失且整个过程是可控制的。

如何控制呼吸,尤其是呼气过程,是掌握正确呼吸基础的关键。我们常见的深呼吸练习提示诸如闻花香、受惊吓等,大都强调如何正确地将气吸进来,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如何正确地将气呼出去,而这恰恰是整个呼吸过程中最重要的。那么这个控制的力量来自哪里?答案是吸气肌肉群。正是由于吸气肌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对抗并略小于呼气肌肉群的力量“且战且退”,才使呼气过程成为一个可控制过程,而不是在呼气肌肉群的单一作用下成为类似敞开口的气球式的“吹气过程”,实际上控制呼气的肌肉群不是呼气肌肉群而是吸气肌肉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吸气状态或者“吸着唱”,这些提示语实际上要求的就是吸气肌肉群在整个呼气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参与,从而更好地控制气息。

笔者见过的学生中能够在大学期间很好掌握这种呼吸基础技巧的并不多,反之,在一个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呼吸基础上勉强发声器官做较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学生却比比皆是。这固然与学生的入学前声乐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也受到普遍的求难求大的演唱审美趋势影响(这实际上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很大程度上要由教师对呼吸基础的忽视和对表面音质的追求负责。实际上这种教学偏差或者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进一步扩展歌唱能力的可能性。

二、关于深呼吸的腰腹感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先要弄清一点,即吸入空气无论其量有多大,都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气沉丹田”的,这一点是由人体的生理解剖构造决定的。我们知道,人的胸、腹腔实际上是由横膈膜隔开的,胸腔的脏器如:心、肺等由胸骨和肋骨保护着;而腹腔相对胸腔来说缺少骨骼的支撑和保护(我是指类似胸骨和肋骨的那种包裹式的保护),因而其包含的脏器如胃、肠等实际上比较具有流动性,它们的体积大小和相对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平时饱餐后,呼吸会较浅,就是因为胃肠体积增大阻挡了横膈膜的下降的原因。深呼吸后,横膈膜下降,推动柔软的胃肠等脏器向腹腔四周流动,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腰腹突出或气沉丹田的感觉。虽然空气并不会被吸进腹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腰腹的扩张来检验呼吸是否够深,也可以说腰腹的扩张是正确呼吸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逻辑反推则不能成立,即腰腹扩张并不等于正确的深呼吸,因为我们的腰腹肌肉也可以自发地向外扩张而不需要横膈膜推动胃肠器官。在教学过程中,作者看到很多学生将腰腹扩张视作呼吸的最终目的,以至于腰腹肌肉异常僵硬,但是气息始终上浮。另一种对气沉丹田的错误理解表现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腹部的前面,这大体上是由于丹田本身就位于身体的正面下腹部,这个位置感导致了腹部凸出成为了深呼吸的外在表现。使用这种呼吸方式的学生往往会在歌唱时不断地向后仰,并将腹部像孕妇般腆出来(我家乡有句俗语叫做腰软肚硬,可以说是这种形态的生动描述),同时伴有塌胸的现象。这种学生往往呼吸控制极差,即便吸得再多,也不能应付一些并不很长的乐句。在腰腹感觉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更倾向于认真体会正确呼吸后的腰腹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当作正确呼吸的一种检验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任何以偏概全的理解都不可能正确地指导歌唱实践。

三、寻找正确呼吸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呼吸的状态是每个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正确自然的深呼吸是正确歌唱呼吸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正确的歌唱呼吸习惯。

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了一些方法和手段,当然这些手段绝不是作者独创,更像是作者不断实验各种前人手段之后所总结出的个人觉得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这里与读者分享并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平静的呼吸状态,作者倾向引导学生采用坐姿来进行训练。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在寻求睡眠时的放松状态,包括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此处应该注意的是要保持思维的清醒和清晰,并非要学生真的睡着。另外,在身体方面,全身放松但不能松垮,即整个人的脊柱要挺直,保持颈椎和脊椎始终形成一个直线,颈、背、腰呈同平面状态,决不能驼背或者仰头。在上述姿态和心态下,逐渐将意识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这时的呼吸即为平静的呼吸。掌握了平静的呼吸方式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吸气过程中空气在体内逐步向下深入的过程中,并逐步拉长吸气过程,在这里应注意,拉长吸气过程绝不是要让学生吸到无法再吸的地步,整个过程应该在身体感觉舒适的前提下进行,不要让学生感觉呼吸不畅或者憋气。此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自己腰腹的感觉,学生应该可以明确地感觉到腰带部位的一周都有向外扩张的动作,为了明确这种感觉,可以让学生双手叉腰,进一步感受腰带部位的动作。我们前文提到过,这种扩张感觉更适合作为一种检验手段来使用,万不可将腰带部位扩张作为整个练习过程的最终目的。以上两个步骤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在呼气过程中,万不可不做任何控制地任由气息喷出,基本上要做到呼气过程时间接近吸气过程时间,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量的尽量稳定,不要开始气量大随后越来越小或反之。在反复体验这两个过程之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逐步掌握练习方法,此时就可以将练习过程放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了,基本上这两个过程就分别对应了平静的呼吸和正确的深呼吸。作者认为上述练习在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是必要而且极其重要的,它们为学生日后对呼吸的控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随着练习的不断反复,呼吸机能也会逐步得到加强,直到这种呼吸方式成为学生的反射动作(或称下意识动作),至少在歌唱过程中成为反射动作,在此之前,学生不应停止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师也应该时刻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在这方面的各种变化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呼吸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